從被蕉內廣告冒犯到的消費者看“TA”
寫在最前面。
下文中的TA=Target Audience;ta=他/她。
前兩天和一個文案天賦不錯,并且還對廣告保有熱忱的朋友聊天,聊到了近期的幾支廣告作品。
當我們聊到勝加為蕉內制作的《女生的反義詞》時,他告訴了我一個現象。
“真實消費者的觀看和網上的評論呈兩極分化”。
我一開始開玩笑的說,這種現象可以用“有一波人不是TA”來回答。
我周圍的廣告從業者,對于勝加的這支片子大多是正面評價,其中不乏溢美之詞;而我這位朋友的媳婦,及她媳婦的閨蜜則將這個片子罵了個狗血噴頭。
不開玩笑,“狗血噴頭”是原話。
聽完他說的情況后,我重新去看了兩遍這支廣告,我覺得我得出了結論。
“一部分女性消費者感覺被冒犯了”
這個冒犯只是單純看著不舒服,別帶入其它話題之中。
顯然,涉及到了冒犯,就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個人喜好。
今天,我試著借由“那些被蕉內廣告冒犯到的消費者”來談一下TA。
什么是TA
TA是廣告中永遠無法繞開的一個名詞。
TA是英文單詞Target Audience的縮寫,翻譯為“目標受眾”。
如果說蕉內的廣告真的冒犯的到了一群女生,我們可以認真的思考一個問題:
“被冒犯的女生是不是蕉內的TA?”
讀過幾遍這支廣告的文案后,我抓到了一個詞:平庸。
女生的反義詞不是男生
是那些對平庸的審美習以為常的人
所有女生
別讓平庸繼續流行
我們要對這個世界的審美負責
我的直覺告訴我,這是她們覺得自己被冒犯的源頭。
到了這兒,我們可以畫出兩套TA畫像:蕉內的TA畫像、被冒犯的“TA”畫像。
如果兩套TA畫像是高度重合的,但卻冒犯到了一批人,那么顯然是廣告出了問題。
但如果兩套TA畫像出現了偏差,那么則印證了我所說的“她們不是TA”。
我先根據蕉內的廣告片內容,試著反推一下蕉內所期望的TA畫像:居住在一線或者新一線,處于職場上升期,月薪在15K+以上,自我意識強烈,不安于現狀,喜歡嘗試新事物,重度網絡用戶。
然后,我憑借記憶對我朋友的媳婦進行畫像描述:居住在一線或者新一線,處于職場上升期,月薪在10k~15k之間,喜歡新鮮事物,重度的網絡用戶,有較大的生活壓力,追求穩定的生活。
透過兩組畫像,我們可以看到兩者的外在特征高度相似,但是在內在特征呈現出截然相反的樣子。
外在特征指的是一系列的事實標簽,比如:男女、年齡、居住地、收入、工作、上網時長等。
而內在特征指的是對生活的看法和理念,比如:喜歡新鮮感、品質生活黨還是使用主義黨、安于/不安于現狀等。
對比兩個人群的畫像,我們可以發現:如我朋友所言,兩個人群畫像的外在特征是高度相似的,但是兩者的內在特征在某一處出現了明顯的分歧。
蕉內的TA是不安于現狀的一批人,而我朋友的媳婦則代表了想要追求安定生活的那批人。
自此,我們可以論證出,我朋友的媳婦其實并不是蕉內現階段的TA。
同時,我們也找到了她們被冒犯的深層原因。在她們看來,她們追求安定的生活,卻被蕉內冠上了“平庸”的帽子。
蕉內在“教她們應該如何生活”。
在從業幾年后,我們都知道相比于消費者的外在特征(標簽),ta們的內部特征才是更為重要的。
比如同樣是有錢人,有的人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有錢,所以選擇8848;有的人會擔心后代不能守業,所以選擇百達翡麗。
有錢人的露富和守業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內在特征。
到這里,有人可能會產生疑惑,內部特征和洞察是一個東西嗎?
先給答案,內部特征和洞察是兩個東西。
洞察來自消費者的外部特征和內部特征,是兩者更深一步的解讀。
比如,長時間玩手機可以洞察到“聚會各自玩手機”,工作很忙可以洞察到“不能好好吃飯”;不安于現狀可以洞察到“偶爾想要出去野一下”,追求安定可以洞察到“想要一盞為ta而留的燈”。
如何抓準TA的內部特征
想要抓準TA的內部特征,可以從四個字進行切入:進入生活。
這里所說的“進入生活”并不是真的全天24小時一刻不離的與消費者生活在一起。
而是通過交流、觀察和體驗的方式,用消費者的行為描繪出ta的內部特征。
●交流
交流,可以簡單理解成我們常說的“焦點小組訪談(focus group)”。
我不知道現在還有多少策劃在做TA分析時,會拉上符合外在特征條件的人進行一場深入的交流。
比如前段時間比較火熱的容貌焦慮這件事,這究竟是城市女性的普遍內在特性,還是一部分人的內在特征?
我可以大膽猜測一下,這不一定準確。
在有容貌焦慮的女性群體中,她們的內部特征有一條是“喜歡與同輩做比較(peer pressure)”;而沒有容貌焦慮的女性群體,她們的內部特征則可能表現出“更加自我”。
以上的論斷,需要經過交流才能得以驗證。沒有做過深入的交流,哪敢說自己描繪了準確的內在特征?
●觀察
觀察,就是不要聽消費者是怎么說的,而要看消費者是怎么做的。
當年索尼打算推出boomboxes音箱時候,找了一批消費者來進行調研。調研過程中,消費者都表示在黑黃兩款音箱中,黃色款更吸引自己。
調研結束離開時,組織者表示每個人都能選擇一款音箱帶走,出乎組織者意料的是每個人都選擇了黑色款音箱。
而不是他們之前所傾向的黃色款。
觀察他們的行為,我們可以發現,這批人口頭上表現出了叛逆的傾向,但內在特征卻呈現出一個保守者的樣子。
●體驗
之前說產品思維的文章中(點擊跳轉閱讀),提到過“體驗”這個詞。
Planner的前輩大神Cher劉也在《把自己放進消費者的鞋子里》一文中寫到:穿上別人的鞋子,才能感受到別人的感受。
在接受品牌策略培訓的時候,有個案例一直令我印象深刻(案例真假已經不可考證)。
一家公司要為某兒童醫院做視覺設計的升級。項目過程中發現孩子一躺到病床上,負面情緒就會凸顯出來。
這家公司的工作人員在全程體驗了一把孩子的就診路徑后,發現當孩子躺在病床上時,看到的是一塊空白的天花板。
隨后這家公司便專門為該兒童醫院的天花板做了童趣化的設計。
這個案子中,兒童的外在特征可以很容易描述出來:性別、多大年齡、家庭條件等。但僅憑外在特征是無法給出”天花板童趣化“的建議。
必須體驗過整個流程之后,才能感受到兒童的內在特征:陌生環境下,會感到不安。
同樣在醫院這樣一個場景下,成年人的內在特征更多是恐懼,因為醫院每天都在上演生離死別,并且永遠不知道醫生口中會說出什么話來;而兒童的內在特征更多是因為陌生而造成的不安,這也是大多數兒童醫院的設計偏卡通的原因,醫院無非是想給兒童營造一種熟悉感。
小結
回歸到有消費者被蕉內廣告冒犯的話題。
前文對于蕉內TA的描述不一定準確。但與被冒犯者畫像放在一起看,我們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消費者的構成是很復雜的。
我們對于TA的描述不應該只停留在外在特征之上,而應該多嘗試通過對其內在特征的描述,繪制出一個有血有肉的形象。
如果在傳播過程中,有符合外在特征的TA被冒犯了,不如與ta做一次深入交流,或者暗中觀ta,或者嘗試變成ta。
也許,你能發現創意的另一個角度。
- End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首發公眾號:左爾擊(ID:leftearji)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