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都應該學學滴滴
有人說,人感到最無助的時候,并不是因為窮,而是不被理解。
其實,我挺贊同這句話。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明明已經很努力地在做一件事情,卻因為沒見到結果就被人說成偷懶摸魚;明明已經最快趕到約定地點,卻還是因為延誤了時間被指責“不負責”。
那種感覺,就像全世界結成聯盟站在了你的對立面,告訴你你沒必要解釋,解釋沒用!
而最近,滴滴推出的一支廣告,完整地記錄了乘客約車,到司機經歷種種困難接上乘客的過程,試圖向人傳達“理解,讓距離更近”的訴求。
可以說,看這支廣告的心路歷程,是從暖心到舒心。
視頻開頭,從咖啡廳里一對情侶坐桌前閑聊,到女主與男主通完電話后梳妝打扮準備離開,隨后男主立即開車前往這段溫馨畫面,不僅給人一個“情侶約會”的聯想,同時也為后續埋下了伏筆。
隨后,整個視頻以分鏡的形式,呈現出兩者在相見過程中,所經歷的每一個“困難”和情緒變化。使很多人都聯想到自己“等車時”或“接人時”的相似經歷,從而產生共鳴。
最后,男主終于接到了女主,上車那一刻,兩人不約而同地笑了起來。緊接著畫面彈出字幕“我知道你會來,所以等待”。當我們都以為視頻要結束了,正替這對“小情侶”的相見而開心時,畫面出現戲劇反轉“久等了,我是您的滴滴司機”。
這樣的結尾,不禁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反轉的劇情也給人留下深刻記憶;同時,隨著劇情的反轉和情感基調的變化,讓“等待”的過程變得不再乏味,而是充滿意外和驚喜。
潛移默化的,人們對滴滴也有了新的認識:「溫暖」和「貼心」。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呼吁到更多人“懂得理解”,此次滴滴還聯合了口碑、抖音、順豐等眾多品牌共同發聲:
不必費心規劃,你的目的地,下車即到。
不必費力拔草,你的口味,我都知道。
在車座上,給你最好的服務是安全抵達。
在座椅上,給你最好的體驗是不被打擾。
懂你的加班心累,打開滴滴,順暢到家。
懂你的年輕氣盛,打開抖音,釋放天性。
風里雨里,有我就不必擔心壞天氣。
風雨再大,你的包裹也會按時送達。
穿越車流迅速抵達,只為讓你,美麗不凍人。
2000萬像素清晰定格,只因懂你的,愛美之心。
世界太大,一鍵定位知道你在哪。
信息太多,明白你關心的是什么。
不光如此,此次滴滴還同步推出了一支 H5。與視頻相似的是,都選用了“滴滴司機接乘客”的故事題材;不同的是,該支 H5 更著重于體驗。
掃描二維碼,立即體驗!
(數英App用戶需點擊放大二維碼,長按識別)
整支 H5 采用“模擬”的創意方式,真實還原滴滴司機與乘客每天使用滴滴打車的過程。用戶能在 H5 中,變身成為其中任意角色,從而以第一視角參與他們的生活。這樣的好處就在于,不僅使內容更具真實性,還能給人營造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而滴滴之所以選擇這樣一種表達方式,想必也應該是洞察到:生活中有很多不理解的原因,但多來自于“解釋”的空乏和無力。
由于 H5 內容包含的視頻和動效都很多,所以如果不在技術上處理好,就會導致用戶在觀看時出現很多卡頓的問題。而這支H5得以流暢體驗的背后,實則是攻克了很多技術上的難點,在視頻銜接處做了反復的優化處理,最終才讓這支 H5 帶給用戶良好的體驗。
此外,滴滴還在“角色體驗”過程中加入“識字題”、“聽力題”以及“選擇題”,使得整個 H5 內容變得更為充實。同時,“角色互換”的游戲方式,也能充分調動起人對“另一知識位面”的好奇心。兩者結合,一個吸睛,一個促進,最終實現用戶在過程中的深度參與,產生共鳴。
而最后的「滴滴平臺大數據顯示」,從某種方面來說,可以是整個 H5 對“理解,讓距離更近”主題的一次呼應,也可以說是一個「社交話題」的起點,能夠被人們當作口中談資,在日常社交溝通中得到廣泛傳播。
新年伊始,滴滴選擇將“理解”作為此次營銷的出發點,從表面上來看,是對當下“滴滴司機”與“乘客”之間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一次疏解;但背后,卻是滴滴打車對整個社會發起的一次呼吁。
希望我們都能夠,對他人多一份理解。
正如我們常說的,品牌是否能抓住用戶的心,并不在于如何討好和吹捧,而是能找到最令他們不爽的東西,替他們吶喊出心中的不平,并極力去幫助他們解決。而這一次,滴滴就真做到了!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7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