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眾信科智能風控加持多層次線上金融服務
“2020年,我們實鼠不易;2021年,我們期盼牛轉乾坤”!這是今年跨年時國人使用頻率最高的祝福。2021年開年以來,金融市場迎接的變化與挑戰只增不減,這是行業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市場參與者必須經受的周期考驗;當然,這也意味著2021年的金融科技行業沒有輕松可言。
智能風控作為金融科技應用的創新實踐方興未艾。
“hard模式”有多難?
據媒體采購超市了解在傳統的銀行風險緩釋手段里,企業融資需要有資產、抵押、擔保等手段,對小微企業進行資產評估、財務評估,而小微企業大多數是“輕資產”,這一傳統模式不適用于小微企業。
在過去十多年里,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從未停止過向這個世界級難題發起“沖擊”,復盤這一歷程就會發現,探索并不順利。銀行等金融機構擁抱數字化,但是數字化轉型需要的不是某項業務的變化,而是一整套綜合解決方案。單一維度的變化無法支撐新形勢下的行業競爭,也無法在數據、客戶、運營、風險控制等方面產生協同,甚至可能將引發更大的風險。
由于銀行與小微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小微企業風險識別難不符合銀行風險偏好,導致許多長尾客戶金融需求得不到滿足。客戶越是下沉,征信數據就越缺乏,個人違約成本較低,也進一步加劇金融機構的信用風險。
何以“智能”?
風控該達到的境界就應該像“上醫醫未病”——在你病癥尚未發作時,就通過望聞問切、察言觀色,找到核心病灶及早根除,讓你免遭痛苦。
智能風控,本質上是以數據驅動的風險管控與運營優化。微眾信科自2014年成立以來,在大數據征信和智能風控領域的研究和實踐有效證明,信用與科技相結合,打破信息孤島,整合風控數據,可以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提升微觀主體增信以獲得金融資源,推動全流程管理以提升金融效率。
媒體采購超市 獲悉微眾信科在建立數據隱私保護機制前提下,通過持續引入新數據源,對數據進行更深層的挖掘、更多維的擴展;憑借其精準的客戶畫像,解決銀行數據獲取難、客戶數據維度不全,準確度不高的難題,實現觸及更多長尾客戶的場景——基于產品類型(信用貸款、供應鏈金融、固定資產融資)、基于風險緩釋(信用貸款、抵押(擔保)貸款)、基于特點客群(進出口企業、科技型企業)進行多維場景下的智能風控創新。微眾信科智能風控在賦能金融機構和商事主體進行風險管控方面,已經凸顯了一些效能,基于企業信用基礎之上,讓企業守信的無形價值變成有形價值,能夠找到和需求相匹配的產品服務,讓中小微企業信貸的獲得率和滿足率得到提升。
能夠針對更多的場景、人群設計不同的產品,從而真正起到金融科技賦能普惠金融的作用——此為“智能”。
信用科技一體化服務的一大步
去年年初,有一句話火了——什么叫做事的人?“做事的人”的畫像:不是解決想象的問題,而是回應真實世界的挑戰;不是置身事外指點江山,而是躬身入局把自己變成解決問題的關鍵變量。
微眾信科作為“躬身入局者”,7年來致力于運用信用科技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痛點,根據各類型企業適配不同普惠風控方案,針對場景劃分稅抵貸、科企貸、設備貸、票鏈貸以及定制化聯合建模,讓更多中小微企業都能享受到高效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務,幫助更多銀行實現“線上化、批量化、自動化”的效能。去年12月,《學習時報》刊發《信用科技:補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短板》,定義信用科技能夠降低信用風險,提升信用價值,推動信用市場有序健康發展。截至2020年底,微眾信科業務覆蓋全國30多省(市),合作金融機構超過220家,服務超過700萬戶中小微企業,合作銀行授信超過3700億元。
如果說2020年的金融讓利在一定程度上修飾了金融風險表現,那么2021年的一場化解風險硬仗在所難免。沒有人能夠左右變化,但是我們可以走在變化之前。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