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意必須自嗨
前段時間和朋友吃飯,她向我吐槽當下的工作只剩下KOL和純媒介的內容。
她說,想到以前做出了一張海報,至少還能有點成就感。
但是現在只剩下核對KOL列表和確認媒介排期,感覺就是在蹉跎歲月。
我能理解她說的那種感受。
因為工作是需要成就感的,廣告行業(yè)尤其需要成就感。
這個成就感的名字叫——被人看到。
我知道她說的枯燥的工作內容,只是她個人感受到的一種特殊狀況。
有人也能因為在媒介和KOL上省下一大筆錢,或者取得了不錯的投放效果而獲得成就感。
每個人收獲成就感的“點”不同而已。
讓我們看一下她所說的“不枯燥”的內容,現在處于一種什么樣的狀況呢?
雖然現在直播當道,但依然還有許多的公司正在每天做海報、拍廣告片等的傳播創(chuàng)意物料。
這些不枯燥的內容被人看到后,會收到怎樣的反饋呢?
90%的情況不會有任何反饋,就像往海里倒了一杯水。
1%(往多里說)可能會被廣告行業(yè)的人主動轉發(fā)一下。
剩下9%+的情況,會收到一個負面的評價:自嗨。
雖然我估算收到“自嗨”評價的概率不到10%,但是當我聽到“自嗨”兩個字的時候,依舊是十分憤怒的。
憑什么一些大佬可以熱衷于做飛機稿,然后去國外拿獎,被行業(yè)的一些專家大書特書,更上升到“理解品牌商業(yè)”的高度?
而基層廣告從業(yè)者熬夜加班憋出來的一句文案、做出的一張海報,就因為沒有成為社會議題被討論,而被直接打上“自嗨”的標簽?
這不就是“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在廣告圈的生動演繹嗎?
“自嗨”的起源
我印象中“自嗨”這個詞是突然被用在評價廣告作品上的。
并且在同一時間,“自嗨”成了廣告圈內的罵人用語。
自嗨式文案,自嗨式創(chuàng)意、自嗨式刷屏。
凡是只在廣告人朋友圈傳播的創(chuàng)意物料,都可以被說成是自嗨。
簡單兩個字,傷害不大,但侮辱性極強。基本就是否定了一個團隊,乃至一家公司之前為項目所做的全部努力。
在他們眼里,廣告創(chuàng)意的自嗨就像追女孩子,你為女孩子做了一大推的事情,以為對方肯定會被你感動得稀里嘩啦,然后和你在一起。結果卻發(fā)現被感動的就你自己,最后女孩子還被人家給追走了。
“自嗨”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不出圈”,出不了朋友圈。
在早期分享功能還沒有那么普遍的時候,大家都還沒有自嗨的意識。
那時微信朋友圈與現在相比,都還只是一個乞丐版。
只要創(chuàng)意物料被制作出來,然后發(fā)出去就行。不怎么關心有沒有圈里圈外的人把這些創(chuàng)意物料發(fā)到朋友圈去。
某種程度上來說,微信的確改變了廣告。
在朋友圈之前,雙微運營還是廣告公司的業(yè)務新增長點,每當有什么重大信息出現,雙微就會變成各家“自嗨”創(chuàng)意的絕佳見證者。
其中的佼佼者當屬杜蕾斯,那段時間我們總是先談論杜蕾斯做了什么海報,再后來就是談論環(huán)時為杜蕾斯做了什么海報。
那時,環(huán)時在某種程度上將品牌的“自嗨”真正做到了出圈。
再往前,就是被稱為自嗨廣告集中營的汽車廣告和地產廣告。
由于這兩個品類的廣告太過自嗨,導致同行見面需要隨身帶一塊肥皂。
即使在帶有偏見的印象下,這些品類中還是誕生了許多精彩的創(chuàng)意。比如:
“不喧嘩自有聲”
“前面是一種歷史風景,后面是一個國家的經濟”
“住在羅馬小鎮(zhèn)里,怎么能做出中國夢”
以上,隨便一句拿出來放到今天,都是要吊打其它創(chuàng)意的。
可見,自嗨不自嗨,和品類無關,只和創(chuàng)意本身有關。
“自嗨”廣告看什么
工作原因,我的微信里有很多的同行。這就導致我經常會被一兩個廣告作品給集中刷屏。
以前大家還愿意在朋友圈分享的時候,我們是在朋友圈里看廣告。現在由于信息爆炸導致的分享欲降低,直接造成了我們在廣告里看朋友圈。
這也加劇了“自嗨”的窘境。
因為在說自嗨的時候,會額外帶上三個字“自嗨式刷屏”。
因為通常某個案例,都是同一家廣告公司的人在分享,所以我們甚至可以通過某個人分享了哪些案例,從而知道對方又跳槽到了哪家公司。
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當我們看到一個自嗨廣告的時候,我們究竟在看什么?
一看策略。這個策略是不是之前哪個品牌有用過?這個策略有沒有改進空間?如果我來做,能不能提出一個更好的策略?這個策略能不能用在我服務的品牌的身上?
二看創(chuàng)意。B站的獨白式雞湯廣告刷屏后,快手也可以立馬跟進制作。五芳齋的復古創(chuàng)意出來之后,后續(xù)就立馬涌現出一批復古創(chuàng)意,從90年代一直復古到50年代。
三看制作。上次世界杯期間的三大精神污染廣告,讓紅制作浮出水面。在H5還是主流的時候,天貓做了一個既簡單又復雜的H5,立即驚艷眾人。說簡單是因為整個H5的互動僅僅是成百上千的好物圖片飛進了天貓logo里面,說復雜是因為整個H5加載這么多的圖片,卻可以十分流暢的運行。
天貓這個創(chuàng)意刷屏之后,創(chuàng)意部就和技術部在討論,如何才能制作出一個相同水平的廣告。
四看有什么人可以挖。比如前年的《啥是佩奇》挖出了一個張大鵬。他后續(xù)執(zhí)導的廣告片也證明了一點,張大鵬不是一個好的電影導演,但他是一個極其優(yōu)秀的商業(yè)廣告片導演。
創(chuàng)意必須“自嗨”
我十分注重“線”這個概念,真正的“自嗨”廣告在我看來是到線的。
到線了,就說明這個廣告創(chuàng)意是合格的。
先合格,再來談優(yōu)秀。
同時自嗨這件事情本身是有可取之處的。
我認為自嗨的廣告有兩個好處:建立了免費的傳播節(jié)點,以及讓廣告更可信。
先說建立了免費的傳播節(jié)點。
一個廣告創(chuàng)意被人看到,不是靠躺在硬盤里,而必須要靠傳播。這個傳播可以是品牌提前買好的資源,也可以是依靠內容本身BP到的資源。
在傳播資源規(guī)劃時,嚴謹點我們會將其分為own、paid和earn三大類。
而“自嗨”抓住的就是own的那部分。
項目的傳播擴散階段,own的不應該只是品牌的官方平臺,也應該將參與項目的每一個人卷入。
就像是銀行員工被要求將銀行業(yè)務的活動海報轉發(fā)到朋友圈一樣。
全員營銷,全員傳播,全員自嗨,今夜我們都是同一項目組的人。
現在品牌方不需要發(fā)郵件要求乙方必須傳播自己的東西,乙方主動參與傳播,貢獻出自己的朋友圈,這不是很好嗎?
再來說讓廣告更可信這件事。
剛入行讀奧格威的書,老爺子說不要做一些你不愿讓家人看到的廣告。
自嗨廣告的另一面,代表了你愿意讓家人和朋友看到,這是你對自己作品的自信。
同時“自嗨”廣告因為有個人信用背書,所以他人對于廣告本身并不會過于抵觸和防備。
一部分人會抱著同行切磋的心態(tài)點開廣告;另一部分人則是純粹想看一下這個人現在到底在干什么,是不是混得比我還差。
不論出于什么樣的目的,都會在不自覺中,將對個人的信任移植到品牌上。
然而事實是很多廣告人面對自己的作品,自嗨不起來,也羞于轉發(fā)到自己的朋友圈。
說到底, 大家不待見自嗨廣告并不是因為“自嗨”,而是因為“假自嗨”。
造成假自嗨的源頭就是互相欺騙:乙方騙甲方,通過自嗨的方式給甲方造成一種創(chuàng)意真的很好的錯覺;甲方內部,下屬騙領導,給領導造成一種下屬在干實事的錯覺。
因為只有“自嗨”了,才能歌照唱,舞照跳。
小結
廣告創(chuàng)意出圈的前提是可以在廣告圈內嗨起來,所以創(chuàng)意必須自嗨。
做自嗨的創(chuàng)意不只是為了對得起每月的薪水,也是收獲工作成就感的最好來源。
撇開成為傳播節(jié)點和透支信任不談,“自嗨”也是為讓了“假自嗨”們現出原形。
所以,讓一部分人先嗨起來吧,以先嗨帶動后嗨,最終實現行業(yè)的群嗨。
- End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首發(fā)公眾號:左爾擊(ID:leftearji)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guī)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