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段通勤的路從疲憊開始
上周寫了兩篇和股票和賺錢有關的文章,結果一周連跌四天,我還是別得瑟了,寫點陽春白雪的生活隨筆吧。
我現在的辦公室在中山北路曹楊路,從家開車不堵車的情況下最多半小時,這是最舒服的通勤時間。春節后辦公室會搬到陸家嘴,我算過從家里到新天地在不堵車的情況下居然只要21分鐘,按這速度避開早高峰開車去陸家嘴40分鐘足夠了。每天開車上班就是和自己獨處的時間,最近在聽盧克文的音頻節目,普京、蓬佩奧、印度、墨西哥毒梟等等,他是國內少有的可以把國際時政寫的有意思的自媒體人,喜歡這類話題的朋友可以在蜻蜓里付費聽一下。
我第一份工作在南京,從租的房子出發坐公交車到明故宮,搭乘公司的班車去郊區上班,這是最好的補覺時間,不用擔心錯過站,不用擔心東西被偷,上下班的班車上就是睡覺和耳機聽歌,那時候我聽CD的隨身聽,還沒有MP3,或者說我自己當時還沒買,現在這些玩意已經絕版很多年了。
第二份工作在北京,房子租在報社旁邊,每天走路十分鐘之內,路上還會來一套煎餅果子,或者在早點攤吃一份炒肝加油條。那是北京的南城,陶然亭公園對面的小區,永安路那一帶的胡同小路,早晨有煙火氣的早點攤,這樣的步行通勤大概有10個月不到,記憶猶新。
從報社打卡后就去見客戶,從報社坐公交車到前門轉公交到德勝門再轉郊區車去昌平和延慶,書包里有一瓶脈動的瓶子裝滿的純凈水和一大疊當天的報紙,去見郊區度假村、滑雪場的客戶和旅游局宣傳部的領導們。上午去中午到那里,晚上返回市區,特別是去延慶,都要路過八達嶺長城,在深夜的盤山路上,穿過一個個隧道,在車上睡覺為主。當時為了省錢在北京買了小靈通,很少人記得了這東西。
那一段日子是最拼的日子,也是最窮最看不到未來的時候,卻是記憶最深刻最充實的。
2004年第一次來上海工作,當時屬于裸辭,來到上海和高中同學合租了一套定西路上老小區頂樓的房子,陰暗狹小沒有陽光,我住的那一間天花板里好多老鼠,每天我都要買粘老鼠的板,很多時候我寧可在網吧也不愿意在房子里,尤其是隔壁的同學女朋友來住的時候就更不想待著了。到處求職找到一份在松江的外企工作,通勤需要兩小時,地鐵中山公園坐到人民廣場轉地鐵到蓮花路,再坐公交去松江,我只做了1個月就換了另一份報紙廣告銷售的工作。從中山公園去松江的通勤是噩夢,真的太遠了,每天回到家已經精疲力盡。新工作在虹橋路這里,我買了一輛二手自行車,騎車15-20分鐘到公司,總體上通勤是輕松很多,但這份工作3個月也結束了。之后的一份工作是在現在江蘇路的兆豐大廈,也就是分眾的樓上,后來搬到法華鎮路,都在自行車可以輕松達到的半徑內。
再之后我有了第一輛自己的車,雖然還沒有房,但因為有了車,我之后通勤都是自己開車了,唯一的差別是從住的地方和辦公地方都有變化,最長的通勤距離是每天開車來回70公里,從上海的最北面到市區的西南方向,這段日子持續了4年多,好在都是走中環線,不用忍受市區的堵車。有了自己的車,所有的通勤時間從聽廣播到聽歌再到聽有聲讀物,還會在路上開打電話甚至開個什么電話會議啥的。在上海通勤時間在1小時內是比較正常的,超過1小時對生活質量有影響。
今天波波問我現在是不是幸福,如果從0-10打個分,讓我打個分。
總體來說,我會打6-8分吧,雖然來自外地在上海打拼十幾年,但還是屬于比較幸運的那種,時代機遇眷顧,加上自己還算努力,遇到一些對的伙伴,才能有今天的6-8分,可以不用天天擠地鐵公交,可以比較自由的選擇工作時間,也有比大部分人多的獲得,屬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狀態吧。但問我這個問題的波波似乎找不到幸福感受,我想了這個問題的根源,得從源頭梳理自己想要什么,哪怕不清楚,也可以確定自己不想要什么,幸福感這東西不一定感受那么強烈,是需要通過對比才會更清楚些。
年輕人想不清楚很正常,很多人到老了才明白點人生。
下一篇見,朋友們。
歡迎加微信,說明身份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