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如何對抗周期:平臺化、數字化
【深幾度·數字化轉型系列】
撰稿|吳俊宇
「摘要:互聯網經濟退潮,產業數字化受到關注的大背景下,數字技術以及信息技術都在逐漸服務產業。互聯網經濟有著過大的周期性波動。決策層已經意識到了互聯網經濟“食利”的一面。制造業為代表的產業經濟可能才是未來的發展重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在今年7月和9月分別發布了兩份研究報告:《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與調節的經濟含義和對策建議》以及《數字經濟啟動發展新引擎》。
兩份報告不斷提到,中國經濟進入“工業化后期階段,經濟增長呈現結構性減速”。在這種背景下,兩份報告提出的解決方案實際上有類似之處:
重視經濟增長趨勢或潛在增長率的調節,尋找可以“超越”周期的力量和工具;
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和產業互聯網發展,讓平臺級企業加速數字化轉型,帶動產業鏈和中小企業數字化水平提升;
實際上,這也是過去歐美數字化過程中不斷強調的信息。2017年,UNCTAD(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在在一份名為《“新”數字經濟與發展》(The New Digtal Economy And Development)的倡導中提出了一個重要判斷趨勢:基于技術和產品平臺的新商業模式,如平臺創新、平臺所有權和平臺互補,正在改變一系列前沿行業和產品類別的產業組織和競爭條件。在平臺之上,企業和企業之間會達成更多聯接與合作,進而實現價值循環。在經濟周期來臨時,平臺之上的企業相對會具備更穩定的抗周期能力。對中國企業來說更是如此。全球價值鏈仍由發達工業國家所構建的傳統技術集群公司主導。在全球價值鏈中提供常規裝配任務和簡單服務的公司往往利潤低,工人工資更低,更容易受到商業周期影響。事實上,如果我們今天去觀察互聯網公司以及ICT企業都會發現這樣一個規律:各家都在努力促成生態合作伙伴和自身形成更穩定的互動與合作關系。一個個大小生態在這樣的互動關系中不斷疊加、融合,形成產業鏈上下游的配合。在復雜經濟格局下,平臺和生態的組合是企業共同抵御風險、對抗周期的策略之一。
01應對周期的成熟策略
過去我們時常談起平臺經濟,但是經常忽略一個問題,平臺和平臺之間其實是有分層的。不同企業構成的平臺,和無數平臺用戶組成了重疊的生態系統。在生態系統之內,往往會形成多變市場效應,推動資源要素的互動。多個生態系統重疊之后,資源要素和信息要素更是不斷在各個平臺之間形成循環。平臺生態與平臺生態之間會形成互動關系。底層生態的技術創新又會把價值傳遞給表層生態,多邊市場效應形成的信息交流會推動資源要素加快循環。平臺經濟的分層在《“新”數字經濟與發展》中是這樣界定每一層平臺的:
零售和社交網絡平臺層
操作系統層
硬件層
芯片組層
特定連接標準層
通用互連標準層
via.The New Digtal Economy And Development每一層都會聚集一批企業共同構成生態系統,價值鏈從底層往上層不斷傳導,如同構成地基一般,每一層都是上層的基礎。技術要素之間的疊加會還帶來更大的價值循環。
via.The New Digtal Economy And Development社會更大范圍內的技術創新和部署,會讓信息分析能力更廣泛深入,連接工廠和用戶的數據流循環、云中的數據池、大數據分析和AI驅動的機器學習,使得平臺升級和系統級生產力快速循環。過往中國信息化百人會其實也在印證這些已成熟的策略。中國信息化百人會(China Info100)是由一批中青年專家學者發起成立的研究平臺,一直在解析信息化發展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發展方式轉變,社會轉型的作用,華為作為協辦者也參與到了由其舉辦的2020第七屆信息戰略論壇中。從2014年開始,中國信息化百人會就致力于研判全球信息化趨勢,探討解析信息化發展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發展方式轉變、社會轉型的支撐和引領作用,今年則探討了企業數字化轉型議題。在ICT產業融合發展的當下,企業發展越來越依靠更多的開放、合作,生態化已經成為更多企業打破傳統局限、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首要選擇,因此企業生態建設已經成為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企業全流程、全覆蓋、全要素的數字化轉型需求日益迫切。在這樣生態化的大背景下催生了新的信息戰略:
新架構:科學規劃企業生態化發展戰略,建立產業生態新架構;
新場景:利用新的應用場景和需求打造企業生態化路徑;
新范式:科學評估平臺企業與生態企業協同發展,構建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協同發展新范式;
企業需要通過加入平臺和生態的方式創新業務領域、組織架構、管理機制和人才結構,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進行整合,打造系統性應用場景和一攬子解決方案。這種策略可以提高產業價值,在經濟波動時推動企業挖掘出更大的價值空間。
02以制造業數字化為例
制造業作為國家經濟的支柱,其行業數字化轉型正是抗周期的代表之一。
過去30年,中國制造業規模增長了18倍,其附加值達到2.2萬億美元,制造業在中國GDP比重高達40%,并且直接為1.3億人提供了工作崗位,這個數字在過去數十年一直保持相對平穩。作為世界最大制造國,中國在制造行業有著很多突出優勢:勞力成本低、國內市場迅速膨脹、大量的基礎設施投資以及快速發展的供應商網絡。但同時,這個行業也面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核心技術受限;
技術含量較低;
能源消耗較多;
產品結構不合理;
自主創新能力薄弱;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19—2025年全球與中國智能制造市場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認為:隨著我國人力成本、上游原材料成本等的上升,企業盈利難度較過去將有所增加,尤其是在制造業中,這一現象將更加明顯,因此我國迫切需要實現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實現制造業全面數字化升級迭代,智能制造已經成為全球制造業轉型的主攻方向。當前,不同國家在智能制造的大框架下有著不同的路徑:美國強調發揮互聯網在工業4.0中的作用;德國則強調全系統智能化;日本則強調人與機器智能的協同發展……中國的智能化道路應該怎樣走,也是當下很多中國企業正在探索的問題。在“新基建”的推動下,我國制造行業正在邁入數字化轉型的“深水區”,這就促成了一個越來越明顯的趨勢:企業迫切需要加速數字技術與自身核心業務場景的深度融合,重塑產業鏈、實現商業模式創新、收獲轉型和升級的全新價值。單純為制造行業數字化轉型提供產品和技術已經不夠,針對行業深入挖掘價值正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應用場景和解決方案很難通過通用方式解決。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技術運用場景一定是針對性的,需要根據具體場景才能進行落地,以此滿足行業需求和業務訴求。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華為基于自身在ICT領域以及制造行業的實踐積累,不斷提到制造行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升級的“懂行”理念。華為中國政企業務總裁蔡英華把“懂行”也看作是一個循環:懂行的核心在于構建高價值的場景化解決方案, 隨著華為參與到更多行業的數字化轉型中去,面對的需求也更加復雜和多維,往往不再是簡單的ICT需求,還會有業務和商業模式、運營模式、甚至是組織運作模式等方面的訴求。在過往,華為已經在研發、銷售、供應、交付等多個業務領域進行過探索,實現了增效降本。事實上,幫助企業和社會實現數字化,恰恰是把自家的經驗靈活復制和運用到其他政企客戶的業務之中。華為與上汽寧德工廠的合作可以視為中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代表性案例。兩年前,福建寧德市蕉城區三嶼園區還是一片灘涂,兩年時間這里已經成為亞洲最大總裝車間:機械手臂有條不紊地在生產線上工作,幾乎看不到人工的檢驗和操作,AGV小車輕松地躲避地面障礙物,將物料運送至需要的工位……正是因為產品本身的復雜度及產業鏈群的龐大,汽車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必然帶來工業生產、設備、倉儲、供應商、物流等各個方面的嚴峻挑戰,而上汽寧德工廠正在探索自身數字化生產。寧德工廠車身車間共配備了511臺機器人,焊接自動化率達99%;油漆車間100%采用機器人自動噴涂技術,車間里眾多機器人、裝配設施等對網絡帶寬、時延要求各不相同。同時,無紙化運營模式要求實時采集數據,也需要強大的網絡支撐。寧德工廠規劃之初,就采用了華為園區網絡規劃工具進行工勘,選用了華為更穩定、更快速的新一代AP,并與IoT融合,能聯接500多輛在制車輛、2000多個智能終端設備、超10000個傳感器,并且運用大數據技術和回歸算法對1000+設備進行主動式預警,降低20%的非計劃停機時間。在華為技術支撐下,寧德工廠加快了汽車生產速度,目前工廠建有四大生產車間,具備5個車型平臺、10種車型混線生產的能力,能夠實現新能源整車與傳統動力整車共線生產,平均每分鐘可生產一輛汽車,一年可產出24萬輛新車。在這樣一個案例之中,華為、上汽、寧德工廠之間構成了完整的協作關系。在這個協作關系之中,華為開拓了行業客戶,上汽建起了現代化生產的工廠,寧德工廠則是在當地拉動了就業。這對三方而言,都是共贏關系。一方面是效率提升,另一方面是價值鏈上下游之間取得更大的協作,在面臨周期性經濟波動時,三者之間形成了互動關系,推動了中國工廠的建設。
03“懂行”才能穿越周期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符合工業化后期產業升級的一般規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在《加快推動新時代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這篇報告中就提到:從主要國家工業化、現代化的歷史經驗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貫穿了整個工業化的歷史進程,特別是進入工業化中期以后,隨著經濟發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制造業一般都會經歷綜合成本上升的壓力,這時需通過產業升級實現向價值鏈高端的攀升。尤其是在國內互聯網經濟退潮,產業數字化受到關注的大背景之下,過去的數字技術以及信息技術都在逐漸服務產業。過去互聯網經濟有著過大的周期性波動。決策層已經意識到了互聯網經濟“食利”的一面。制造業為代表的產業經濟可能才是未來的發展重點。回到這一次中國信息化百人會(China Info100)提到的趨勢來說:經濟社會數字化進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動能加倍提速,技術創新周期、產品生命周期、企業經營周期不斷縮短,企業獨立生存能力面臨巨大挑戰。經濟周期來臨之時,企業往往需要根據自身行業特點進行整體調整。一方面是利用周期波動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是和平臺級企業形成合作關系,在合作關系之中推動企業抵御風險。華為與上汽寧德工廠的合作案例其實只是華為為制造企業提供行業數字化轉型的縮影。除此外,華為還與一汽、廣汽三菱、中國中車、三一集團等大型企業在汽車、高鐵、工程機械等不同細分領域都有著深入合作。這種合作恰恰是在和其他中國制造業企業一同去應對目前制造業之中面臨的普遍問題。華為能在政企行業領域被客戶接受,核心原因在于華為積累了豐富行業實踐經驗,了解各個行業轉型面臨的問題。首先,在ICT行業的多年積累使得華為“懂技術”。對于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來說,技術可以說是核心。華為深耕制造業多年,擁有豐富的數字化轉型實戰經驗。已經在研發、銷售、供應、交付等多個業務領域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實踐。順應著智能制造的趨勢,華為充分發揮深耕制造領域的經驗以及“懂技術”的優勢,通過持續的壓強式研發投入,實現聯接、云、AI、計算和行業應用等5“機”協同。與其他多個行業ISV和設備制造商進行深度合作,共同開展面向制造業多領域、多場景的聯合創新,加速企業實現生產效率提升和運營成本下降,助力智能制造行業加速實現數字化轉型,形成“從行業中來,到行業中去”的價值循環。其次,與政企行業的深入合作使華為“懂場景”。蔡英華在11月6日的華為首屆“懂行大會”上就提到,場景化解決方案的打造本身就是一個價值創造的閉環過程,他提出了“三階理論”,即“價值發現,創新使能,持續運營”。第一步的價值發現就是要“找準靶心,找準場景”,從頂層設計開始,逐層解析出業務場景需求。其實與汽車行業的深度合作只是華為“懂場景”的冰山一角。如果通觀全局就會發現,華為的“場景”觸角早已伸到了各行各業。比如,在傳統礦業華為也已經有很深的耕耘,基于智能視頻、AI技術等在傳統礦業進行業務創新探索,完成了20多個井下關鍵作業過程的標準化。為機械制造行業的三一集團建設桌面云解決方案,讓研發人員獲得大幅提升研發效率。去年,張家港市國泰新點項目也是基于華為云提供的應用使能力,開發智慧城市應用,通過大量配置編排和極少量的代碼工作,就完成了商業應用的構建,開發效率提升了40%。同時,華為在聯接、計算、AI等方面的能力都向生態伙伴充分開放,并將向生態伙伴提供相應的集成服務、能力賦能等,助其降低系統開發成本、降低人力成本,實現場景化解決方案的快速落地,這也是華為的“創新使能”。另外,作為一家平臺企業,華為“懂生態”。華為基于持續的咨詢、應用開發服務合作及項目實踐,幫助客戶構建行業數字化轉型的運營支撐能力,實現從咨詢到運營的持續價值創造。在項目方案落地后,還會持續運營創新,通過固定的組織、以云為承載,持續迭代、持續獲取收益。前期的咨詢、中期的實施、后期的運維和運營都有合作伙伴加入其中。華為會帶領一批生態內的企業參與到項目的前中后期的全流程之中,形成行業價值創造與價值循環。運營需要多樣化的綜合能力,這顯然不是華為一家所能完成的。華為服務任何制造行業的過程,也都是生態協同的過程,其中有大量合作伙伴的身影。華為“懂行”,始終有著清晰且明確的業務邊界,而客戶與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則展現了“內行”的優勢,以“懂行”+“內行”聯合創新,更多制造企業轉型才能更為順利。這也恰恰會幫助中國制造業抵御經濟周期帶來的全新挑戰。
——END——
主理人 | 吳俊宇 公眾號 | 深幾度
關心產業數字化,重審移動互聯網
轉載、商務請聯系微信852405518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