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研哉、俞敏洪、文廚三人對話:最佳交流不是解釋,而是疑問
文 廚 | 連續創業者,2008年3月27日創立長城會,致力連接全球創新者,讓創新惠及世界。(左一)
原研哉 |《設計中的設計》作者,原設計機構創始人,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日本設計委員會副主席,無印良品(MUJI)藝術總監。(左二)
俞敏洪 | 新東方教育集團創始人,英語教學與管理專家。(右一)
來源:筆記俠(微信號:Notesman)
原載于:本筆記經文廚微信公眾號(ID:小郵差看世界)授權首發圖文版。
今日筆記俠客:漸漸懂了
責編:Valen
筆記君說——
俠客們,晚上好!新商業路上,筆記俠與你守望相助。
文廚說,他自知沒有深度,但愿用畢生努力來拓展人生廣度;自愿做「世界小郵差」;自嘲所為之事意義重大,堪比經由海上新航線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
去年12月,《小郵差看世界》第一期節目文廚先生和俞敏洪先生采訪了原研哉。他說:做這個節目讓他樂在其中,在某種意義上對他來說是一種嘗試,嘗試連接世界上不同領域的大師們,看人類的最高思想,見時代的世界史記。
《小郵差看世界|文廚和俞敏洪對話設計大師原研哉》
請在wifi環境下觀看
文廚:原研哉、佐藤晃一、深澤直人、喜多俊之,日本產業產生如此多的世界藝術大師的原因,您認為最核心的三個關鍵詞是什么?
原研哉:其他設計師們的理念,我并不了解,但就我個人而言,設計的核心理念就是可視化、有形化,從而讓人們能夠感知到他。所謂設計,其實就是將想法不斷具體化和可視化的過程。
俞敏洪:您是通過設計引發大家的想象的呢?還是說設計中間本身就有這種體驗?
原研哉:簡單來說,就是要做出形狀來讓大家看到,所謂設計,其實就是人們在自然環境中獲得的智慧。就像大象和長頸鹿只能依賴于大自然,只有人類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將周邊的環境加以改變的時候,眼前的世界才會變得不一樣。
“發現”推動著我們改變世界,我覺得讓普通的人認識到設計的存在,是設計改變這個世界的最重要的契機,而可視化(呈現在眼前)正是營造這樣契機的手段。
俞敏洪:這種理念怎么樣跟“空”的概念結合起來呢?
原研哉:空,就是不需要語言。只需看著對方的眼睛給予肯定,這種盡在不言中的交流,就是空的交流方式。
比如,最近常說的“未知化”,這種能夠給人仿佛初見的感覺的體驗,就是我所說的未知化。這種方式的表現,與空有所不同。而我認為,這是建立交流的最佳方法,與其用過多的語言,不如讓人們自己產生疑問,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去解釋,這樣的解釋才是最容易的。
文廚:其他哪些設計師的理念,曾經對您有過影響?
原研哉:有很多,從哲學層面、設計理念上,我的大學老師向井周太郎的理念對我的影響很大。他的設計,十分注重整體性,并不明確的區分產品設計、時裝設計等,而是將設計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我受此觀念影響很大。
工作的態度上,我受石岡瑛子的影響很大。我曾經在她那里工作過,那是我研究生時代的最后一年,她十分嚴格,我總是被她訓的一塌糊涂,但是她的工作方法給予我很大影響。讓我知道什么樣的方式才能產出好的工作成果。
還有只抓事物的核心,就像獅子只吃動物最重要的心臟,這種抓重點的能力,公司的老前輩永井一正給了我很大的影響。我受到了很多人的影響,因為大家都處在一個相互競爭的環境里,所以這些人對于我來說,會形成一種比較,讓我不自覺加以留意。
文廚:在跟各個大師工作、學習過程中,您有沒有這樣的體驗,很想從他們的角度去學習?
原研哉:所謂全新的發明,我覺得那是不存在的;所謂創新,是讓已有的不同質的東西連接到一起,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
俞敏洪:您的理念非常好,我比較喜歡你這種在設計中間把最重要的意思能夠明確的表達出來,但是又給人留下想象余地的這種感覺。
原研哉:我一直認為,以新的連接為基礎,進一步去考慮前所未有的東西,這樣的想法很重要。
文廚:設計的目的是傳遞信息,而科技發展的目的之一也是為了更好的傳遞信息,人工智能時代被稱為第四次革命。那么,你認為這兩者之間會發生什么有趣的火花嗎?
原研哉:人工智能的出現會改變人類社會。
麥克·盧漢(20世紀原創媒介理論家)曾經說過,首先是人類創造道具,然后是道具反過來創造人類。后半句話我之前不太理解,但是回顧人類欲望的發展歷史,就能明確感受到,今后是人工智能改變人類的時代。也不是說我們要禁止人工智能,畢竟它還是能夠給予我們很多幫助的。
智能手機的出現就明顯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其實人類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樣聰明,應該說人類是不斷變化的,欲望是無止境的。
我們說人類是不斷進化的,但人類進化的不單單是智慧,還有殘暴、狡詐、懶惰等,很多方面也是一起進化的。所以,人類的進化不完全是往好的方向,變化是確實存在的,對于這樣的變化,人工智能作為新的要素,確實會起到加速人類變化的作用。
文廚:改變不一定都是好的,有些也越來越壞,但是人工智能只會讓我們改變的變化越來越快。從設計師的角度來看,您認為下一代的人機交互會是一個什么樣的場景?
原研哉:和以往人們熟練掌握的工具不同,人工智能是會對人的判斷和思考產生巨大影響,這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所以我認為人工智能與人類的關系是和我們經驗中的機械和人類的關系是完全不同的。
延伸閱讀
無印良品的品牌概念,用一個詞形容就是“虛無(EMPTINESS)”。廣告本身并沒有明確的商品信息,而是呈現出一個看似空無一物,卻能容納百川的容器。
無印良品 2003"地平線"宣傳活動
一個以象征著虛無的容器為核心的廣告,給受眾提供了填充各種想象的空間,信息傳達得以完成。正因為容器是“空”的,才能收藏東西。這樣就其擁有的可能性來說,非常豐富。
自古以來,無論在中國還是日本,都有運用這種哲學思想的傳統。這種“一無所有中蘊含所有”的構思,也貫穿在日常的簡單器具里,蘊含著很重要的價值觀。
在全球化的市場里,商品競爭力的核心在于對消費欲望的把握能力和體現水平。企業都想能夠更準確把握市場,設計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以最經濟的方式制造產品,以確保最大限度的收益。
營銷方式和營銷管理也在這一過程中漸漸進步。精準的市場調研、到位的市場營銷、及時接受顧客反饋,由此產生出來的產品必然是消費欲望的再現。
所謂品牌,畢竟不是虛構而來,而是經銷地的文化和消費欲望的綜合體現。如果在一個審美意識相對不成熟的國家進行精密的市場調研,就能生產出不太有美感的商品在這個國家大賣;但如果在一個審美意識比較成熟的國家進行精密的市場調研,則會制造出很有美感的商品,一樣會在這個國家大賣。
事實上,當富有美感的商品在審美意識相對不太成熟的國家銷售時,也會對當地的消費者們產生啟發,引起他們的消費欲望。當與缺乏美感的商品并置時,有美感的商品更具有吸引力,也更能開啟人們的消費意識。
日本人似乎時常把自己放到世界的邊緣,而且在其內心某處,總有一顆鄉下人般的靈魂。這不是自卑的惡習。不把自己當成世界的中心,而是習慣于將自己擺在更謙卑的位置來思考問題,不是很好嗎?與其像美國那樣自以為是世界的中心,還不如置身邊緣,保持更為審慎的世界觀。
在所謂全球化的潮流中,難道這不是很有益的嗎?在主動了解世界的同時,冷靜地察覺到自己的優點與缺點,再在這一基礎上思考。這種態度,應該也是今后的世界所需要的吧!(來源:《設計中的設計》)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