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副總裁王民明:我是這樣在阿里被打碎又重建的
來源:虎嗅網
作者:梁寧
原標題:湖畔大學的課外課——破碎才是成長的關隘
王民明曾在阿里供職 7 年,官至阿里巴巴管 HR 的 VP 。上周,他給我和周航上了一課。
這一課的緣起是這樣的,周航(易到用車的創始人)在湖畔大學領了一個課題,研究“失敗”。
航叔說,中國人的觀念里,失敗是羞恥的事。因此每個九死一生的創業者對自己的失敗經驗從來略過不談。大家愿意對媒體呈現的,永遠是那幸運的 5% 。
然而,失敗是創新者的宿命,如同失敗是跳高運動員的宿命一樣。
在一條一定會遇到失敗的道路上,因為缺乏失敗經驗的分享,一般會對別人的幸運與順利程度夸大想像,然后自責、自我否定,覺得自己怎么那么倒霉。
創業的時候,我曾問過雷軍,“為什么看上去別人都挺順利,而我這么不順?”
雷軍說:“因為所有人在談的時候,都簡化了過程。”
所以,周航從湖畔領了這個活計,我們相對長嘆,然后相互打氣去面對疼痛的課題,比如:“領導力”。
上周,周航和我準備在湖畔大學分享,我們基于自己的疼痛,對領導力的重新思考,湖畔大學建議我們先和王民明聊聊,并安排了很好吃的飯。于是就有了這一晚的對話。
王民明有僧人的面相,語氣平和娓娓道來,偶爾盯你一眼,目光銳利,直刺臉上。
我問他,阿里怎么定義領導力呢
他說:領導力是認知現實的能力。
好抽象啊~我繼續問他:那一個人怎么能有領導力——認知現實的能力呢?
他說:就是會遇到事情,碎掉,然后再重建。
暈~~更抽象了。
于是我直率 & 略無禮地問他:碎掉是什么意思?你碎掉過嗎?
王老師平靜如水說一段他自己的故事:
我加入阿里的第一年,向彭蕾匯報。我非常努力,做了三個以前阿里從沒有做過的項目。驅動團隊加班熬夜,大家一起拼命干了一年,彭蕾調到螞蟻金服了。換了***當我老板(我忘記名字了)。他一看,覺得這三個項目沒價值,于是把三個項目都砍了,人分流到不同的其他地方。我改向他的一個副手匯報。
王民明笑了笑說:那我就碎掉了呀。
他說的很平靜,我是深能體會到那種碎裂的痛苦:
帶著團隊,點燈熬夜苦干一年,天天驅動自己的,是認為自己做的事非常有價值,而且自己能做好,怎么也能得個 90 分,即使不打 90 分, 85 分總是有得,即使沒有 85 分, 80 分總是妥妥的。既然 80 分妥妥的,那就再努力一點,爭取讓它 85 、 90 甚至更高。
沒想到,拼了一年,得到的是 0 。
這擱我,肯定受不了啊~
我問他,那你怎么辦呢?
王民明說:遇到這件事,我就碎掉了呀。然后,我就得重建呀。
我問:你怎么重建呢?
王民明說:我首先需要去理解我的老板。我需要理解,為什么我覺得這么有價值的事,他的眼里毫無價值。
他再重申:領導力是認知現實的能力。
他說,我需要知道,我關注的關鍵要素和價值是什么?我領導關注的關鍵要素和價值是什么?我需要在破碎后的自我重建里,擴展我的邊界。抓住更多的客觀要素,理解不同的價值感。
我問:那你和你老板關注的關鍵要素和價值有什么不同呢?
他并沒有直接回答我。而是又講了一個故事。
他說,阿里的業務有縱線和橫線,橫線是平臺,縱線是一個一個的垂直業務。有一天,縱線的一個老大和橫線的一個老大,因為業務的交叉點的業務/團隊/業界該歸誰,爭論了 1.5 小時。
場景是:一個人想拿走,另一個人不放,兩個人就盤道道,一個人拋出一堆道道,說,為什么應該給他。另外一個人再用一堆道道化解他的道道,說,為什么應該歸自己。 1.5 小時后,沒結論。一個人就走了。算是不歡而散。
王民明對留下的那個人說:你在阿里 5 年了,這塊業務如果給他拿走,當然會影響你的業績,但是無關生死。但是這個人才來阿里不到一年,如果有這塊穩定的業務支撐,他今年就可以活下來。阿里需要不斷有新的人進來,讓系統不斷擁有新的能力。
王老師說:你剛來阿里的第一第二年,也得到過阿里各種同事的各種幫助。現在,是不是你可以把你得到的幫助返還給系統,讓其他人得到你的幫助呢?
那個人聽了,愣了 5 秒鐘。然后干脆地說,我沒有從你剛才說的角度考慮過。這塊業務讓他拿走吧。
王民明說,就這樣,一個人在阿里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地與系統與客觀現實碰撞。在這個過程里會不斷地碎掉,然后重建。在每一次重建里,擴大自己的邊界,容納進來更多的真實的東西,就能掌控更多東西。
而王老師的工作之一,就是站在一邊看著一個又一個人被撞擊,等著看到他碎掉。然后告訴他,這就是你擴展自己邊界的時刻。
我說,一個人如果保護自己,害怕碎掉,或者不能接受碎掉,一直在原地痛苦呢?
王老師說:那他就只能被阿里的組織排出體外了。
阿里人力有一個高頻詞是“聞味道”。王老師說,和一個人只需要談一談,就可以聞出味道。馬上做出判斷,這個人在阿里呆不了 1 年,能呆 3 年,還是大概能呆到 5 年以上。
我問,如果你一聞,就知道一個人呆不了一年,你為什么要讓這個人進來呢?
王老師說,系統不斷需要外界新鮮的養分,新人的接入,能給系統帶來養分。
一個帶有自己固有能力和認知的新人進入阿里的大系統,第一年,是給系統提供養分的。如果你能夠在阿里系統的沖撞里,打開自己的邊界,與阿里的系統連接共生, 3 年后,你就可以從系統中得到養分。
馬云說,3年才是阿里人。5年才是阿里橙。
如果,不到一年你提供完你積蓄的小養分,然后離開,那你就做了系統的肥料。(腦中晃過若干當過肥料的朋友~)
我又問,那什么樣的人,你一聞,就覺得呆不了一年呢?
王老師笑了:太自我的人,太保護自己的人。
而我們過去的文藝作品里,破碎是悲劇的,是悲慘的。
遇到破碎,自己就是受害者,應該被憐愛和補償……
破碎時刻,是電影里音樂與光影一起渲染的悲情時刻......天地萬物每一片樹葉都應該為主角哭泣~~真的錯了~
破碎,才是成長的關隘。
我們應該拍拍主角說,恭喜你,那個限制著你的狹小玻璃殼子破碎了。
我們這些好學生一路上學,讀書作業考試占了全部的時間和體驗。最親密的成年人——父母與我們的交流,往往諸多禁區。于是,我們只能從書本和文藝作品的描述里,建立自己最初的主觀世界——非常理想化的主觀世界。
然后,我們走向社會,開始工作,開始與人有利益交往,開始戀愛,開始創業。按照自己理想化的主觀世界的預期,在現實世界行動,于是,基本都摔在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不一致的縫隙或鴻溝里——這就是挫折。
然而,我們身邊并沒有王老師這樣的導師,在一旁觀察你。
在你疼痛的時候,告訴你,疼痛是因為有不一樣的東西,在碰撞你。要把握疼痛的時刻,這時領悟到的東西才是深刻的。
在你產生裂痕的時候,告訴你,裂縫,才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在你破碎的時候,告訴你,破碎是必然的。每一個能做大事的人,都經過無數次破碎,然后一次次的重建里,自己的主觀世界與自己要征服的客觀世界漸漸融合,然后人劍合一。
可是我們怕疼,害怕自己悲劇,害怕自己破碎的樣子被人看到,甚至自己都不愿意多看。
在破碎里,并不知道這是必然,木呆呆不知道該怎么辦,無休止地疼痛在原地……
于是,大把的時間過去了,而自己的成長有限。
刻板教育害死人啊。
我曾經對如何與人相處,毫無感覺。創業 6 年,與無數人分分合合,耗損的情感與心力,大于數場戀愛。有一天一個人坐在沙發上,感到自己渾身都是傷口。
然后得出了一個我的理論:人最敏感的地方是傷口。
想判斷一個人對某個點是不是敏感,不是看外貌,不用看他讀過什么書,做過什么事。問問他有沒有傷口,就知道了。
我才明白,傷口,也是上帝的饋贈。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