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異、絕望,這位日本畫家筆下的插畫看得想流淚
來源:Lens雜志(微信號:Lensmagazine)
整理編輯:陳詠欣
原標題:你在城市的痛,這位日本畫家都懂
起床,洗漱,擠地鐵,工作賺錢,又工作賺錢,戴著別人喜歡的臉,敏感和脆弱藏起來,飯大概地吃,家大概地回,明天又往復。你是不是偶爾也有這樣的感受,城市里活久了,越來越感受不到人味,喜怒哀樂變得不重要,越來越像一臺機器在運轉?
一位日本畫家也有這樣的感受。他用十年畫人在城市里的異化,有時候是一只不離開家的塑料袋,有時候是一個個被拆解的零件,有時候是一只不會飛的飛機。
他叫石田徹也,2005年去世時,他才31歲。
此后NHK電視臺《新星期日美術館》欄目播出他的畫,很多人說“怪異”“恐怖”“絕望”,也有很多人說“看得想流淚”。
2006年,石田徹也在香港佳士得“亞洲現代美術拍賣會”中原本估價只有6萬至8萬港幣的作品以78萬賣出。到2015年他的作品升到了412萬,是預估拍賣價格的3倍。
石田徹也在畫室
人們相信他的畫都是自己的自畫像,因為里面只有一個個長著同一張臉的小男孩,眼神空洞,身體僵硬,困于城市,蒼白不安。他自己卻不承認,他說他畫的是我們每一個人。在校園里被禁錮,在城市中掙扎,成為物質的附屬,機器人一般地活著。
石田徹也出生于1972年的靜岡縣。靜岡位于日本的中部,富士山就在這個小城市里。石田是家里的么子,父親是一名議員,母親是一名主婦,在他之前還有3個哥哥。
細膩敏感是從小就開始的,他自省的意識來得很早。小學五年級時,參加“人權漫畫比賽”,他畫的反對校園暴力漫畫獲得了比賽的最優秀獎,還因此接受了電視臺的采訪。他喜歡日本諷刺漫畫家谷內六郎,想要成為那樣有力量的畫家。
但這是一個很傳統的家庭,父母希望他能成為一名化學家,重化學工業是戰后日本經濟恢復時期的主導產業。15歲初中畢業時,班主任寫了“你將來一定會因為繪畫而得獎出名”的預言,但家里仍然反對他去讀美術高中。妥協的石田最后到了燒津中央高校。
有人說來自長輩和家庭壓力,也許就是石田創作的母體。后來在他的畫里,學校成為一個棺材,男孩被困在里面,眼神向著遠方。
到底他還是沒有放棄畫畫,一個人從靜岡到了東京,入讀武藏野美術大學的視覺傳播專業。家里一度因為不滿他的選擇,斷絕對他的經濟支援。
當石田到達東京時,整座城市都被經濟危機的陰影籠罩著。危機是在1990年1月12日的東京開始的,那一天日本股市暴跌70%。隨即而來的是房價暴跌、銀行倒閉、職工失業,當初那些意氣風發東來發展的人,背上了大量的債務,失去了住所。
那段時間被稱為日本的第二個戰敗時期。
周圍如此壓抑,石田身上也沒有什么喜事。雖然拿了一些獎,但他的畫始終賣不好。求職也不順利,每日奔波,他只能打一些雜工。后來與朋友一起開公司制作藝術電影,為了生計不得不改為設計更大眾化的商業圖片。
他也過上了那種生活,像蟲子一樣擠地鐵,像蟑螂一樣住在蝸居,像商品一樣展示自己希望別人能夠賞識,像工具一樣拼命工作。生活在群體之中卻總感覺只有一個人,似乎處處都是路又處處都沒有想到的目的地。
一年后,他離開公司成為自由藝術家,2002年正式簽約銀座的一家畫廊。
舉行了一場個展后,石田徹也死于一場火車碰撞事故。有人覺得那是一場自殺,但他的友人堅稱不是。他的口袋里有一張一元美鈔,因為喜歡美國畫家本·沙恩,友人說他總是想著要出國學畫,不會輕生。
名聲是在石田去世后才到來的。近十年里他共創作了186幅作品,此前只有一小部分曾經發表。家人把他的大部分畫作捐給了靜岡縣立美術館,畫作后來曾在日本巡展,也曾在美國、香港等地展出,漸漸流傳于大眾之間。
他過世得太早,名聲又來得太晚,人們來不及問他的經歷,只是在看畫時有一種切膚之感。豆瓣上有一個他作品的合集,每一幅下都有很多人不由自主地說讀他也讀自己:
@靳白:如果夢里有我想要的世界,為什么還要醒來?
@仁慈的父:學校里面聽話的工具型學生受青睞。其余的是小職員。
@Lily:機器報廢回收
@龍姑姑:人從外在到內心一層層死掉,最后剩下的靈魂已經不在這個世界上。如果那個靈魂還可以繼續活著,它也負擔不起一層層肉體、精神的重生愿望。
@已注銷:這張很震撼我心。深刻的個性虛無與自卑情結。
@Puppy:偷偷給自己下葬呢,還得瞞著別人(后面握拳的上司)
@again:我們再也回不去了……
@已注銷:生活在快捷時代,什么都是速食便利,那么曾經的我們呢
@Sophie:所有的手都是自己的手。所有的安慰都是自己最無力的安慰。
石田徹也說:“我嘗試將自己的懦弱、可憐和焦慮塑造成一個笑話或者是一些可笑的東西,以免它們無用地消失在遺憾之中”。他沒有說然后要怎樣,是諷刺還是鼓勵。
美國的亞洲藝術美術館在為他策展時取的標題是“用畫筆拯救世界”,大約覺得能洞察便能救贖。
所以我們懂得了自己的焦慮與脆弱之后呢?
《東京女子圖鑒》里綾飽嘗了東京帶給她的痛苦與失落后說:“一起加油吧,因為想要的還有很多”。
怎樣是救贖以及救贖與否,大抵由你。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