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性格buff加成:企業成功與平庸的差距顯學
維珍集團創始人布蘭森在博客上寫道:“天下成功企業家不會一模一樣。實際上,正因每個人具有獨特的個性和不同的思考方式,才會獲得成功?!?br/>
事實也的確如此,當我們仔細回顧國內外我們熟知的那些商業社會的成功人士時,總有那么幾個個性鮮明的標簽與之相隨。事實上,這些標簽雖然也會有一些頗有爭議,但卻也彰顯現出了自己的個性及觀點,也充當另類的代言人,傳播品牌。
這些大佬的經歷似乎也在告訴我們:企業家都是有個性的,個性化也是企業家的成功者氣質。
老好人做不了企業家:“個性花”結出“商業果”
“我沒有一個月拿過工資,我從來沒碰過錢,我對錢沒有興趣。”當馬云這句話說出,憋笑的撒貝寧似乎也代表了大眾的態度。但這或許也是馬云的個性,沒有那么多功利,只是為了做好一件事。說馬云喜歡吹牛的人數不勝數,但他吹過的“?!庇刑喑蔀楝F實,成為現代商業的碩果。
“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當好脾氣的雷軍說出這句話時,或許才是其真正彰顯個性的時候。溫文爾雅不代表人善被人欺,不服就干的宣言也把雷軍嫉惡如仇以及對黑公關的憤慨表露無疑,不屑于用產品以外的東西說話,而這或許也是商業最本質的追求。
“要讓上級哄著你做事的,請回到你媽媽身邊去,長大了再來面對這個世界!”直脾氣的董明珠似乎永遠不乏犀利的言論,但對于細節要求高的制造業而言,有一直脾氣的領導其實也是件好事。
與平庸相對的鮮明個性才能成就一個偉大的企業家,以自己的個性去做適合自己個性的的事業,這也是社會創新和活躍的表現。在國內企業家當中,李國慶其實也是一位個性鮮明的人物。
他的許多言論往往備受輿論關注,但這些言論背后往往是為了民營企業家以及弱勢群體發聲。作為一個直言敢諫并且充滿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但不可否認的是,李國慶是一位“理性的性情中人”,也正是這種個性成就了他的成功。
一方面,個性成就其嚴謹的創業態度。
從成立當當到完善供應鏈建設,再到大手筆打擊盜版書籍,這都體現出李國慶對待圖書銷售這件事的個性,對底線要求嚴格明確,是一位對事物秉持明確態度觀念與準則的完美主義者。
要問出版商、內容創作者最痛恨的究竟是什么,那絕對是盜版無疑了。堅持原創內容的創作者會因為盜版“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出版商的利益會因為盜版受到損害。而李國慶對盜版書籍的打擊行為則贏得了創作者和出版商的信任,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會愿意同當當合作,日積月累中,這也構成了當當強大的供應鏈基礎。
另一方面,個性成就了李國慶的“朋友思維”。
一家企業的資源總是有限的,商業合作才是走向強大的必由之路。在企業家群體中,李國慶的好人緣似乎也是眾所周知的事,不然也不會給當當拉來前三輪融資,從本質上講,這其實歸功于李國慶個性驅使下的“朋友思維”。
例如在創業這件事上,李國慶想的事如何去做好去賦能,而不是想著去顛覆,耿直外向的李國慶骨子里有一股朋友間共贏的思維,因而會把零售思維引入傳統出版行業,賦能傳統出版行業發生質變。此外,他還與北京出版局合作項目,促進出版行業發展。
個性決定行動,行動影響甚至決定了最終的結果。因此,當我們直到今天還在感慨當初當當圖書供應鏈之強悍時,或許更不應該忘記那個個性鮮明的李國慶,是他成就了當當的輝煌。
透過現象看本質:耿直但充斥溫度的企業家情懷
個性鮮明的李國慶,賦予當當自己的性格。對人對事的耿直態度反映在方方面面當中,但透過這份耿直,我們卻能察覺到許多理性商業競爭以外的感性溫度。
無論喜歡與否,李國慶個性彰顯的背后都是為了當當,為了做好圖書電商這件事。
從管理態度來看,團隊的穩定性對于公司發展毋庸置疑,一個穩定的團隊也是企業戰略能夠實現落地的內部保障。李國慶所做的,就是讓員工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意識,感受到企業對自己個體價值的尊重,這在很多細節層面上都得以體現。
例如李國慶在當當建立了在春節對一線員工給予福利和慰問的傳統,這到現在還一直得以保留,儼然成為一種企業固定文化,提高員工對當當的同理心,從而愿意全心全意為企業服務,營造出良好的企業管理氛圍。這體現出了李國慶對員工的態度,同時也是其個性的重要體現。
從創業態度來看,關于李國慶,不少人喜歡用執拗來形容他。確實,執拗得個性影響了李國慶的創業態度。
對圖書產業的深耕,是一種執拗;對商業模式的不斷打磨,是一種執拗;對于競爭對手的不同意見,甚至展開幾次罵戰,這同樣體現出了他的一種執拗。
許多年前,李國慶與“大摩女”的隔空互懟想必不少人仍記憶猶新,但究竟是什么能讓一位久經商場的企業家有些失態?答案只能是李國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以及為民營企業發聲的沖動。
在當時的中國商界,券商利用手中的話語權肆意盤剝國內的創業公司,欺負國內企業,因為當時國內企業家并不明白買房市場的重要性,這讓深諳背后邏輯的李國慶心中充滿了憤慨,為了讓國內企業在券商面前更有話語權,李國慶不顧面子,與大摩女掀起了罵戰,可能并不被世人所理解,但是李國慶實際上為未來中國企業上市鋪平了道路。
投行曾經給當當網10億-60億元的估值,可是到香港寫招股說明書時只給出了7億-8億元的估值。而到了上市時,投行明知開盤當當市值就會有20億元,卻僅僅定價16億元。
事實上,在那之前中國企業在上市過程中與投行之間的矛盾存在已久,可又有幾個如李國慶一般把這些不為人知的問題擺在桌面上去接受大眾的評判呢?
此外,李國慶與京東掌門人劉強東的隔空對噴更是眾所周知。
當初,作為后起之秀京東,卻喜歡用價格戰作為自己規模迅速成長起來的法寶。然而,流血搶占市場,帶來的惡果也是逐漸顯現,所謂的“讓利10億”到后來被不少人指出已經名不副實。在面對當當時,少年京東也是價格戰、公關戰等方式一擁而上,但想以此挑戰供應鏈強悍的當當似乎是不夠的。
如此看來,李國慶所謂的隔空互懟,背后是對京東燒錢的業務模式的質疑,畢竟這樣的行為不僅不利于企業發展,也不利于當時的互聯網市場,為了營造更好的商業環境,擁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李國慶認為必須對京東進行規勸,對行業環境進行正向引導。
或許也正是因為如此,劉強東才會說出這樣的話;“李國慶說我壞話最多,但從沒討厭過他,我喜歡跟他喝酒,跟他聊天。”作為當當掌門人的李國慶,執拗的個性也贏得了對手的尊重和認可。優秀的企業家可能會因為觀點的不同導致沖突,但雙方最后一定是惺惺相惜的。
事實上,隔空互懟的執拗其實也代表著李國慶對當當的愛護、對企業戰略的堅持和認可,這也是為什么過去李國慶管理期間,當當能夠不斷增長,大眾品牌認知度高的原因所在。
有情懷的是企業家,唯利是圖的是商人。
管理者影響企業文化,現在當當沒有了李國慶,也就沒有李國慶賦予企業的那種個性,這似乎也與它的初心截然相反。缺少了個性、熱愛與初心,很難把一件事情真正做好。
由此可見,企業家群體不只是要有競爭意識、雄心壯志。而且還要具有適合這個行業的個性和情懷,有個性才能打破同質化,做出不一樣的成績。
成功從來不能模仿,基于情懷的個性化才是最有用的成功學。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