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派的智慧生活,正成為城市一部分
【深幾度·關心技術文化與人】撰稿|劉子嵐編輯|吳俊宇
「摘要:智能體通過“5機”深度融合,“能感知”,“會思考”,“可執行”,“能進化”。智能體最大的特征是云網邊端協同,是一體化智能系統。深圳市與華為發布共建的“鵬城智能體”是融合了云網邊端協同新技術,具有深度學習能力的城市級一體化智能協同系統,也是首個城市智能體的探索實踐。」
從攝像頭里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立即鎖定嫌疑人,即便嫌疑人已經改頭換面,或是時隔20年不曾露面,只要此人在公安部的潛逃信息庫中,系統就會立即報警。
這本是科幻片《少數派報告》中的情節,如今正成為日常城市生活中的的一部分。有很多曾在經典科幻電影中出現的場景讓人印象深刻:微型芯片存儲、刷臉通行、VR互動……幕后,計算機屏幕上一行行代碼在滾動著;臺前一切都有序而高效地運作著——這是一種科技造就的井然有序。如今,那些曾經屬于未來的場景正在一點一點成為現實。城市生活正在向全場景智慧的方向發展,而科技讓智慧可以呈現在城市的每個角落。
01治理難點
城鎮化是當今世界重要的社會經濟現象之一。21世紀初,全球半數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地區,隨著時間推移,城鎮化趨勢愈演愈烈,平均每周超過100萬人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已經超過6億。當前城鎮化進程仍然在加快,全世界358個百萬人口城市中的153個出現在亞洲,21個超大城市中15個在亞洲。從什么時候起,中國城鄉之間的壁壘開始松動并逐漸被打破?如果要回憶一個準確的時間點,那應該以1978年為界。改革開放40年間,中國城鎮化獲得了快速發展,城鎮化率從1978年的17.9%到2019年已經突破了60%。城市中國計劃聯席主席、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Jonathan Woetzel(華強森)就曾表示,中國城市化有三大突出特點:規模、速度和進展。除了中國,沒有一個國家有這么大的城市化規模,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快速工業化,提高生產力,這是中國城市化的獨特之處。最近十年,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更是進入了高速增長期,我國規模城市總數達到世界首位。但在城市發展進程快速推進的同時,當前城市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卻愈發突出,城市化催生出了城市病,逐漸退化的基礎設施、日益加劇的交通擁堵、不斷惡化的生態環境,在工業經濟和數字經濟背景下實現集約化效率才是城市高效運轉的大前提。中國的城市化不僅僅是經濟的發展,更是社會的發展,因此必須解決人民生活新體驗、企業新發展、政府新治理這三大關鍵問題。而這些問題歸根結底就是以人為本,從數字化邁向全面智慧化,這將是未來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今年,華為提出了共建全場景智慧的新追求,全場景智慧是指面向城市、企業和行業等場景,通過5G、云、AI、計算等多種技術與行業知識深度融合創新產生的裂變效應,提升城市綜合治理水平,同時讓居民的幸福感更強、企業生產效率更高、行業創造力更強,使得全場景智慧成為可能。對于這一概念,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安暉曾評價道,全場景智慧是一種非常負責任的提法。自從有了信息化、數字化以來,現在國內外都在關注一個詞叫做“數字鴻溝”。
我們也看到在這次疫情里面,在邊遠地區或者是老年人,他們在使用智能手機健康碼的時候經常會遇到一些問題。全場景智慧實際上就是希望我們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在繁華的城市,還是在邊遠的鄉村,無論是正值壯年的白領,還是小朋友和老年人,都可以更好的從這樣一個智能化發展、智慧化發展里面享受紅利。
02智能升級
步入21世紀,很多發達國家先行開展了建設智慧城市的實踐。這些智慧城市大致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降低碳排放、致力環境保護。如開發智能電網的維也納、發展循環經濟的多倫多、實施自行車共享計劃的巴黎。第二類:關注應急、保障社會安全。如建立防災系統的紐約、治理交通擁堵的倫敦、推動移動智能的東京。第三類:依靠科技,培育新興產業。如創建電廠電動汽車的德國、創新清潔技術的哥本哈根、推廣智能卡的香港、擴展光伏產業鏈的巴塞羅那。例如紐約在2013年就頒布了《紐約市開放數據法案》。數據開放之后,紐約取得了不少城市治理進展。
比如,紐約從企業誠信委員會獲得所有餐飲企業處理廢棄油脂支付的服務費數據,篩選出沒有付費的餐飲企業進行排查,排查的準確率達到95%。此外,根據房屋的年齡、排放等數據進行分析,對火災預測的準確率也從25%提升到70%,大幅降低了城市安全風險。如果把目光投向國內就會發現,我國近幾年智慧城市的建設進程也在不斷加快,深圳則走在智慧城市建設的前沿。深圳是一座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是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研發、生產、出口的重要基地,集聚了華為等一批骨干企業,電子信息產業規模約占全國1/6、占全球1/10,在建設智慧城市、發展數字經濟方面具有先發優勢。在深圳,98%的行政審批事項實現了網上辦理,約95%的行政許可事項實現了“零跑動”,企業和市民辦事更加便捷。通過建設全市AI 智能信號燈控“一張網”等智慧交通服務,城市高峰期機動車通行速度提升10%,達到世界一流水平。醫療服務方面更是進展飛速,深圳已經實現了所有醫院醫學檢驗和影像檢查結果互聯互通互認,在智慧醫療的服務支撐下,讓患者平均節省40 分鐘左右的排隊時間,每年降低患者就醫費用4000 多萬元。特別是在這次疫情防控中,深圳充分發揮智慧城市的作用,堅持科技抗疫、智慧防控,廣泛應用5G遠程醫療等新技術、新手段,有力提升了疫情防控效能。 全場景智慧城市的建設既要有高屋建瓴的頂層設計,也要有注重細分的全面而成熟的解決,更需要富有經驗的解決方案和服務供應商。在建設智慧城市方面,華為則是一個可以依賴的戰略合作伙伴。大到一個城市的整體建設和運維,小到一個社區的建設和管理,在引領城市向全場景智慧轉變的過程中,都可以靈活運用華為的“5機”。“5機”指5個機會,也指5種技術,即“聯接、AI、云、計算、應用”。“5機”協同會為城市數字化轉型走向智能升級的新階段帶來三方面價值:1、重構生活體驗如今的社會發展不僅僅是經濟發展,而是向著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政府越來越注重新型的城鎮化建設,而交通網絡則如同城市的毛細血管,是建設智慧城市的重中之重。很多地方都在大力發展智慧交通,比如華為在深圳100多個路口上,部署了被稱作智能交通的紅綠燈的自動控制系統,交通的改進能做到10%以上。作為中國十二大干線機場之一和國際樞紐機場,深圳機場每天航班起降超過1000架次,靠橋率約為70%左右,每天客流量達到12萬人。如今,深圳機場通過華為AI技術對深圳機場進行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實現了從傳統的甘特圖手工安排計劃到AI的自動化,靠橋率提升到80%。“機場+AI”的新模式提升了10%的提升了靠橋率,意味著深圳機場每年將有400萬人,不用坐擺渡車去遠機位。除此之外,華為還為機場提供人臉識別實現機場一站式通關,讓旅客排隊時間將減少15%。科幻片里的場景正一步一步在現實中向我們襲來。除了交通,治安也是社會治理上很重要的因素,也是華為在龍崗區通過信息化的手段幫助治安管理,能夠使報警情的發生的概率降低了20%。日常生活場景中,地鐵公交一碼通行,、速公路自由流收費等帶來的交通智能升級都大大提升了居民的日常出行和生活體驗。2、優化生產流程提升居民的生活體驗、政府的智能化應用只是一個方面,“5機”也給企業帶來了產業智能升級。比如在供應鏈管理上,華為就全面引入了AI能力,這使訂單履行周期下降了76%,每年節省70多億成本。在引入AI后,貨量預估準確率提升到70%。在裝箱環節,華為現有8千多種包裝箱、30多種車型、30多種約束條件,通過引入首次適應降序等排序算法,提高車輛裝載率,每年節約近億元。倉儲管理在引入AI后,綜合各種約束、比如歷史存量、物品必須按類堆放、揀貨次數最小,使揀貨效率提升了20%。除自身實踐外,華為與合作伙伴一起已經在超過600個項目落地和實踐,智能升級正在改變千行百業。以華為與永鋒鋼鐵的合作項目為例,以前判定結果受人工主觀影響大,現在則通過AI與工業機理融合,對鋼的晶粒度品質進行評級,鋼材智能評級結果準確率達到95%以上,評級效率是人工的數百倍。上海商飛也通過跟華為以及聯通等企業的合作,在其重要生產環節利用了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先進技術,曾經依靠員工經驗來判斷產品質量,現在則可以通過工業高清視頻通過5G上到云端跟預存數據對比,通過人工智能進行決策,質量和效率都得到了很大提升。3、賦能行業創新根據IDC的研究,到2023年,全球由數字化產品和服務驅動的數字經濟的占比將達到51.3%。今年3月,F5 Networks 發布了《2020年應用服務現狀報告(亞太版)》,根據1300多份亞太地區的反饋,了解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并發現:亞太地區82%的企業正在實施數字化轉型,71%的企業通過網絡自動化提高效率。放眼未來,數字化產品和服務將成為主流,而著眼于現在,全場景智慧正在加速人類進入數字化時代,利用云、5G、AI等新技術來提升產品、運營效率,賦能行業創新,為企業提供更多商業價值。隨著視覺AI在各行各業使用越來越廣泛,傳統電力行業也基于視覺識別AI技術得到更大的發展。金三立是個有20年視頻技術積累的企業。去年,華為與金三立聯合創新,將Atlas200 AI加速模塊內置到視頻采集設備中,在完成超高清晰圖像畫質獲取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的優勢,實現了輸電線路監測裝置邊緣智能。過去戶外輸電線路傳統人工巡視需要20天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利用基于Atlas 200 AI加速模塊的AI邊側視頻巡檢只需要2小時,巡檢效率提升80倍,并且能及時發現傳統人工地面巡視不易發現的隱患點,識別準確率極大提高,基于Atlas 人工智能平臺的輸電線路巡檢解決方案還成功應用于南方電網深圳供電局。物聯網、人工智能、生物識別,層出不窮的“黑科技”正在改變著我們日常的生活場景,也在改變著各行各業,最終將會改變我們所處的一座座城市。
03城市管理合作者
傳統的管理理論認為,城市政府是唯一的城市管理者,其他組織和個人都是其管理對象。但大衛·哈維卻提出了“城市企業主義”理論,在他看來,隨著經濟社會歷史發展,城市管理體制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主要表現為:地方政府積極策劃和推動一系列基于地方的城市發展戰略,像經營企業一樣來管理城市,把促進經濟增長、提高城市競爭力等放在重要位置。這使政府獨自管理城市的”大政府”管理模式開始面臨嚴峻的挑戰,因此,與其他社會主體合作共同管理城市則成為了現在城市發展與治理的新模式。能夠擁有這個“合作權”的無疑是像華為這樣擁有先進技術能力的大型企業,他們將在城市管理和發展歷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成為城市管理的合作者。在今年的華為全聯接上,華為發布了智能體這一智能升級參考架構。智能體以云為基礎,以AI為核心,以云為基礎,構建一個開放、立體感知、全域協同、精確判斷和持續進化的智能系統。賽迪研究院電子信息研究所所長溫曉君曾提道,“全場景智慧是社會智慧化發展更高的形態,或者說是最終的一個愿景。在這個過程當中,會出現很多機遇,結合互聯網、AI等賦能型的技術,會大量涌現新型服務模式和新型應用場景。”
打造智能體則是實現全場景智慧城市的有效途徑。智能體包括四層:智能交互、智能聯接、智能中樞和智慧應用。
智能交互:聯通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讓數據、軟件和AI算法在云邊端自由流動
智能聯接:無縫覆蓋、萬物互聯、從而實現應用協同,數據協同,組織協同
智能中樞:是智能體的大腦和決策系統,基于云基礎設施,賦能應用,使能數據、普惠AI,支撐全場景智慧應用
智慧應用:通過與客戶、伙伴的協同創新,加速ICT技術與行業知識的深度融合,重構體驗、優化流程、使能創新
智能體通過“5機”深度融合,“能感知”,“會思考”,“可執行”,“能進化”。智能體最大的特征是云網邊端協同,是一體化智能系統。
深圳市與華為發布共建的“鵬城智能體”是融合了云網邊端協同新技術,具有深度學習能力的城市級一體化智能協同系統,也是首個城市智能體的探索實踐。以其中天氣預報場景為例,在全市分區部署高清攝像機采集天空的云、雨、霧等圖像數據,通過5G將收集到的數據實時回傳到云上,把各區的數據拼成云天全景拼圖,再和氣象雷達數據擬合,使用AI技術就可以精準預測到4小時以內的天氣變化。同時,把云端訓練好的模型推送到邊緣,讓攝像機也能實時識別微雨、霧等細微天氣變化,通過云網邊端的一體化協同,提供智慧的氣象應用,讓老百姓通過手機,可以隨時隨地了解方圓一公里的天氣變化,根據變化做出行程安排。這個案例說明,通過5G、云、AI、智能邊緣的深度融合,形成一體化的智能系統,可創造出業界當前最領先的智慧體驗。鵬程智能體不是孤立、生硬的存在,它是深圳這座充滿活力與溫度的年輕城市在數字空間的完整映射。它用“數字世界”的超強能力,賦能有限的“物理世界”,實現城市全域感知、全網協同、全業務融合和全場景智慧,讓深圳能感知、會思考、可進化、有溫度,為市民和企業提供主動、精準、智能、高效的城市服務。未來,科技的邊際成本會不斷下降,人工智能的使用成本更低,物聯網、5G的推廣更廣泛,當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覆蓋能力足夠強大時,我們的社會智能化將會被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在實現城市全場景智慧生活的道路上,像華為這樣的平臺級企業正肩負起城市管理合作者這個全新的企業角色。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