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梅專訪上熱搜背后,紀錄片如何捕捉社會情緒共鳴
今年教師節,網易談心社《如是生活》欄目發布了一支原創視頻《張桂梅:看見更大的世界》。視頻主角是張桂梅——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
視頻呈現了張桂梅老師的一天:凌晨四五點起床,上午十點左右吃午飯,十二點盯學生午飯,跟學生同步午休,三四點左右吃晚飯,下午六點去兒童之家(福利院)看望孩子們,回來后直至12點盯晚自習。其余時間還要正常處理學校事務。
視頻發出之后,#老惦記起飛的地方那我們培養她干什么#迅速登上微博熱搜,微博視頻播放量超1200萬,微信公眾號閱讀量破10萬+。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并開始關注麗江華坪女高的情況,也有許多人通過視頻關注到了張桂梅老師的身體情況,并希望能為張老師提供幫助。
網易文創對話《談心社》制作團隊,與大家分享紀錄片背后的故事。
用紀錄片的形式實現差異化
問:《如是生活》具體是一個怎樣的欄目呢?
答:《如是生活》是《談心社》新推出的一檔人物紀實欄目,聚焦社會議題,打造有人文關懷、深度思考和社會價值的微紀錄片。講述那些值得被看見的平凡又閃耀的故事。
問:當時是什么契機想到要去采訪張桂梅老師?
答:最先看到央視《面對面》播出的《張桂梅:大山里的女校》,受到比較大觸動。張校長的事跡很適合用紀錄片的形式去呈現,團隊內部一致同意去推進這個項目。
問:確定選題到準備工作一共花了多長時間呢?
答:選題確定很快,從看到話題到決定去推進這個事,當晚花了不到30分鐘就決定了。
準備工作漫長一些,資料搜集、策劃撰寫、人物邀約、拍攝前準備這些,前前后后花了近2個月。考慮到張桂梅校長的身體原因,8月初溝通的拍攝我們聽取了校方建議,也進行了延遲。
結果機緣巧合,正式拍攝制作后,趕上了教師節節點。
問:之前也有許多媒體對其進行過采訪,那么在策劃過程中是你們是如何做到差異化?
答:在做策劃時收集大量的資料,從新的出發點挖掘到不一樣的內容。
拍攝時,正好是開學期間,所以和其他把視線聚焦到張桂梅校長身上的采訪不同,我們更希望這次記錄是多維度的:比如今年的高考生,從華坪女高走出大學畢業的學生等等。通過這些人的視角,去看張桂梅校長。
之前的媒體采訪視頻還是偏新聞角度,我們從一開始就決定了要做成紀錄片,也在視頻的敘事、節奏、情緒表達、音樂和畫面上做到了差異化。
“有爭議是好的,證明大家真的關注到了女高”
問:具體是怎樣聯系到張桂梅老師的呢?張桂梅老師對采訪是什么態度呢?
答:其實我們一開始就問到了張老師手機號,但找張老師的媒體太多,她不敢接陌生電話。我們通過當地政務宣傳部門,用電話、傳真函等形式走采訪申請流程,經歷46天才見到張老師。
見張老師的前一晚,因路況較差,到達麗江華坪已是深夜,因先前未能確認采訪行程,我們還需要再聯系當地一位小王老師。第二天一早七點,小王老師打電話聯絡了我們,說需要先跟張老師溝通采訪事宜,讓我們稍后等待。我們決定先讓小王老師帶我們進入校園,先拍攝空鏡并等待采訪反饋
因當日早晨下大雨,原定的宣誓大會取消,張老師空出了時間,說可以接受采訪。后雨勢漸小,張老師說希望堅持完成新學期的第一次宣誓大會,結束后再接受我們采訪。我們也有幸拍攝到了具有華坪女子高中特色的宣誓大會。 張老師事跡得到廣大傳播后,接到了很多采訪邀約,除了官方媒體,還有自媒體。但有部分報道為了抓人眼球隨意編寫,網絡上也出現了一些質疑的聲音,如填鴨式教育、對孩子苛刻等。對此我們也詢問了張老師對網絡爭議的看法,張老師說,接受采訪也是好的,有爭議也是好的,說明大家真的關注了女高,大家能關注到女高,她就感到開心,這樣她未來不在了,女高也能繼續辦下去。
但因邀約采訪太多,張老師也會盡量控制采訪的數量,一是有采訪需求的媒體很多,怕厚此薄彼,二是張老師身體狀況確實很不好,我們采訪前兩周她剛做了個手術,三是女高的工作確實很忙,凌晨四五點起床,晚上一點多睡覺,張老師凡事都要親力親為,時間很緊張。但當我們見到張老師表達來意后,她很耐心地配合我們采訪并直言所有想法。
問:這個視頻具體是什么時間拍攝的呢?采訪和后期剪輯分別用了多久?
答:7.16-8.30聯系申請采訪,前期籌備。拍攝環節就比較趕了,8.31-9.2拍攝,9.3-9.10后期制作并上線。
問:在采訪過程中,最深刻的一個瞬間是什么?這個瞬間為什么打動了你們?
答:午飯環節。從打下課鈴到下樓吃飯洗碗回教室,女高的午飯時間只有十分鐘。回到教室后再上一個小時課,就可以回宿舍午休半小時。
我們問張老師,這樣會不會對學生太嚴格,張老師說,每個來的人都勸她,讓孩子多休息一會,孩子還在長身體,就連學校的老師也對此產生過抗議,所以午休時間現在已經延長到了半小時。網絡上產生的質疑也多是因此。對此張老師回復說,她也很心疼孩子們,但是孩子們基礎太差,不付出比別人加倍甚至多倍的努力,就沒有辦法飛出這座大山。她也咨詢了很多醫生、營養學家,在保證孩子身體不受影響的情況下,讓孩子拿出更多時間學習。苦就苦三年,換來的可能就是一家三代人未來的幸福生活。
我們既為孩子們的辛苦感到心疼,又對她們的堅持感到敬佩,更加對張老師的教育理念和格局感到敬佩。她是真正了解學生情況的人,為了學生們能考出好成績、上一個好大學、找一份好工作、走出大山改變人生,頂著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壓力,接受著身邊和外界聲音的質疑,也要堅持自己的教學方式,最終證明她是對的。正是因為她的堅持,才有了現在大家看到的女高的好成績。
問:采訪過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么?是如何處理這些問題的呢?
答:一是天氣問題。正逢雨季,前兩天一直是雨天,給拍攝外景帶來了一些困難,部分鏡頭是攝像老師冒雨拍攝。幸運的是后兩天雨停了,在短短幾天的拍攝時間內,盡量的保證了畫面的豐富度。
二是采訪時間不夠。張老師一天的作息是凌晨四五點起床,為學生六點開始的早讀做準備,上午十點左右吃中午飯,十二點盯學生午飯,跟學生同步午休,三四點左右吃晚飯,下午六點去兒童之家(福利院)看望孩子們,回來后直至12點盯晚自習。其余時間還要正常處理學校事務。我們在征得張老師同意后,在不影響張老師正常工作的情況下,采取了隨身跟拍的形式。我們在跟拍途中會跟張老師簡單閑聊并提前進行采訪問題溝通,保證在正式采訪時能快速準確獲取到所需的信息。總共的坐談時間其實不足兩小時,但都是有效采訪,足夠產出完整的成片。
三是我們希望能了解到在校及已畢業學生的情況,但張老師出于對學生的尊重及保護,拒絕了我們的采訪要求。幸運的是,我們臨走前一天晚上,張老師宣講團的成員回到了華坪,其中有一位就是從華坪女高畢業的學生,現在隔壁鄉鎮派出所工作。我們征得她的同意后,于返程當日上午采訪了她,補充了學生這部分信息的空白。
平凡又閃耀的故事
問:最初你們希望通過這期策劃達到什么效果呢?
答:張桂梅校長的故事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好素材,所以關于紀錄片是否能觸動觀眾,我們沒有擔心。只是在策劃時,希望能通過一些不一樣的洞察,從張老師身上挖掘到更多的力量并帶來反思。我們內部做了多輪討論,制定了視頻的傳播話題,之后視頻在公號、微博、B站、以及短視頻平臺都進行了分發。比起預計傳播結果,我們更看重內容本身可以留下什么新的思考。
問:策劃推出后,實際效果如何?#老惦記起飛的地方那我們培養她干什么#這個話題是如何發酵的?
答:反響比較大,引發的思考和討論比較多。有幾個社會議題二次發酵,“張桂梅回應填鴨式教育”、“老惦記起飛的地方那我們培養她干什么”、“大山里的女子高中”、“張桂梅紀錄片”等議題都引發了一些媒體和網友的參與。
#老惦記起飛的地方那我們培養她干什么#這個話題,最初是 @談心社社長 從張桂梅校長采訪內容里提煉,首發視頻時在微博里提到的,網友也在談心社社長微博下挑出這一句進行評論,多個網友互動回復反思,成為熱評。隨后,其他多家媒體、大V針對這個議題參與討論,最終成為熱搜話題。但最重要的,是張桂梅這個觀點本身就足夠鮮明犀利,與傳統觀念有所不同,這是引發討論的基礎。
問:對你們來說,這次的采訪有什么遺憾?
答:如果申請采訪流程的時間短一些,拍攝時間再長一些,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我們拍攝團隊在張老師身邊能跟拍更久,也能拍攝與張校長相關的人物更多一些,獲得比較充分的素材,把該人物各方面形象與性格展現得更加飽滿立體,能了解到的張老師事跡也會更豐富。
問:這次策劃過后,有什么經驗可以分享的嗎?
答:采訪張老師,我們不是第一家,在眾多媒體采訪該人物的情況下,突出展現自身優勢并且合理突破一些約束自身的死板規定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時,出于人性的同理心,采訪拍攝團隊還需要照顧到受訪人物的身體狀況,做到隨機應變。
另外,張老師在網絡上已經有了很多報道,要在之前的基礎上做出差異,就要在策劃中規避,在采訪中隨機應變,即使是在拍攝中,也要隨時補充新的資料,避免內容上的重復,避免最后做成已有信息的拼盤。
問:《如是生活》這個欄目后續還會做哪些方面的選題?采訪哪些領域的人物?
答:關注社會話題、反映社會情緒的選題方向,增加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從時代浪潮變遷下聚焦小人物身上平凡而不普通的點,讓每個個體都能從中找到某種投射,引起情感共鳴,傳遞向上、有力量的價值觀。
我們會采訪最能代表選題視角的人,他們往往擅于創造平凡生活的“高光時刻”。
如社會邊緣群體、特殊職業從業者、挑戰不同活法的人、不被理解的人、做顛覆大眾認知的事情的人等,都是《如是生活》這個欄目會采訪的人物方向。
編輯 | 阿魚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