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跳出互聯網,新制造遠比你看到的大
如果現在還把阿里巴巴視為一個純粹的互聯網公司,那應該是對它最大的誤解。正如20年前不把他當做互聯網公司一樣。
阿里曾在2016年,提出了五新戰略,其中包括“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和新能源”,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看到阿里日拱一卒地在不斷落地五新戰略,而到了今天,已經初見端倪,可以看到了一個基本完整的布局。
在9月16日,阿里揭幕五新戰略中最神秘的部分“新制造”,推出了一個全新的智能供應鏈公司“犀牛智造”。這個保密3年的新制造平臺正式公開亮相,為智慧供應鏈升級打造了一個標桿樣本。
按需生產的“傻子工廠”
如果大家接觸過工廠就會知道,工廠的利潤很多時候來自于規模化,因為訂單量越大,單件的成本就越低。如果訂單量很小,很多工廠都不愿意接單,因為開動一次機器的成本,可能遠遠高于這一單的利潤的。
不過“犀牛工廠”卻和這個行業規律背道而馳,它只服務中小企業的中小訂單。從服裝業切入,“犀牛工廠”發揮阿里巴巴的數字化能力,對供應鏈進行智慧升級和柔性改造,100件就可以起訂,7天可以交貨。
相較于行業的1000件起訂,15天交貨,把周期大大縮短,靈活程度也大大提升。因為之前有人說網商銀行是專為中小商家提供小額貸款的“傻子銀行”,現在也有人開始說專接小單的犀牛工廠是“傻子工廠”。
這樣的突破在服裝行業的人看來,確實是一個顛覆性的突破。犀牛工廠之所以能夠這樣做,其實就在于通過數字化和智能化,真正把小單的生產成本降了下來,把中小商家和大商家推到了同一個起跑線。
在早期,中國服裝行業的庫存周轉周期要半年,大概是因為巴黎時裝周發布新品,我們去學習潮流打樣,然后再大批生產,最后再通過渠道流通到全國去進行銷售,整個周期少則2個月,最高高達半年之上。
之前服裝行業的傳奇品牌ZARA,無論設計還是工藝其實都并不出眾,但是卻可以實現新品走秀完畢后7天,產品就能夠展示在全球的門店中,憑借一個快字,顛覆了服裝行業,引領了服裝行業的快消品品牌。
網紅電商的火爆讓我們看到了其背后供應鏈的價值,類似如涵這樣的公司都是完全自建的供應鏈條,憑借自己強大的出貨和選款能力,快速下單,快速出貨,把庫存周轉周期降低到兩周左右,刷新了中國服裝行業的玩法。
這些突破的最大前提是有一個出貨量的保證,最終拼的還是一個規模化的效應,中小賣家在這個環節中確實很難有實力去分一杯羹,犀牛工廠最大的意義則是,用更低的下單要求和更快的出貨速度,讓中小賣家也能夠和大平臺大品牌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憑借自己的靈活和敏銳,來贏得自己的市場和用戶。而對于消費者來說,這也意味著更豐富、更個性化的消費選擇將涌現出來。
犀牛更重要的一點,是它最大限度地解決了服裝行業的庫存問題。庫存其實是服裝行業很大的成本來源,而以銷定產、柔性制造的新制造,讓中小商家再也不用擔心庫存問題,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實現“0庫存”。
犀牛智造平臺CEO伍學剛表示“新制造聽起來高大上,對商家來說就是一家聰明的共享工廠,我們接小單、急單。所以90%的客戶都是中小商家,尤其是淘寶天貓上的新品牌。就是要讓中小企業從繁重生產中解脫出來,讓創業者專注自身優勢和業務創新,也讓他們具備與大企業競爭的關鍵能力。”
新制造的巨大空間
中國被稱之為“世界工廠”,擁有全世界最強大的生產鏈條,不僅僅是因為人口紅利,最重要的其實還是上下游供應鏈的完備。但強大的供應鏈背后,還是有其短板所在,規模有余但靈活性和智能性不足,在供應和需求之間仍然不能完全匹配,產能的過剩和浪費仍然存在。
隨著個性化時代、智能化時代的來臨,人們對產品的個性化需求提升,購買渠道分散,對供應鏈的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一直是阿里在努力的方向。低成本、高質量、快速交付、小單可訂是生產能力的競爭力來源,四樣齊備的供應鏈條事實上極為稀缺。那么很自然,誰能完成這個供應鏈的智能化升級,誰就把握了制造業的未來。
在很早之前,阿里就曾經提出過C2M的趨勢,認為未來人們的需求一定是逆向滿足的,工廠要根據消費者的具體需求來進行生產,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批量生產之后再通過渠道銷售,我一度認為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畢竟工廠還是以規模為核心,很難做到這種柔性的個性化生產,或者說即便做到了,生產成本也極高,但隨著數字化的不斷升級,這個時代到來的速度遠超我們的想象。
阿里強大的數據分析“大腦”支撐了整個平臺生產流程的統籌,邊緣計算、機器學習、圖像識別等技術則是整個鏈條運轉的支柱,訂單的需求通過IoT技術精確下發到各個生產環節,實現精細化的下單和生產,也正因為是智能技術在支撐,整個流程下來并無明顯的阻礙,生產100件和生產1000件在效率上并沒有特別大的差別。
相較其他工廠,犀牛能夠縮短75%的交貨時間、降低30%的庫存,甚至減少50%的用水量。在過去的兩年中試運營過程中,犀牛工廠已累計為200位淘寶天貓商家、主播、時尚達人等提供生產服務,得到了行業的廣泛認同,也完成了阿里“新制造”的最后一塊拼圖。
在服裝行業中,有一家垂直巨頭叫申洲國際,它的銷售額約200億,市值卻高達1600億,市盈率遠遠高于很多互聯網企業,足以看出資本市場對可能具備此類能力的企業極高的期待。
因為互聯網服務的天花板受限于人口紅利結束,而供應鏈智慧升級則還是一大片藍海,誰能拔得頭籌誰就能贏得一個更廣闊的未來,從目前全球經濟形勢的實際來看,制造業和服務業通過數字化這個橋梁實現融合,才是未來的趨勢。
阿里新時代將要超越互聯網
純粹的互聯網企業,如果不和實業結合起來,終究就是用戶規模和用戶時間的競爭。這個市場終究是有天花板的,就好像人的時間一天24小時,不管你怎么競爭,都不可能會看25小時的短視頻,所以把目光從信息中介上換到價值再造上,才真正能為中國互聯網打開一片全新的發展空間。而制造業的升級,顯然就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而又龐大的領域。
阿里的新制造,是“五新”戰略的重要一環。現在回過頭來看四年前提出的“五新”,我們更能看出阿里戰略的體系化特征。
新零售的孵化和整合,是銷售通路的再造,是消費服務的提升,也是供給側深度數字化改革的基礎。新金融則真正實現了中小企業的普惠服務,讓金融能夠從為小微企業和個人經營者提供和大型企業同樣的服務,來支持他們的發展。新能源是“五新”的動力,新技術則是發展引擎。
而現在的新制造,和另外“四新”是高度融合的,數據技術、云計算、人工智能和制造業的融合,將推動“中國制造”的又一次升級,更將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
如果說之前阿里做的是中小企業生意數字化的“水電煤”,那么“五新”戰略做的就是全社會數字化升級和創新的“水電煤”,用現在的話語來說,就是“數字新基建”。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曾說,利用數字技術創新求變已成為社會共識。面向未來,數字化將成為中小企業、品牌和各行各業的新能力,更將成為時代的新能力。而‘五新’已經成為了‘百新’、‘萬新’,背后正是各行各業都在全方位走向數字化和智能化。
阿里做新制造,并不是要做制造業,而是要給全社會的數字化“打個樣”。犀牛工廠最重要的并不在于它的產能有多大,而在于它未來是個可以輸出給更多工廠的數字化解決方案。
所以阿里的目光早就跳出了互聯網,放到了更高的維度和更遠的未來上了,誰能夠先主導產業鏈上游的變革,誰就能主導下一個十年。阿里目光的高遠,執行力的卓絕,就是要讓互聯網和數字化,成為驅動實體經濟整體升級的領軍者。在中國經濟“雙循環”轉型的當下,阿里在數字新基建上的深耕,展現出一家好公司的責任和擔當。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