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內容的人不要爆粗
剛過完的年,大家有什么特別深的感觸嗎?堵車?相親?催生?還是無聊的春晚?
我回家過年,確實有一些蠻有意思的感觸,比如:
同學中有不少生了二胎或者打算生二胎;
年味漸漸回來了,因為除了鞭炮,放煙花的人多了;
買車的人多了,鄉村街道也經常堵車;
大魚大肉的誘惑在降低,到地里烤紅薯、吃青菜成為新潮流;
手機游戲是很多熊孩子的頭等愛好;
除了以上這些,還有個很有趣的現象:鄉親們見面來來回回都是那么幾句話,每說完一句都會使勁狂笑,試圖帶動氣氛。同學聚會上,聊天基本上都不會聊細節。比如你問他做什么工作,基本上都會說做餐飲、做保險、做金融、做外貿……你休想知道他具體負責什么……
總之,抽象化聊天是鄉村的一大特色,也算是一種生存技能。不具備這種技能的,每說一句話都會還原城里生活的血淚史,說多了在鄉親們面前就抬不起頭了。
那么,怎么掌握這種神技能?據我觀察,鄉親們有個大招萬試萬靈:爆粗。
每當被問得不耐煩或者尷尬的時候,飚一兩句粗話出來,馬上把空氣打碎,把氣氛推向“一切無所謂”的歡愉狀態。
“嘿,二狗子,結婚沒有啊?”
“一個月掙多少錢?”
……
“臥槽,打工的能有多少錢,窮得跟狗一樣呢”
“叼你啊,你還喊窮,我還養兩個小孩呢。”
這樣一來一往,正式開啟了沒頭沒腦的吹牛逼模式,最后誰也沒受傷,各回各家,來年再戰。
當然實際情況不只是簡單的“臥槽”、“狗屁”等官方粗話,而是五花八門的鄉土方言,聽了特有親切感。
過年期間的粗話就像鞭炮一樣響個不停,倒也是一片喜氣洋洋。因為在大過年的氛圍里,爆的粗話基本上沒多少攻擊性,是一種防御型的粗話,目的是防止別人揭到在外打拼時留下的傷疤。再者,爆粗的時候互相之間不是面帶微笑就是假裝哈哈大笑,生怕漏出一絲在外頭混得不好的破綻。
所以,你會發現大家在過年期間聊的東西都差不多,而且沒有什么實質性的內容,年年一樣的套路,一樣的配方。那些經典的粗話更是千年不變,成為所有鄉村話題開頭和結尾的標配。
這些沒有實質內容的新年話題,做內容的人應該當做反面教材。
做內容有兩大生命線:一是活生生地創造新內容,二是讓老內容發酵產生變種;總之就是要生生不息,創造差異。
新年話題年年一個樣,沒有變化,沒有新的刺激,這是做內容的大忌。這其中第一個應該弄掉的,就是那些千年不變的粗話。因為粗話是所有單調談話的癥結。
如果把過年的談話內容比作一壇老酒,那粗話就是釀酒的酒曲。它對內容的束縛是潛移默化的,其中有兩個方面殺傷力最大。
首先,爆粗限制了內容的發散性。
粗口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一句“臥槽”勝過千言萬語。粗口的適用性很強,幾乎可以安插在任何一句話的任何位置,不同的語境下有不同的含義。無論是高興還是生氣,無論是復雜的問題還是簡單的問題,只要想不到說什么或者懶得說什么,一句臥槽都可以把當時的心情表達出來,而且絕對應景,自然得很。
爆粗都比較簡潔精練(我見過最長的粗話就是“我去年買了個表”),脫口而出,浪費不了多少口水。有這么簡便的表達方式,一用就上手,如果用習慣了,其它豐富多樣的表達方式就可以說拜拜了。而做內容需要的是長尾,海量的細節,就像一棵樹的根,根系越發達,樹扎得越穩,長勢越好。
第二,爆粗帶有一定的情緒。
即使過年時候的爆粗沒有在擠地鐵爆粗的時候那么惡狠狠,但還是帶有或深或淺的負面情緒在里頭。粗口是情緒波動的時候第一個沖上腦子的詞匯,就像一個酒鬼心煩意亂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是借酒消愁。喝酒的過程當然爽死了,但這只是暫緩之計,問題還是沒有解決,一覺醒來之后反而會讓心情更差。所以,它只是麻醉了自己,在最需要想辦法的時候糊弄過去。
情緒是語言的燃料。情緒上來的時候,其實是語言表達借勢的時候,因為這時候更容易表達出情感。很多經典的詩詞歌賦和朋友圈都是有感而發,語言背后深厚的感情和氣勢都受到短暫情緒作用的推動。而如果這時候你腦子里囤積了大量的“臥槽”“麻痹”“尼瑪”,顯然不會冒出太多豐富表達的可能性。
總之,粗口就是語言的鴉片,容易上癮,上癮了不好戒掉,戒不掉又會讓表達力越來越弱,這正好是做內容的硬傷。另外,所有的產品和服務都是為了讓生活更美好,對應的內容也應該是積極向上、體面有逼格的,帶有粗話基因的內容會讓產品掉價。所以,如果想好好做內容,或者做好內容營銷,就不要讓爆粗成為習慣。
? 文章版權:張颯的博客 公眾號:zhangsa2012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