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松:用“紀實攝影”,濃縮中國土地上的鮮活歷史
原標題:18/100藝 | 如果對社會厭煩了,就創作兩件攝影作品_王慶松
本文約 5000 字,閱讀完需 10 分鐘。
如果說到擁有蓬松的頭發,并且讓你過目不忘的藝術家,小T第一個想到的必定是王慶松老師。
TJARTRIP精選藝術家 100 —— NO.18:王慶松。
王慶松(1966 —— )
中國當代攝影藝術家,出生于大慶,生活在湖北,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1993年定居北京。一路走來,見證了50年來中國由一個社會形態封閉、生產方式落后的國家發展到如今具有廣泛全球影響力的大國的過程。對社會題材的關注,對自身經歷的描述和內省,是王慶松的創作主題。他的作品一方面強調了中國社會大眾對新崛起的物質財富的夢想,另一方面也突出了中國對商業價值毫無顧忌的擁抱,以及大量農民工涌入城市所帶來的社會壓力。作品被西班牙Billstone基金會、美國加州圣地亞哥美術館、2005年德國杜塞爾多夫K20和K21、美國邁阿密Cisneros基金會等收藏。
如果你不經意間看見王慶松的作品,你會覺得很戲謔。但走近細看,你會發現里面呈現的都是現實生活中戲劇性的呈現。
—— 小T
王慶松,也許你并不知道,但他卻可以稱為是當今身價最貴的攝影師。在2008年他的一張攝影作品《跟他學》,就拍賣出千萬人民幣。與一般的攝影師一年能出無數作品相比,他25年來,只創作了99張照片。但一張照片的拍攝,他卻甚至要準備三五年后才迎來快門“咔嚓”的那一秒。
他,到底是行為藝術家,還是攝影藝術家?王慶松到底是怎樣煉成的?小T與你慢慢道來。
1、1980~1988:青春 > END
1966年,王慶松出生在大慶,在湖北荊州長大。他曾經說,他的青春期就一個星期,一個星期之后就終止了,那是發生在1980年中的一個星期。
那年14歲的王慶松初三畢業了,青春懵懂的他血氣方剛,有一次,跟父親較勁死磕。父親非常生氣,狠揍了他一頓后,父親就走了。之后,再也沒有回家,父親出差坐的車出了事故。從知道這個消息的那一刻,王慶松就覺得自己的青春一下結束了。從此很少跟人溝通,經常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一個人呆著,慢慢開始了畫畫。高中畢業后,因家庭生活壓力,他頂了父親的職,去父親的油田鉆井隊上班。他一邊上班,一邊考學。經過八年抗戰,在1988年,終于考上了四川美術學院。
后來他說,“我的所有的學習,所謂的上進,其實都是給家里人看的,告訴周圍人,王家還有一個孩子比較爭氣。”
2、1993~2001: 活著 > 希望
1991年,王慶松在四川美院畢業后他沒有選擇留在四川,也沒有選擇回老家湖北。1993年,帶著僅有的“巨款”1200元,只身來到了云集從全國各地涌來的英雄豪杰、才子佳人的首都北京,選擇當時人氣最旺的圓明園畫家村開始北漂。
期間,不斷地搬家,被趕來趕去,生活窮困潦倒,1200元錢很快用完了。1993年,在生活壓力下,王慶松畫了一些暴力、艷俗題材的作品來發泄。關于那段艱難的日子,王慶松說:“1995年時候,朋友就說買我一張畫,我說行,你說多少錢就多少錢,他說100塊錢,我說行,拿走。”
后來反省自己,都不知道畫的是什么。隨著物價上漲,然后琢磨讓普通的東西高雅化,以蘿卜白菜為題材,在絨布上進行創作。1995年11月,貴人駕到。栗憲庭看過王慶松的的畫之后,有了轉機,老栗說,也許我們可以辦個展覽。1996年4月的一天下午,剛洗完片子的王慶松把片子帶給栗憲庭看,趕上了在北京云峰畫苑舉行的名為《艷妝生活》的當代藝術展。
96年底開始,王慶松感悟到不應該把民族的文化簡單地荒誕化、簡單地諷刺和調侃,而應去思考這種民族文化為什么變得破碎。于是開始關注觀念等抽象性的東西,用攝影圖片表達。96年底以來,在藝術界出現攝影熱,而王慶松也找到了自己要走的藝術道路,開始堅持用鏡頭來講述身邊發生的變化。
都說機會面前人人平等。其實在王慶松身上并不見得。他在機會平等面前就常顯得很不平等。在圓明園畫家村解散后,王慶松搬到附近的香山,又被當地的警察趕走。正值他顛沛流離、居無定所時,一位久聞了王慶松的大名的無名氏在沒有任何附加條件下,為他在宋莊花4萬巨資給他置辦了工作室。王慶松當時甚是感激,選了幾件當時的作品作為感謝。而戲劇性的是,三個月之后,無名氏由于資金問題破產了,之后,王慶松再也沒見過這位命中貴人,甚是唏噓……也不知道這位貴人后來有沒有保存好王慶松的作品。
2000年,王慶松下定決心,把自己所有的近20張油畫統統打包賣了1萬元,加上母親去世國家補發的10個月工資,湊了2萬元,請了栗憲庭(現主持宋莊藝術村和美術館,為當代藝術界公認的“藝術教父”,諸多當代藝術大腕的推手)和一堆群眾演員,模仿《韓熙載夜宴圖》擺拍出了《老栗載宴圖》。
《老栗夜宴圖》隨著長卷的開合,故事的中心不斷移動,一種流動的、碎片化的敘事結構開始出現。它取自中國傳統繪畫的歷史典故,將原本不同時空發生的情節,匯集在一起,不分主次,彼此圍繞。
我一直在思考中國歷史上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和命運。在這個缺乏理想的時代,人們都對過去的英雄和理想都失去了興趣,我希望通過我的作品可以喚醒人們的理想,揭露我們的社會和人民已經被金錢、欲望和權利搞昏了頭的現象。仿造《韓熙載夜宴圖》,我把現在中國當代的社會現實和過去以及知識分子的頹喪的心情描繪了出來。
—— 王慶松
自此開始,王慶松憑借自己獨特的攝影題材,獲得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王慶松的攝影作品先后參加國內外各類群展200多場;個展50余場;他的攝影作品先后被美國、日本、西班牙等國30多家美術館收藏。臥薪嘗膽近十年之后,王慶松終于迎來了希望。
3、2002~2015:堅持 > 夢想
在創作完《老栗夜宴圖》之后,王慶松延續了這種講述故事的攝影方式,大場景的敘事匯聚在一起,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旅程。之后的幾年,王慶松進入了創作的高潮期。
《羅曼蒂克》,55×300cm,2003
王慶松的工作方式就像一位電影導演,他經常制造比較復雜的情境,邀請眾多的模特,在電影棚里進行攝影創作。傳統的紀實攝影相比,王慶松并不是用照相機記錄下現實中的某個瞬間,而是呈現產生這個瞬間的現實背景。他不是在做減法,而是在做加法。從一個瞬間的感受開始,追溯到一個場景,一段歷史。
《國色天香》,120x280厘米,2003年
我選擇牡丹因為它是中國的國花,象征了國家的榮耀和富強。這些花的花瓣都是用新鮮的蔬菜、牛羊肉片做成的。當它們很新鮮時,拍了一張,隨后把這些蔬菜肉花搬到冷凍室里冷凍起來,每隔幾分鐘噴些水,直到產生霜的感覺,然后又拍了一張。這種從茂盛美麗到腐爛霜凍的轉變,表達了想將由肉欲代表的俗世的物質,腐敗冰凍起來。
—— 王慶松
左小祖咒臺版《廟會之旅》的內頁就是王慶松的作品《中國之家》,王慶松用中國模特表現我眼中的西方美術歷史長卷,作品尺寸為12米長,高1.2米。
國人影像藝術的巔峰之作,非王慶松在2003年創作的《跟我學》莫屬。其實,《跟我學》是1982年改革開放初期,中央電視臺播出的一個英語教學節目。80年代,很多人通過學習《跟我學》,走出了國門,這是中國從閉關政策走向開放過程中了解西方的渠道。20年后,中國的經濟開放帶來了全面的巨大變化,這此變化賦予了當時的王慶松創作《跟我學》的靈感。2008年倫敦佳士得秋拍中,王慶松這件《跟我學Follow Me》以1175.1799萬元人民幣成交。
《跟我學Follow Me》,120×300厘米,2003年
2003年,我在北京電影制片廠搭了一個長8米、高4米的黑板,上面寫了很多中英文的詞匯和句子,有些是明顯的錯誤,而我自己演了片中的教師。從早期的《跟我學》電視節目到我的攝影作品《跟我學》,我的夢想就是看到中國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國。
—— 王慶松
《盲流夢》,170×400厘米,2005年
《宿舍》,170×400厘米,2005年
《宿舍》中,傳統攝影需要多年拍攝的系列,在王慶松一件作品里匯集。幾十個鋼架床,變成了幾十個不同的現實空間的隱喻,像集裝箱一般“同框”堆砌。他們象征著不同的家庭,不同故事,空間在這里被濃縮,時間在這里被拉近。《盲流夢》則把家庭情景劇里不同的劇集,匯編在同一個舞臺中,“七十二家房客”在這里上演各自的悲歡離合。
我希望我的攝影作品能夠模仿和旁觀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荒誕故事,并表明我的態度。
—— 王慶松
延續著《跟我學》,王慶松隨后創作了跨度十年的三部曲中的另外兩件作品:《跟他學》與《跟你學》,是對國內近些年來教育問題的深刻反思。
《跟他學》,130×300cm,2010年
《跟你學》,180×300cm,2013年
在《跟我學》中,“我”象征著混亂教學秩序的“教授”;《跟他學》中,“他”是由王慶松扮演的“書呆子”;《跟你學》中,“你”是由王慶松扮演的“老學生”,帶著吊瓶依然堅持上課。顯然,這幾個都不是值得倡導學習的對象。作品借助夸張的手法,辛辣諷刺了一直在中國推行的“應試教育”對廣大學生的異化。
也不一定是要批判,只是站在個人的角度去看,所謂的欣欣向榮背后,到底是什么東西”。希望通過作品找到這種感覺的東西。
—— 王慶松
4、2016~2020:回顧 > 未來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近日舉辦了藝術家王慶松的重要大展“在希望的田野上”,展出藝術家1999至今二十余年創作的重要攝影、拍攝現場等作品二十余件。
王慶松的鏡頭記錄了198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的種種變革。他的作品集像是一本濃縮的歷史,鮮活的畫面,記載著現實和欲望的改變,希望和田野之間,永不謝幕的舞臺劇。
《問它》,400×600cm,2020年
在2020年創作的最新的作品《問它》中,是對過去創作的一次總結。作品中的商標全為手工繪制,反復出現的廣告和字符元素,延續了王慶松創作中最為核心的對象“消費主義景觀”。作品以紀念碑般的體量,在展廳中央出現時,巨大的問號,揭示了藝術家20多年的作品中的一貫立場 —— 在他每件作品中,提出的對世界的懷疑與疑問。
作為亞洲攝影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王慶松從上世紀90年代,開啟了攝影的另一種講述方式:后現代的語法,大場景的擺拍,震撼的視覺,通俗易懂的大眾美學和平民視角,其間混合了繪畫、舞臺、電影等多種語言。
而這次在展覽現場,也展出了一件互動裝置作品。
藝考生的模特寫生的場景被王慶松直接借用,但藝術家巧妙地將模特變成了自己 —— 一位“盲流藝術家”,穿著西裝、打著領帶,一絲不茍的樣子。每個參展人員都可以拿起畫筆,肆意繪畫,成為展覽中的一部分。
因為迷戀著身邊急劇發生的變化,王慶松并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是觀念藝術,而是希望自己能像一個記者,用新聞圖片帶給觀眾最直觀的感受。這也是他選擇攝影這種方式的原因。
《過去、現在和將來》,C-print,175×800 cm,2001
王慶松的作品中,題材涉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問題、房屋拆遷問題、消費問題以及各種異化現象,并對這些現象發出深層質疑。
我沒有什么創造力,我覺得是社會提供了我一種視角,社會存在的在不停地提示我,我才會去做。
——王慶松
作為一種現代的記錄信息的手段,攝影術比傳統的藝術形式更貼近現實。他貌似虛假的現實,正是其吸引觀眾的魅力所在。
在王慶松的創作中,始終有一個核心價值觀:強調藝術創作與社會現實的聯姻,因此,他稱自己的作品為“紀實攝影”。通過他長達幾十年的“紀實攝影”,形成了一部在中國土地上濃縮的鮮活歷史。
我是沒有方案的,現在很多年輕人一頓操作嘩嘩嘩把方案給我看,我頭皮發麻。方案是什么東西,是沒有溫度的,沒有你個人的體溫,是你編出的。對我來說很難,我根本不可能去做方案,我就像記者,我不用去想,它發生了,我才去進入。沒有發生沒有現場,我進去干什么?
—— 王慶松
向王慶松老師頂禮致敬(圖片源自ins:#dingart)
本文部分素材來源:
artron.net
王慶松微博
刻畫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