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愈凋零還是浴火重生?云華互動OI談數字時代下的傳統媒體變革
在剛過去的這一周(1月11日),恭喜又一個傳統媒體通過自我革新而獲得了在互聯網時代的競爭主動,山東廣電集團隆重推出了他們的移動互聯網產品——“閃電新聞”,通過“融媒體”戰略高調開啟媒體轉型。
回想起剛剛過去的2016年,這個中國媒體行業波云詭譎的一年, 大量傳統媒體在一片唱衰聲中“塌方式離場”。但其中也有部分從業者以壯士斷腕的方式主動實現業態轉型,放棄“特權時代”繼承下來的傳統媒體資質而大踏步實現“新媒體”轉型實現突破。縱觀本次山東廣電的“大手筆之作”,雖然更多是在表達“融合”之意,內在卻是與數字時代轉型的一次“深切相擁”。當用戶打開“閃電新聞”的手機客戶端時,看到其不輸于BAT等級的產品設計、出色的UI體驗以及優質而充足的“融合性”原創內容供應,任何人都無法懷疑這家“傳統企業”轉變自己時所付出的勇氣與決心。
2016年,對于傳統媒體中“老大哥”紙媒行業幾乎是一個“災難之年”,喪鐘頻響,一個個曾經代表著中國紙媒行業最高水準的主流媒體紛紛倒下,《東方早報》、《京華時報》、《大眾軟件》、《外灘畫報》……“紙媒”的衰退無疑預示和代表著舊有媒體行業版圖的大顛覆,在以移動互聯網媒體為代表的數字媒體瘋狂拓展背景下,紙媒之外的其他傳統媒體無疑也感到了陣陣寒意。
在這大潮中,人們看到了《東方早報》的時代終結而惋惜,卻也看到一個叫做《澎湃新聞》的移動互聯網產品的悄然上線,其背后,正是曾經的《東方早報》團隊正通過“革命自己”而昂揚升起。涅槃重生后的“澎湃新聞”成為了上海報業集團改革后向新媒體世界發出的振聾發聵的第一彈。這是一個經過“深度互聯網化”之后的“傳統媒體改革產物”,正如前中青報記者王記超所說“澎湃趕上的好時候是——新聞社交化的時代來臨。”“新聞社交化”,正是當代傳播格局的一個縮影,其背后所蘊藏的底層邏輯是互聯網產品觀,這正是澎湃成功之源——“新聞行業的互聯網產品思維”在現實應用中的具體體現。
“沒有夕陽的行業,只有夕陽的企業和夕陽的人”,當前中國傳統媒體的困局,有技術因素,更有在政治背景下傳統新聞媒體在擁有“信息特權”的同時也存在著那些市場化運營媒體都無法解決的“角色禁錮”問題。這些因素,在數字媒體出現而導致的“用戶權利”陡增的現實下,讓傳統媒體完全“措手不及”。這一切都說明,一面“獨大”的“夕陽式”傳統媒體發展方式無法滿足用戶,銳意數字化改革的思維方能夠讓“澎湃新聞們”獲得新生,并因此獲得難以估量的發展空間。
作為數字化時代的觀察者和企業數字能力的打造者,云華互動旗下的OI品牌,一直堅守在傳統品牌的身后為他們在數字時代的改變全力以赴。這一次,OI在協助山東廣電集團進行“閃電新聞”產品的數字基因打造與整體品牌視覺包裝過程中始終抱持著一顆敬畏之心。“新聞”的生命是高質量、有良心的PGC內容,所以這些從“傳統”走來的媒體人仍然是這個時代最彌足珍貴的。也正因此,作為一個典型的數字時代中堅力量,OI和他背后的云華互動從來不會因看到這些“老媒體”的“落魄”而沾沾自喜,因為人們永遠不能只活在所謂“自由傳播”的UGC聒噪中,這些原創的、有態度的媒體才是人們尋找“精神家園”的良伴。對于他們,需要的只是一個深諳數字能力打造的有力伙伴,協助他們基于自己勇敢前行的無畏之心走出“涅槃重生”之路。我們相信,這些可敬的“傳統媒體人”必將在數字化大潮中生成屬于他們獨特的“深度之作”,開辟互聯網世界中一個全新的“融媒體”新形態,新生態。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