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長三角智慧城市群,華為給出平臺級方案
【深幾度·數字化轉型系列】撰稿 | 吳俊宇「摘要:智慧城市群建設往往需要有明確的方向、清晰的標準,以及具備足夠牽引力的領頭羊,乃至能夠形成足夠大生態規模的合作伙伴。無論是生態建設、標準制定、政府協商、社會治理、環境保護等一系列問題都需要平臺級企業自上而下體系化去推動。」
智慧城市的建設正在被推上另一個新的高潮——智慧城市群。和過往單點的,孤立的,分散的智慧城市建設不一樣,智慧城市群的建設往往有著更高維度的要求:智慧城市群往往是要站區域數十年發展的角度去展開規劃,還要協調各個城市之間的經濟職能、產業協同乃至人口安排。它的難度顯然比單個智慧城市內的單個功能點、技術點的建設要復雜得多。城市群是城市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通常是指在一定的區域內以一個以上特大城市為核心,三個以上大城市為構成單元,從而形成空間組織緊湊、經濟聯系緊密、并最終實現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體化的城市群體。目前世界普遍承認的大型世界級城市群有六個分別是: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倫城市群、歐洲西北部城市群和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目前在中國同樣有三大城市群正在建設過程中。北有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雄安新區建設,南有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東南沿海,則是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智慧城市群乃至區域一體化的推動往往需要華為這類平臺級企業去推動。在8月26日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開發者大會·華為智慧城市峰會上,上海市、浙江省、江蘇省政府部門,華為以及華為生態合作伙伴共同展現出了對未來長三角地區的智慧城市群建設規劃。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長三角智慧城市群呼之欲出。
01
建設的難點
2020年的新基建為長三角智慧城市群的建設帶來了新的機遇。過去長三角地區智慧城市建設已經持續多年,不過這種建設相對孤立。智慧城市群是一個立體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各部門、科技互聯網、通信、安防、交通等等領域及其上下游、供應鏈眾多企業的共同參與。如果智慧城市是一張完整版圖,把它拆解為很多個板塊。各家企業如同拼接碎片一般在自身擅長的領域出發,最終構建起完整的智慧城市生態。然而,在「深幾度」采訪各互聯網公司智慧城市事業部門的過程中發現,以省為單位的智慧城市建設面臨普遍性問題包括這幾塊:
橫向協同的問題,如城市與城市間政策、職能、產業的協同難題,政府部門各個委辦局之間的勾連有難題;
縱向打通的問題,如省級建設落實到市、縣時,變成了分開建設,沒有統一的規劃、規范、技術標準、數據標準;
這些問題的打通,往往需要華為這樣的平臺級企業去參與。無論是生態建設、標準制定、政府協商、社會治理、環境保護等一系列問題都需要平臺級企業自上而下體系化去推動。今年8月,以數字經濟學者吳全為代表,一批學界業界人士提出“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平臺”的政策建議——其目的之一就是借助平臺級企業去打通區域之間的壁壘。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武建忠早在2017年一篇名為《數字經濟引領新增長》的研究中就提到:要打造培育數字經濟的領軍型市場主體,推動品牌影響力大、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帶動性強的數字經濟平臺企業,加快培育發展成具有競爭力的大型企業,企業集團和行業龍頭企業。原因在于,平臺級企業對經濟發展、社會生活和國家治理產生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平臺級企業在數字經濟的環境下,在為數字化轉型與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
平臺級企業在引發中國區域的競爭格局和力量對比,甚至影響城市群發展進程;
2019年9月,IDC在《IDC:中國城市數字化轉型——迭代前進中的新建設高峰》中提到:智慧城市“復雜巨系統”技術領域覆蓋面廣、復雜度高,很難由一家廠商提供完整的端到端服務,因此“平臺+生態”模式成為了智慧城市大型項目主流建設方式。
02
平臺的策略
IDC 所說的“平臺+生態”的策略究竟是怎樣的?在過往政務服務平臺的建設過程中,我們已經看到了類似的案例。智慧城市群的建設問題更復雜,它涉及更底層的技術,更大的范圍,華為在其中的經驗和實踐目前來看是最領先的。華為為代表的平臺級企業在長三角這樣龐大區域內的智慧城市群的思考往往也是通盤的、完整的。1、基于區域特色的頂層規劃咨詢:綜合考慮國家創新、國家戰略、城市發展戰略、城市規劃、建設和持續運營的需求,還會制定智慧城市成功的標準評價體系和智慧城市能力發展綜合評估模型。在華為2019年12月發布的《智慧城市頂層規劃咨詢方法論》白皮書中曾提到過,華為已經完成100多個涉及不同國家的智慧城市頂層規劃案例頂層規劃案例。這種豐富的經驗在國內罕見,所以你可以看到,這次在長三角智慧城市群的建設中,便是由華為參與設計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智慧大腦工程。2、政府社會出發的方案集成規劃:包含善政、惠民、興業各個合作伙伴的一系列智慧應用。如涵蓋善政領域的智慧警務、智慧城管、智慧應急、智慧黨建、融媒體等各種應用;惠民領域可以集成政務、教育、醫療、水務等各個方面的智慧應用;興業領域包含智慧農業、智慧旅游等應用。這種集成方案的規劃需要從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業經營發展、政府行政管理過程中的相關活動,進行智慧化的感知、分析與集成。尤其是在長三角地區,中小企業繁多,營商環境發達,智慧城市群建設在強化政府管理的同時,更需要提供更寬松的營商環境,華為的集成解決方案往往可以形成這種合力。3、適應地方特色的場景解決方案:各地方會有各地方的地區發展特色。比如京津冀協同發展需要考慮鋼鐵行業的數字化轉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則需要考慮半導體和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長三角地區作為著名的江南水鄉,它一方面聚集了大量地區小商品和產業帶,還需要考慮江河水網環保問題。其中華為的AI+智慧水務解決方案可以將收集的水務信息進行及時分析與處理,提供水位監測、河道視頻和防洪排澇預警等應用,供水務管理部門輔助決策建議使用。這對長三角地區的洪澇檢測以及河網湖泊環保都可以起到重要輔助作用。平臺級企業在建設智慧城市群的時候,往往有自己的一整套優勢。1、基礎設施:5G、云、大數據、IoT、 視頻、人工智能被譽為是智慧城市“新五大基礎設施”,華為恰恰在5G等ICT技術領域形成了完整的產業布局。2、生態伙伴:在智慧城市領域,華為在全球范圍內有6700 家合作伙伴,這種龐大的合作伙伴生態是目前國內首屈一指的;3、解決方案:去年華為就在智慧城市領域推出了華為HiCity智慧城市整體解決方案,涵蓋城市頂層規劃、重塑城市信息基礎設施、持續發展運營等方面形成了完整體系;4、組織拉通:華為這樣的平臺級企業往往在組織架構層面可以打通企業內各個事業群、事業部之間的關系,無論是人才還是架構都可以實現力出一孔,達到最高效率;可以說,華為是目前智慧城市群建設領域中技術最強,生態最大,方案最多的企業。甚至可以說,華為在5G和ICT領域的技術進展幾乎決定了中國智慧城市的技術進展。因為5G為智慧城市的電網、能源、交通、安防等方面提供了直接的解決方案。
03
未來的思考
2014年歐盟曾發布一篇名為《歐盟智能城市地圖》的報告,這份報告系統描繪了歐盟當時智慧城市的全景。在英國、西班牙和意大利,擁有最多的智慧城市,每個國家都超過30個,已經形成了具備規模效應的智慧城市群。
針對歐洲本地區的諸多發展目標,歐盟的智慧城市群建設中還劃定過一些地區標準,這些標準的截止日期是在2020年;
1、就業:有75%的20-64歲的人將被雇傭;
2、研發與創新:歐盟3%的國內生產總值(公私結合)用于研發或創新;
3、氣候變化與能源: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年低20%(如果條件合適,甚至30%),20%的能源來自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提高20%;
4、教育類:輟學率降低到10%以下,至少40%的30-34歲的人完成高等教育;
5、貧窮和社會排斥:貧困和社會排斥人口至少減少2000萬;
歐洲一體化程度較高,世界頂級數字化轉型咨詢、集成、方案公司幾乎都集中在此處,這帶來了智慧城市群建設的最佳范例。我們可以發現,歐洲智慧城市建設和當地經濟發展目標是緊密結合的。華為在一篇名為《智慧城市未來的關鍵:經濟活力與系統性規劃》的報告中提到過這樣一個觀點:智慧城市是數字化技術與城市關鍵要素的有機融合,智慧城市作用的發揮通過數字化技術賦能城市經濟、社會活動,加速城市進化來實現。城市發展的核心是城市產業的發展,城市層面,智慧城市的經濟活力主要體現在數字化與產業的結合。這種思路其實也是當前長三角地區智慧城市群的建設思路。回到歐洲來說,這樣龐大的目標顯然需要國家與國家、城市與城市之間的配合。事實上,這種配合早就在展開。早在2012年,歐盟八都便共同推動城市SDK計劃,以提供API的形式讓城市間更容易進行資料交流,以達到善用各城市大資料的資源,并加速開發城市應用服務的目的。這項城市SDK從2012年開始推動,總預算680萬歐元,主要資金來自歐盟競爭力和創新架構計劃(Competitiveness and Innovation Framework Programme,CIP)之下的ICT政策輔助專案。參與的城市包括、阿姆斯特丹、巴塞隆納、赫爾辛基、伊斯坦堡、拉米亞、里斯本、曼徹斯特及羅馬,并由三大組織負責開發與推動,包括赫爾辛基市的數位服務部門Forum Virium Helsinki、曼徹斯特的創新實驗室FutureEverything以及阿姆斯特丹的藝術與科技研究組織Waag Society。從歐盟的建設之中我們可以看到未來華為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在智慧城市群中可能會采取的策略:1、數據打通:明確梳理城市數據、政務數據架構,通過重視設計數據資源、目錄以及數據標準,乃至數據模型、數據流向的方式形成清晰的數據結構;2、標準打通:形成明確和量化的安全體系、標準規范體系、運營體系與治理體系,讓每一座城市在城市群之中都可以在一個衡量標準下形成合理評價;3、接口打通:形成數字化服 務接口,并進行業務流程靈活編排, 支持業務敏捷與創新,讓諸多服務和應用可以實現短周期迭代,不同城市之間的服務、數據也可以通過接口進行流轉;智慧城市群建設往往需要有明確的方向、清晰的標準,以及具備足夠牽引力的領頭羊,乃至能夠形成足夠大生態規模的合作伙伴。當下國內企業之中,可能只有華為具備這種能力。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