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樹木」,華為「樹人」
【深幾度·企業數字化轉型系列】
撰稿|吳俊宇「摘要:產業人才建設往往需要有明確的方向、清晰的標準,以及具備足夠牽引力的領頭羊,乃至能夠形成足夠大生態規模的合作伙伴。」
“據說聰明人從他的錯誤中學習,更聰明的人從他人的錯誤中學習,但最聰明的人都從他人的成功中學習。”美國管理學者約翰·麥克斯韋爾修改了這樣一句禪宗諺語,并倡導企業組織在特定技術或業務領域具有共同興趣的人群共同組建實踐社區(CoPs)。原因在于,好的實踐社區(CoPs)可以為從業者提供了一個交流知識和技能的場所,來自整個組織的社區成員,形成“異花授粉”和“火車頭”效應。對個人而言,這可以提供廣泛的專業知識,互換各自有效經驗,促進業務持續改進。對企業而言,則是可以形成更高目標,推動問題解決,產品質量提高,實現橫跨多個領域的協同效應,留住高級人才。深幾度在《老福特的5美元,和華為生態大學》中提到過,幾乎所有大企業,尤其平臺級企業,周邊合作伙伴極多,需要通過企業大學或者生態大學的方式,創造知識協同效應。如今華為以及中國ICT產業、云與計算產業面臨著復雜、前沿而廣泛的挑戰。
中國ICT、云與計算產業鏈在當下國際環境下可能會面臨內循環和雙循環挑戰;
新基建的大背景下,ICT以及云與計算產業都在面臨加速前行的狀況;
國內數字化轉型浪潮下,一批企業面臨數字化轉型的挑戰,人才需要跟上時代;
在國內ICT整體缺乏人才的基礎下,華為選擇自己“找出”懂行人,“造出”懂行人,幫助生態合作伙伴以及自身發掘、培育人才。
產業人才建設往往需要有明確的方向、清晰的標準,以及具備足夠牽引力的領頭羊,乃至能夠形成足夠大生態規模的合作伙伴。華為生態大學無疑是做到了。這在這一次的生態伙伴精英賽中展現的較為明顯。
01
新的人才要求
2019年,華為曾發布《中國數字化轉型,人才培養頂層設計》這份研究報告,其中援引波士頓咨詢數據提到,中國數字化轉型的人才需求在2025年是357萬。 人才需求大是一方面。數字化轉型人才的技能、專業以及視野往往又要求極高。市場需要能將設計思維、業務場景和 ICT專業能力相結合的T字型復合人才,尤其是在垂直行業領域深度應用最新的數字化技術的跨界人才。
不過,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總體培養內容與員工實際工作存在一定差距,培養出來的人才難以馬上應用;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節奏比較固定,難以匹配員工的工作節奏和記憶曲線,學習轉化率相對較低。這導致了較為嚴重的錯位現象。
供需錯位:人才供給的不足制約了產業發展
區域錯位:ICT 人才不足成為欠發達地區發展數字化轉型的瓶頸制約
結構錯位:應用型和專業型人才的缺失制約了行業應用深化
梯隊錯位:突出的中層崗位人才錯位制約了數字化轉型健康快速發展
一句話來說,就是懂行的人太少,而且懂行的人不成體系,沒有梯度。想要懂行,知識、技術、實踐、產業四個環節缺一不可。用華為中國政企業務總裁蔡英華的話來說,每一家傳統企業……迫切需要有人來和他們一起梳理數字化轉型需求,填補傳統業務場景與數字技術應用之間的“巨大鴻溝”……“懂行”需要的是不斷深入到行業的生產決策系統中去、理解關鍵業務場景轉型的需求。華為生態大學舉辦的生態伙伴精英賽無疑是要把懂行的人找出來,并且把他們作為人才標準以及生態標桿在整個生態體系之內向合作伙伴進行展示。對技術、產品、商務、銷售人員等一線業務人員來說,這是個豐富知識、開拓視野、結交人脈、認識自我的重要機會。過去他們可能被工作固化在一個圈子里,這樣容易思維僵化。出去參加比賽可以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工作方式。數字化轉型需要將人員、技術等資源組織起來以解決客戶問題,這越來越需要每一個環節的業務都需要了解全局,而不是自身業務單元的價值。做技術的不僅需要懂產品,還通商務,甚至還對銷售有著自己的見解。華為生態大學的“華為產品定義社區”內有一個學員評論就是:這是一個知識分享平臺,或者說是互動交流平臺,可以最快速度,在碎片時間進行有效知識獲取,淺嘗輒止地接觸各領域知識。在快頻變換的時代,只有不停地、快速地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快速試錯、快速迭代。以架構師這樣一個技術崗為例,它需要對技術、工程、業務、數據,包括一些軟技能,包括一些硬技能都需要感興趣。這樣的大賽可以進一步激發他們的自我學習能力。通過大賽的方式和行業內其他架構師進行對比,可以尋找自己的坐標系,了解自身的技術深度、視野范圍。在和評委專家在一起業務探討,往往容易發現自身差距。不同企業的技術方案擺在一起,在相互探討后,也容易找到自身知識盲區、性格弱點、做事風格。從自身行業影響的角度看,業務人員參與這樣的大賽往往獲取到了一個自我表達的平臺,思考深度、業務能力以及行業見解可以在整個華為生態合作伙伴的圈層內得到一定的展示,這對參賽個人自身未來職業發展而言,也有很大的價值。
02新的人才生態
事實上,整個ICT產業以及云與計算產業也在面臨著新的人才生態格局。
由歐美高校及產業培育的國際人才過去幾年都在呈現回流趨勢;
華為為代表的企業一直都在進行人才爭奪戰;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讓中國 ICT產業、云與計算產業騰飛,海外精英人才不斷選擇回國發展。領英2017年發布的《全球AI領域人才報告》中,畢業歸國的AI人才平均年增長率約為14%,而有海外工作背景的歸國AI人才平均年增長率約為10%。其中,美國是這些海歸人才的第一大來源國,占比超過四成。復雜國際環境下,人才回流還會更為明顯。除了海外人才,產業鏈“樹人”,以及生態內自主培育人才更是重要。當下的新冠疫情以及國際復雜環境使得決策層提出了“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這個格局的的本質是通過“內循環”促進“雙循環”,包括以不斷擴大消費市場讓世界分享中國增長紅利、以產業鏈優化升級促進全球產業鏈穩定。在這個大背景下,ICT產業以及云與計算產業難以形成全球范圍規模市場。國內ICT產業以及云與計算產業的發展因此受到影響。在ICT產業以及云與計算產業,這恰恰是在倒逼ICT關鍵產業鏈國產化進程加速,也在推動云計算產業鏈升級。外部不確定性增強的背景下,雙循環發展將促使中國廠商加大研發投入形成自主生態系統,并依靠國內大人口基數形成規模效應。
中國ICT以及云與計算產業需要內部自主培育更多專業人才;
人才不僅要注重技能提升,還要更具合作意識以及增長合作粘性;
在外部交流頻率降低的情況下,人才需要更強的實戰能力和自主創新意識;
華為生態大學也在這種環境下進一步進化,它成了孕育懂行人才,制定懂行標桿的重要陣地。這一次華為生態大學舉辦的生態伙伴精英賽展現了這個背景。
生態伙伴精英賽分成了傳統ICT賽和面向未來的Cloud&AI賽。傳統ICT賽涉及解決方案、基礎架構和行業服務、商務財經以及供應鏈以及地市微場景解決方案銷售能力等。尤其是行業解決方案涉及公共安全、數字政府、稅務、金融、教育、 醫療、電力、油氣、交通、大企業、智能制造、傳媒互聯網等13個賽道。 Cloud&AI賽涉及云解決方案、云綜合服務賽、基于鯤鵬計算技術完成方案適配、基于昇騰Atlas人工智能計算平臺完成方案適配等。涉及人工智能(EI )、SAAS、鯤鵬云、混合云等賽道。去看數據就會發現,其中個人賽覆蓋1000+家伙伴公司,公司賽來自160+家伙伴公司。它的價值在于三塊:
聚焦細分場景,選拔行業專家;
緊跟業務導向,繁榮產業生態;
高度實戰模擬,踐行以賽代練;
從這三個要點中可以發現,這次大賽對人才選拔、要求、培育整體更高了。尤其是面向當下復雜環境,它更追求實戰、實踐以及一線作戰。這種緊迫性比過往強的多。要知道,華為一直非常注重人才生態的建設,比如高校人才培養、合作伙伴精準賦能、高階管理培訓等。華為生態大學擁有包括三個學院:創新數字學院、應用技術學院、合作伙伴學院。其中,創新數字學院和應用技術學院,都是面向學生和開發者的,由華為與高校合作成立華為ICT學院來實現。
在當下復雜環境下,高校培育很難跟得上目前復雜、多變、動蕩的行業變化,合作伙伴賦能則是相對更容易直接上手、迅速實戰。用華為中國政企業務副總裁楊文池的話來說,這次精英賽要以賽促戰……近兩年從產業維度新增了云、鯤鵬、智慧屏、攝像頭等新業務或新產品,通過大賽讓伙伴更多了解新產品、新特性,以及新的商務、政策、銷售流程等等,在復雜背景下把新的產業做得更好,從內容和形式上以賽促戰,利于下半年市場拓展和目標達成。對華為這樣的企業來說, “樹人”其實也意味著把人才當成是一種戰略儲備,去抵御競爭對手,直面國際挑戰。
————END————
主理人 | 吳俊宇 公眾號 | 深幾度前南都、中國經營報記者,關心技術、文化與人鈦媒體2015、2016、2018、2019年度作者新浪創事記2018年度十大作者 騰訊科技2015年度最具影響力自媒體轉載、商務請聯系個人微信852405518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