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Hiiibrand
原標題:JIA日本插畫大獎中國獲獎人聯訪 | 探尋作品背后的故事
日本插畫家協會(JIA)舉辦的JIA插畫大獎(JIA Illustration Award)已于近日公布2020的獲獎結果。該獎項對參賽者并無身份要求,無論是職業插畫師還是業余畫手都可以參賽;繪畫方式也不限,手繪、CG、數碼繪畫、3D等都可投遞,展現出對插畫創作方式的極大包容度。今年共收到來自334位藝術家的778件作品。
本期Hiiibrand有幸邀請到了其中7位中國獲獎者,和大家聊聊這次獲獎作品背后的創作故事~感謝分享!
受訪者:Hannah Li、鄭羽蕎、包壹栗、佳鐳、賈怡然、廉萌、吳達立。
獲 獎 者 聯 訪
INTERVIEWS
*按獎項及姓名字母順序排列*
Hannah Li 李含柔
微博:@憨娜娜Hannah
Ins: @hannahhhli
Behance:https://www.behance.net/hannahli
個人網站:https://www.hannahliart.com/
現居紐約的自由職業插畫師。 充滿好奇心的INFP。
2019年畢業于薩凡納藝術與設計學院并取得藝術碩士學位,畢業后開始了跟各大刊物的插畫合作如《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時尚芭莎》等等。她的作品以板繪為主,其獨特的插畫語言常被描述為情緒化、樂觀與溫暖。
Hannah的作品受到德國紅點獎,紐約插畫師協會比賽,日本插畫師插畫大賽(去年獲JIA霍爾拜因獎,相關采訪可點擊回顧),3x3插畫年鑒,洛杉磯插畫師協會比賽,嗨!品牌等各大國際獎項的肯定。作品也曾多次收錄在各大主流插畫刊物如《美國插畫年鑒》,《日本插畫年鑒》,《3x3插畫年鑒》等等。2019年Hannah在美國亞特蘭大市舉辦首次個人畫展《The Walk》(《行走》),并先后在美國插畫博物館(SOI),加州諾頓工廠畫廊,洛杉磯插畫協會年度展中參展,同年作品入選中國第十三屆全國美展并于廣州展出。
目前Hannah繼續專注與刊物類插畫和繪本創作,并且一直在探索插畫帶來的更多可能性。
《 行 走 》 The Walk
全 場 大 獎
Hannah:《行走》是一套十四頁的原創插圖書。故事講述了一個小女孩和她的監護人,她們走到曠野,走進深林,走向一個想象的世界里并邂逅了各種神奇生物的故事。這些畫面其實更像一個一鏡到底的鏡頭,帶著觀者從一旁靜靜地跟著兩個主人公一起觀察,一同冒險,一起行走著,視角從故事的開始到結束一直都沒有變過。對我來說這是一個關于成長、生命的循環、和勇氣的故事,同時也是我在這個階段想表達的一些情感。獲獎的作品是其中的六張,完整的故事在我的個人網站可以看到:)
《行走》"The Walk"
《行走》是我的個人創作,也是我的畢設。畫這個故事的時候有一個很大的感受是覺得很幸運能在這個階段給我一個時間和機會讓我好好慢下來畫畫。教授給了我很大的創作自由,這個故事從構思到完稿差不多花了一年,中間還經歷了搬家,從亞特蘭大市(我學校的城市)到紐約。
到紐約后我就在曼哈頓租了一間很小的公寓工作室安頓好后才正式開始進入《行走》的完稿。18年冬天的時候把這個故事畫完了,緊接著隔年的春天又回到了亞特蘭大辦了個展,見到了很多老朋友,那個時候我才感覺到,《行走》畫完了,我也正式結束了上一個階段的旅程。在美國的這幾年感覺過得特別緊湊,不管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上很多東西在短時間內要加速吸收再輸出讓我一直有一種緊繃的感覺。《行走》在這個時候就像是一個節點,讓我在兩段忙碌的生活中稍稍慢下來,想一下什么對自己重要,自己想講什么樣的故事,也算是我對前段的學習一個階段性的總結吧。
《行走》個展,亞特蘭大
故事始于一個祖母在給小女孩講故事的房間,直到她們一同走出房間,走到深林,走向了一個想象的世界。
比較敏感的讀者可能會意識到每一頁祖母的身影都在慢慢變得更蹣跚,而小女孩也開始成長,故事的最后我們又回到了這個房間,一個跟一開始一樣,又不一樣的房間。她們是真的走去了另一個世界,還是小女孩的回憶,又或者是其他,其實都不是那么重要,但一樣的是我們無疑都在故事里看到了時間。
翻頁視頻
其實跟很多人一樣,我也是外婆帶大的孩子,外婆是我童年大部分時間的監護人。小時候會對年齡和生命周期并沒有太多的概念,有記憶的時候外婆已經是外婆的樣子了,但外婆不是瞬間變老的,只是我們在她們人生的中后半段才加入她們的生命,而這段經歷對我們來說又是特別珍貴的。至少我覺得我長成了一個什么樣的人,和應該相信什么,無時不刻都受到身邊這個監護人的影響。
故事中的小女孩跟她的祖母一直在行走,她們邂逅了很多神奇的大生物,突然有一天祖母乘著另一片小荷葉飄走了,但故事中的鏡頭并沒有因此停下來,行走還在繼續,小女孩最終回到了她的房間。成長到底是什么,在故事里可能沒有答案。小時候外婆就常跟我說:“你們是清晨8點的太陽,我們是接近夕陽的晚霞。”我只覺得此刻特別的滿足,因為我的外婆此時身體健康,正在讀這個故事。
而這個故事我是會繼續講下去的~
我和外婆
在畫法上,這一組畫算是一半traditional一半digital,前期我做了很多手作的肌理,甚至還勾了線稿(雖然后來線稿是板繪的),還在具體怎么貼肌理,怎么畫出自己的感覺上下了不少功夫。反反復復實驗反反復復否定,過程挺漫長,但至少我玩得很開心。之后想讓故事動起來,甚至可以跟讀者互動起來。
還有一個算是隱藏梗吧,《行走》里的動物原型都對應了《山海經》中的神話動物,比如說《The Walk 01》中長著四只耳朵,背上還有眼睛的猼訑。
《The Walk 01》局部
《The Walk 02》中人面馬身蛇尾,喜歡抱舉人的孰湖。
《The Walk 02》局部
選擇參照《山海經》中的神獸作為素材是因為這本書本身就很神奇,它的故事好像都沒有任何多余的情節,更像是一直在給讀者指路,客觀地描述在行走于不同的地區之間看到的不一樣的東西。你可以從任何一個地方開始讀,也可以在任何一個地方結束。里面的珍奇異獸也各自有著不同的性格和屬性,所以當時就萌生了把它們放到自己的故事里面來的想法。
顏色
在我的故事里這這些神奇生物雖然很大型,但是看起來一點也不危險。可能也是我自己希望和想要看到的動物跟我們的關系吧:我們從他們的身旁經過,但是不要打擾它們,它們也不會威脅我們,一起友好地生活在同一個環境里。
線稿選區
今年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奇幻的一年,從三月開始我就幾乎沒有出過門了,目前情緒還算穩定,疫情期間的工作量反而變多了,忙碌也算是確保住了我的神經健康~
但想一想其實自由插畫師的日常就是“自我隔離”,目前還在疫情期間,沒有太接觸外面的世界,每天都在畫畫,最近在畫一本科普繪本,希望可以盡快出版跟大家分享!
鄭 羽 蕎
微博:@羽蕎_
Ins:yuqiao0919
倫敦藝術大學插畫專業與上海美術學院設計學雙碩士。作品在紐約,舊金山,雅典,倫敦,北京,香港,上海,深圳等多地展出。
插畫作品獲得過2020年美國舊金山設計周傳達組冠軍, 2019-2020 第七屆全國插畫雙年展CIB原創繪本獎評審獎, 2016年第四屆中華區插畫獎學生組最佳插畫獎等。作品曾在上海虹橋藝術中心參加2019年亞洲插畫年度大賞,2018年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展覽。
《 尋 “我” 的 人 》 'I' Searcher
銀 獎
鄭羽蕎:生活中有多少次人們將自己的想法強加于你,試圖說服你成為他們希望你成為的人?這個繪本插畫作品呈現了一個詩意的童話故事,實際上源于對一種社會現象的反思,也或者說自身成長經歷的感悟。這個作品敘述了一個小女孩想知道自己是誰,于是開始向外界不斷地詢問,鳥說她是鳥,魚說她是魚,鹿說她是鹿……外界不同的聲音像沉沉的負擔,侵入她的思維,將她卷入迷茫與疑惑的困境。最終,她決定離開這些聲音,做回自己。
這個故事實際上充滿了隱喻。故事畫面中,貓藏在小女孩頭上,讓女孩看起來像貓。鳥躲在小女孩的身后,讓女孩看起來像鳥等等,象征他人看“我”的視角是從他人出發。最后一頁小女孩最終拋開外界聲音的束縛,聽從自己的內心,在盛開的花園拿著水壺,做了真正的自己——一個愛種花的人,這個畫面象征著夢想的實現。同時,從畫面的開始直到畫面的結束,每頁都有一只小松鼠不斷追尋自己喜歡的那枝白色的桔梗花,有時好像快要得到,有時似乎相隔甚遠,暗喻了逐夢過程并非一蹴而就,是故事中的故事。
常常所見的是,人們不自覺的從自己角度出發,建議你應該這樣或者必須那樣,你才能成為怎樣的一個人。常常被忽視的是,人生價值由他人定義的那種生活,人生方向由別人強加的那條道路,是否是你內心真正所想,并感到由衷快樂。這樣的路究竟你適不適合,喜不喜歡。每個人自身興趣與人生價值觀不一,人與人之間對幸福與快樂的定義也存在分別,答案亦因人而異。希望通過創作這個作品能鼓勵人們放下對外界評價的過度在意,對他人建議不加思考的一味接納,逐步發現和面對自己真正的熱忱所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正如圣經所說“I am that I am”。
從想法的誕生到作品的成稿出爐,時間跨度大概有十個月左右。這個系列的創作將材料與肌理的手繪實驗融入電腦加以創作。在電腦創作的過程中,試圖營造出一種壁畫和古典坦培拉繪畫所特有的古樸與神秘的氛圍。用詩意化的視覺語言表達自我尋找之旅。
在這個作品的上色過程中,我更關注顏色間的微妙變化。正如英國藝術史家恩斯特·貢布里希(Ernst Gombrich)在《藝術的故事》中提到藝術家對顏色的態度一樣。“在事關協調形狀或者調配顏色時,藝術家要永遠極端地‘瑣碎’,或者更恰當地說,要極端地挑剔。他有可能看出我們簡直無法察覺的色調和質地的差異……他所要平衡的絕不止兩三種顏色、外形或味道。他的畫布上大概有幾百種色調和形狀必須加以平衡,直到看起來‘合適’為止。”對于色彩的調和是創作中用時較長的部分,同時也是最享受的部分。好在一定時間的沉淀下,總會調和到相對舒適的狀態并且自己也享受著這個過程。
說到創作中的趣事,最后一張花園中女孩旁的紫色球狀花朵其實來自于是我們學校門口的onion flower。在英國讀碩期間,我經常被它們的外表迷惑導致放學后不能按時回家,而是駐足花壇前左觀右賞。直到我們的英國老師知道后,哈哈大笑的告訴我其實這是洋蔥。但我因此覺得很有趣了,又美觀又實用。
滋養作品的靈感來源有很多,主要以中西方傳統藝術和古老而神秘的原始藝術為主。作品風格的呈現與此也緊密相連。在內容元素上,選擇動物以主,將幻想與童趣傾入角色的創作。就像伊索寓言借助動物來表達人生哲理一樣,希望在這以動物為主的作品中,用傳統手繪質感的視覺語言,來隱喻對當代生活中人與他人關系的審思。
未來打算在英國攻讀博士學位,做插畫(原創繪本方向)的深入研究與創作。
包 壹 栗 Elsy Bao
微博:@包壹栗
Ins: elsy.bao
個人主頁:elsybao.com
自詡假的藝術家 獨立插畫師 現居杭州。擅長通過不同的媒介進行藝術創作,包括陶瓷,拼貼,版畫,書籍等。
“我在不停尋找撕裂與重組的平衡,試圖用笨拙的線條帶給人以安靜溫暖的感受。”
《 野 餐 》 Go For A Picnic
銅 獎
包壹栗:這一組插畫展現了不同的人群在不同的場景悠閑自在的樣子,我運用數字繪畫結合電子拼貼的手法,將現實與畫面結合。這一嘗試對我來說也是一大突破,拼貼素材的選擇和放置都是需要好好琢磨的。
在繪制的過程中,我整個人都處在一個非常慵懶輕松的狀態,就像我筆下在正在休憩的人們。
<Tinkle Tinker> 是在JIA比賽之外的一組拼貼動畫作品,展現了四類街頭手工藝人工作時的場景:修棕梆匠、彈棉匠、修鞋匠、鋦瓷匠。在創作這組作品時我用了很多綜合材料,比如丙烯顏料,卡紙,黏土,棉花,甚至鞋油。
我對舊時光的故事一直很感興趣,我發現在街頭做爆米花的、捏糖人的、賣棉花糖的…… 這些記憶里散發甜蜜香味的事情時常被人記起,而那些殘損的,破碎的卻漸漸被人遺忘了。我在逛博物館時發現了一些非遺手工藝人,他們的工作室被安排在博物館里。面對來來往往的參觀者,雖說保留了手藝活,卻失了原本的生活味兒。
我的奶奶對舊物特別有感情,若是舊的壞的物件總是修修補補又三年,東西舍不得扔壞了就是想辦法修補。如今,工業化生產下更多人選擇“再買一個新的”來更換舊物件,而一些負責修補的匠人們也漸漸消失了。我希望通過這個作品讓更多人能感受舊文化所遺留下的溫度,關注到這群人,攜手來保護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另一件拼貼作品,關于日漸消失的老行當
Go for a picnic是我在國外留學隔離期間創作的作品,由于疫情,在陽光尚好的日間都不能和朋友結伴出去走走,只好通過我的畫筆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屋內的我視野是狹窄的,筆下的風景卻是遼闊的。對我來說能與這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插畫師同臺是一件幸事。若步履不停,畫筆不停。
佳 鐳
微博:@鐳哦ra
站酷:鐳哦Ins: @jialeidraws
個人主頁:jialeisun.website
大家好,我是鐳ra, 是一個喜歡鳥的自由插畫師。 畢業于馬里蘭藝術大學插畫研究生(點擊回顧相關畢業生聯訪)。現在正在致力于畫出更有趣更可愛的畫。
《兜兜轉轉鳥類》“All Around Birdtown”
銅 獎
佳鐳:這個是我畢設鳥類風琴書的第一段, 想要描繪出居民全都是鳥類的城鎮中從早到晚發生的故事。創作目的主要是想鍛煉自己畫大幅作品和設計人物的能力。
做這本書的主要初衷是我想在這個作品中畫我想畫的東西, 也就是鳥, 畢設的創作需要一年時間,選題的時候我就在想,畢業之后也就沒這樣一整塊的時間來畫完全是自己喜歡的東西了。之前我集中創作了一本童書, 所以這次也想嘗試下非常規的形式, 做一本關于鳥類的,風琴書的主意,也就產生了。這一部分是我第一個學期完成的,也是我最滿意的部分。
創作感想就是這學期畫太多鳥啦!所以這段時間一直致力于畫鳥類之外的東西,如果被別人認為我只會畫鳥的話可糟了。大家可以去我的社交媒體上看看,最近沉迷畫食物,估計那天覺得自己畫太多吃的了就會再次換別的。
一個題材畫太多了就會覺得厭煩,一個作品戰線拉太長的壞處就是看多了會膩,所以真的要畫些其他的調劑一下呀。
創作過程是一個自己坑自己的過程,畫草圖很爽,畫色稿很爽,但是細化的時候真的累爆, 強行塞特別多細節就是這樣的下場,請大家引以為戒。 和別的有思想深度的大大不同,我的作品就是想讓別人看著開心。這一點很難說是好還是不好,但我覺得并不需要使勁拗有深度的人設啦,當個視覺動物其實蠻好。至少我現在是這么想的。
獲獎感受:參賽費這玩意兒是真的貴,就沖著這錢交上去的作品都不能馬虎了呢。
Ps:最近在想著怎樣解決不想干活這一困難,總之先把游戲通關了吧。
賈 怡 然
Ins:@yiranjia.illustration
個人主頁:https://www.yiranjiaart.com
來自北京的插畫師,畢業于薩凡納藝術與設計學院,現居住于佐治亞。曾為地下極端音樂繪制唱片封面,樂隊周邊和演出海報。于2018年為330金屬音樂節設計繪制海報和周邊。讀書期間逐漸轉向書籍封面設計和書籍插圖。作品在Applied Arts, JIA等比賽中均有獲獎。
《 索 拉 里 斯 星 》 “Solaris”
銅 獎
賈怡然:這組插圖是我今年畢業設計的一部分,靈感來源于Stanislaw Lem最著名的小說索拉里斯星。一直很想畫這本書的插圖,因為作者對角色內心活動和離奇場景的描寫很精彩。同時這組畫也是我對70年代法國科幻漫畫風格的一個探索。
Solaris Book cover 索拉里斯星封面
繪制這組作品的過程更像是一個學習過程(雖然很享受但是也挺累),我反復讀了Lem的小說并反復看了俄羅斯和美國基于這部小說的兩版電影,最后選出了最有代表性的一些情節來畫。我在封面和其中一張內頁插圖里偏向于體現小說中的唯一女性角色的內心活動:對存在和對自己身份認同的不解和糾纏。當然最有樂趣的還是繪制書中“仿擬場”的部分,可以根據作者的文字自由地發揮想象力。
風格上主要受Philippe Druillet和Philippe Caza等漫畫家影響。尤其前者的構圖形式感,形狀設計和圖像的張力對我影響很大。
疫情初期正好是我寫論文和做畢業設計的開始時間,注意力幾乎全放在了學業上;加上我本來就是個很宅的人,所以對我的生活并沒有很大的影響。但偶爾也會有一直在家不間斷工作的錯覺。未來半年打算呆在原地,在家讀書,畫自我提升的作品。希望在國內外的朋友都注意身體健康和勞逸結合~
Solaris interior illustration I 索拉里斯星內頁插圖
Solaris interior illustration II 索拉里斯星內頁插圖
廉 萌 Lem Lian
Ins:@lemon.lian
微博:@Lemlian
個人網站:www.lemlian.com
現居加拿大哈利法克斯,職業插畫師,香港美術設計協會會員,日本插畫家協會會員。本科畢業于首都師范大學,臺灣世新大學。現就讀于諾瓦藝術與設計大學。曾獲美國3x3 Illustration Award,德國GIA全球插畫獎,中國平面設計獎,Hiii Illustration最佳作品獎等國際獎項。Lem喜歡純手繪創作,以針筆打造十六世紀銅版畫的氣氛。她的作品精細而復古,采取幻想的與寫實相結合的表現方法,常將情感和秘密以符號的形式藏在細節中。
《 繪 空 事 》
"Fiction" 銅 獎
Keep Art Time for Time(昭和東京)
廉萌:這三幅作品選自我的畫集《繪空事》,是摘取了詭譎的想象與不同地域文化相結合的“拼圖”。它們分別以藝術,歷史與詩歌三種畫題展現了各自背景下的虛構物語。比如昭和富士山旁的舊畫室里藏著太宰治《維庸之妻》的情節,大航海時代背景下尼德蘭民間的諺語和傳說,臺灣蘭嶼島上的達悟族文化演繹于周夢蝶的詩集《孤獨國》……
自己很喜歡研究文藝復興時期的風俗細密畫與銅版畫,這些探索也給我帶來了一種極其詳細的表達方式,和善于在漫游中收集各樣瞬息的眼睛。我還養了一只五歲半的綠鬣蜥——菊次郎小朋友,她作為客串嘉賓貫穿在這個系列里,也是在我畫中經常出現的一個特別的小符號。《繪空事》系列為單色調,更在于營造一種黑白電影中萬物回溯的年代氣息,希望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講述故事,同時給人以懷舊而浪漫的幕布感。(點擊回顧更多關于《繪空事》背后的創作故事)
Age of Exploration(大航海歐洲)
孤獨國(臺北九份)
吳 達 立
微博:@吳達立art
Ins:@dali_wu_art
Facebook: https://m.facebook.com/daliwuart/
個人主頁:https://daliwu.tumblr.com
跨領域藝術家,插畫家,正于UQAM進展“藝術學習和實踐”博士研究項目(D.F.A.),于享有盛名的法國萊茵高等藝術學院獲得藝術碩士(DNSEP)學位,于法國利摩日國立美術學院獲得造型藝術學士 (DNAP)學位,并獲全場評委大獎。她為南京地鐵三、四號線的五塘廣場站、卡子?站、雞鳴寺站公共藝術墻設計的《太虛幻境》《紅樓一夢之驚園》《曹雪芹與文學》藝術作品在南京地鐵的公共空間永久展示。
吳達立的創作將光、影、氛圍等現象與心智性的理念與意境相結合,通過陌生化傳統視覺語言系統,因地制宜地顯現真實世界的復雜性,從而去超拔當今的社會、族裔、政治等生態。作品大氣、靈動,充滿神秘且晶瑩的熱情,運用多重表現方式、多材質來綜合性地串聯物與精神的奧妙。不少讀者在欣賞她的作品后,相信她一定是一個充滿愛的老師,因為她每一幅精心創作的作品都擁有強大的文學內涵支撐著整個故事,她同時也認為,藝術真正的核心唯有愛和理解,這也是人這短暫的一生需要徹?的本質。
與之合作過的機構包括:湖南美術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hiiibrand,騰訊,果殼網,南京地鐵,leewiART,迪斯尼公司,法國ICCEAAC,法國高等教育署, 法國駐華大使館,Kunsthalle de Mulhouse、加拿大Outremont Theatre、mtl en arts、隆格伊文化中心、蒙特利爾藝術圖書館等。除了獲得各種國際獎項,她還在各類藝術節及公共場所展示她的藝術作品、開設講 座,并于各種有影響力的藝術類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她的作品廣泛被世界各國人士收藏和收錄于出版物中。
《夜游·本地風光無限》 "Night Tour ? The Unlimited Local Landscapes
"銅 獎
木板畫。綜合材料:油畫、水彩、樹脂、石膏、玻璃、金銀箔、銀粉
吳達立:怒江大峽谷上空,一對白鳥黑鳥形成了如無限一般的形狀,他們是傳說中的比翼鳥。傳說中怒江大峽谷兩旁至今還藏有會飛的村民,他們的生活如世外桃源那樣與世隔絕,也正由于此,他們才能飛翔,并與比翼鳥匯合。日月同輝的虛空中,迦陵頻伽的妙音由天而降,天籟穿過比翼鳥后,在地上流淌成洶涌的怒江。
本來作為恩愛情侶的比喻“比翼鳥”,畫成了共命鳥的模樣,白鳥望向日月,黑鳥畫成十二緣起鏈,和白鳥生生世世纏繞一起。白鳥黑鳥的造型均有參考孔雀和壽帶鳥。白鳥下方由石膏勾勒的紋理,有考慮到云南地方特色的衣紋圖案。當然,比翼鳥象征愛情,白鳥如云霞一般的紗裙,也做成了仿佛婚紗一般的模樣。
《 花 魂 鳥 魂 總 難 留 》
"It is always difficult to ask their soul to stay behind"
銅 獎
《花魂鳥魂總難留》綜合材料:丙烯, 水彩, 墨水, 樹脂,數碼, 61 x 76.3 cm, 2017
吳達立:日本文豪三島由紀夫曾經說過:“人類只有兩種可能性:要么強壯而正直,要么向死亡獻祭。” 生前的他一直以強健示人,而在生命的末尾,他以一場完美自決的表演謝幕。我們如何通過他的這句話、他對死亡的看法及他自相矛盾一般的強人姿態,來看待和理解人類?
佛陀曾不無洞察性地指出:“欲望是死亡的另一副面孔。” 事實上,我們的真心確實永遠堅強而正直,但是大多數人卻無法悉心地窺見,從而呵護葆存它。這張作品便是在考慮到人類普遍的生命狀況下產生的。變形的圖案與交錯的圓形綿延不斷地變化成其他形狀,暗示所有的現象都會隨著時空轉移而發生變化,同時,由于“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在變幻萬千的現象前,我們非但無法在幻相中辨認出真心,亦難以自持地被卷入現象其中隨之流轉。畫面中黑色與白色交織一起,如畫面中的主角三只黑烏鴉,在一個時空中變成三只黑白交間的風車,另一個時空中又變成三個欲奪框而出的白色魂靈——意味著兩極的事物不斷交換糾纏,如惡與善亦敵亦友,生命和激情,是死亡與仇恨的另一張臉。
《 雙 向 圖 :多 重 含 義 的 世 界 》"Ambigram: Relativities"
銅 獎
雙向圖:多重含義的世界
吳達立:漂浮的云彩像是一軀軀柔軟的女人身體、屁股和乳房,細看卻藏著掙扎痛苦的人們與骷髏骨架。背景的空間是看似單點透視的三維空間,其實是散點透視的多維空間。
《覺悟/淫欲》(light/lust)
疫情期間和很多沒有聯系的朋友重新連接了,也一起做了不少有趣的事情,更關鍵的是我得以利用這段時間看清了前方的路。今年還會是忙碌的一年,手頭有不少繪本計劃等待完成(《佛陀的故事》英文繪本、和作者春天合作的《洞口》繪本、專門因這次疫情反思而成的《疫情中的貓(名字暫定)》繪本、和加拿大作者合作的講述跨國文化、超越物種的友誼的繪本、以及在寺廟的展覽計劃和學位論文與展覽等。)
長期以來,我希望給自己的作品找到真正意義上的語言,畢竟能夠打破純藝術和插畫的界限不是那么容易。插畫屬于我業余愛好的自學,純藝的探索是自己本職工作,我想打破一切界限讓不同的世界互相對話,這次比賽的成果以及評委對我在探索路上形成的獨一無二風格的肯定,讓我感到由衷地欣慰。
目前在做的比翼鳥計劃
其 他 部 分 中 國 獲 獎
CHINESE WINNERS
by: Allen John(中國)
▼
by: Entei(中國)
▼
Noir Noir SHIH(中國,臺灣)
▼
by: Cathyinaba(中國,臺灣)
▼
by: Chang Yi(中國)
▼
by: Yichin Chen(中國,臺灣)
▼
Steven Choi(中國)
*更多獲獎展示可前往JIA官網查看*
去 年 獲 獎 報 道
JIA 2019
END
非常感謝幾位獲獎者支持與配合!
? 本文圖文資料來自受訪獲獎者及JIA官網訪談由 Hiiibrand 獨家提供
未經許可,嚴禁轉載歡迎轉發~
作者公眾號:Hiiibrand(ID:hiiibrand_com)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6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