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記憶」第12天,SeeekLab邀請你給汶川寫一封信
「土壤記憶」緣起
不知不覺中,512汶川大地震已過去10年。那片土地被重新修補,痕跡在漸漸抹平,孩子在慢慢成長。在這期間,有悲痛,有振作,也有生活,所有的一切都在發生著變化。但在變化里,有些東西似乎從未走遠——人們的關注和祝福。
在今天,這些關注和祝福仍然珍貴,也更需要被聽見。個體需要聽見,因為愛會讓遭受苦難的人們心懷希望;社會需要聽見,因為善意會消融這個世界的冷漠。恰逢汶川十年紀念特展,受云揚天際以及四川美術館的邀請,我們想借著這個契機,用我們的方式,讓人們釋放愛與關懷。于是,我們發起了「土壤記憶」駐地項目。
DAY1 廈門-成都-映秀
2018.7.2,映秀,陰轉大雨
從廈門出發時,陰沉沉的天氣;到達成都后更是大雨滂沱,在茶店子客運站轉大巴進入映秀鎮
十年過去了,當時幾乎被夷為平地的映秀小學現已成為映秀地震遺址的一部分
雨后的路面仍然濕滑,掏出密封袋來,在曾經的震中地帶取了一包泥土
DAY2 映秀,生活在繼續
2018.7.3,映秀,晴
放晴的一天。沿著百花大橋徒步,跟路邊賣手工品的阿姨閑聊幾句,生活在繼續
離開映秀前向客棧老板搭話,問他十年來最大的變化是什么?他云淡風輕地回答道,地震之后,很多老百姓都想開了,好好過一生,一家人平平安安就行
DAY3 汶川,汶川
2018.7.4,威州,陰轉多云
從映秀到汶川全程55公里,每天兩班班車。白天,徒步上了四面環山的姜維城,再次取土,滿山坡的野百合頑強得開著
看起來嶄新有序的鎮子,很難想象十年前大地在這里被撕出一道口子。下午,在當地協辦方的幫助下,坐著面包車上到山頂,取完此行的最后一包泥土
DAY5 以一捧土為起點
2018.7.6,廈門,晴
這些從汶川受災最嚴重地區取來的土,是本次「土壤記憶」駐地創作最特殊的載體
將泥土風干、篩選、研磨,我們即將為這些見證了歷史的土壤注入新的記憶與關懷
DAY7 開放互聯網接口
2018.7.8,廈門,晴
為此我們開發了一套小程序,當各位寫下或畫下自己的祝福時,裝置會將這些筆跡復刻在土壤上。個體的能量被傳輸和寫入,使這方汶川的土壤成為了特殊的記憶載體
DAY10 展覽現場搭建
2018.7.11,成都,雨
在四川美術館現場,緊鑼密鼓完成搭建與測試
DAY11 「土壤記憶」小程序正式開放
2018.7.12,晴
在展覽開幕期間,觀展人員可通過現場IPad裝置,給汶川寫一封信;通過我們開放的互聯網端口,不能親臨現場的各位也可點擊小程序,給汶川送上關切與祝福。
▼點擊下方小程序,給汶川寫一封信▼ (已經停止使用)
這些承載著萬千意念的土壤,展后將被重新回收,進入駐地創作的下一階段,種上代表絕境而生的野百合種子
每位通過「土壤記憶」小程序寫下祝福的觀眾,日后可通過郵件獲取影像+文字版項目進展
DAY12 汶川十年特展 開幕
2018.7.13,成都,上午10:30
開幕 / 2018年7月13日上午10:30 展期 / 2018.07.13 - 2018.07.22. 地點 / 四川美術館2F-2
藝術指導:朱成
策展人:周櫻
特邀參展藝術家:
DAY...... 承載記憶的土壤,再次開出花
2018.7.22 —— 未來
古人說,見字如晤,手寫的文字和圖形就如同人的一部分,是意念的延伸。我們希望這樣一種手寫的方式,可以將人們的心意注入土壤。從汶川受災最嚴重的地區,我們取來了土壤,并放在特制的裝置上。當人們在移動設備上寫下或畫下自己的祝福時,裝置會將這些筆跡復刻在土壤上。由于開放了互聯網接口,全國乃至全球的個體都可以參與,個體的能量被傳輸和寫入,使這方汶川的土壤成為了特殊的記憶載體。
野百合常生長在山坡、灌木林下、溪旁或石縫中,代表著絕境而生。
展覽結束后,我們會將這些承載著萬千意念的土壤收集起來,撒下野百合種子。數年后,野百合會盛開,期間的等候、關注和陪伴成為了它的養分。通過「土壤記憶」項目給予祝福的人們,可以通過影像及文字關注項目進展、期待野百合的綻放。我們也希望增加公眾對如野百合般在偏遠地區頑強成長的孩子們的關注。這是一次公眾參與的集體創作,是一次愛的可視化。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