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5主播搶走19%流量,商家自播帶貨動輒過億,電商直播大洗牌將至?| 電商節直播研究報告
2020年618電商節期間,直播場次超百萬,這是一次標志性事件,不僅意味著始于京東店慶的618已經狂歡于全網,更意味著, 疫情的加速作用下,直播電商已經成為了新的基礎設施。
以下這張圖可以更直觀看到618最近十年的進展(點擊可放大)。
從輿論上看,2019-2020年618期間,公眾號相關提及文章中,“直播電商”作為電商運營重要策略被重點提及。直播電商行業地位提升,進入主流視野。
這一趨勢下,新榜推出《電商節直播研究報告——以618為例》,我們試圖來復盤和解讀,當下直播電商的“人貨場”,呈現出怎樣的特點。
本文將解決以下問題:
一、場:全平臺直播帶貨,各家呈現哪些特點?
二、人:主播如何成為新經濟關鍵詞?
三、貨:快消品依然是主流,平臺助力高客單價產品銷售
四、直播電商下半場:規范出臺,良幣驅逐劣幣時代將至
場:全網618的直播混戰
相較于往年,今年是平臺入局的關鍵一年。除了熟悉的電商網站如天貓、京東、拼多多和蘇寧易購,短視頻網站如抖音、快手也首次加入618,尤其是快手,和京東達成深度合作,所有主播均可分銷京東產品。這意味著,短視頻平臺開始更向一個電商平臺靠攏,通過內容聚合用戶之后,滿足他們的購物需求。
除此之外,斗魚、百度、搜狐、美團等非相關平臺也參與到了這場狂歡中,比如百度推出知識帶貨,搜狐主打總裁直播,非電商和短視頻平臺發揮平臺優勢,尋找垂類機會。
從電商平臺的流量來源看,總體分為三大入口:明星、電視頻道、外部平臺和兩大資源:政府、企業,尤其近半年熱度頗高的官員帶貨,官方背書認可直播電商的價值和發展潛力,而總裁帶貨和工廠帶貨則帶領直播電商回歸商業本質,利用總裁影響力,從源頭直銷好貨。
而直播由于離用戶更近,進一步促成了C2M(反向定制)模式興起,C2M(反向定制)即根據銷售端的用戶反饋,反向指導產品生產。這種模式下,直播間作為銷售前端,能直接獲取用戶反饋,快速反應,為后端供應鏈提供指導,使企業的生產更為靈活,帶貨效率也更高。6.1當天,天貓產業帶商家C2M商品訂單量增長了668%。
目前,C2M有兩種模式:一是直播間模式,基于主播豐富的選品經驗與對粉絲畫像的深刻洞察,打造適配直播間粉絲的C2M產品。二是平臺模式,即通過電商平臺將用戶端與產品生產端直連,通過大數據分析,精準獲取目標群體需求,產出定制產品。
人:多樣主播入場,
主播成為新經濟關鍵詞
今年5月,人社部發布10個新增職業,互聯網營銷師等互聯網新技術崗位上榜,標志著直播銷售員正式有了官方認證的職業名稱。
疫情的催化下,電商主播迅速走到大眾面前。618期間,帶貨主播和直播運營兩大崗位的需求量高達去年同期的11.6倍。
以發展更成熟的淘寶為例,主播之間競爭激烈,618期間表現尤其明顯。頭部主播斬獲兩成流量,余下的主播搶奪剩余的八成。
主播銷售排位經歷洗牌,6月15-18日期間,僅5位主播始終占據TOP10。相較于日常的銷售斷層,大促期間商家自播產生多個億元直播間,帶貨能力媲美頭部主播,TOP10主播間差距縮小。
日常“流量普惠”的快手反而在大促期間有更為明顯的寡頭現象,帶貨王與第二名主播銷售額最大時相差超10倍,出現明顯斷層。
另一方面,如前文所說,由于疫情的爆發,更多圈外人以主播身份入局,助推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除了明星、縣長、總裁,還有官媒主播、虛擬主播。
新形勢下,一切皆可直播,人人皆可為主播。
貨:客單價分層——200以下和千元以上
本質上說,直播電商依然屬于電商,所以,其商品品類和客單價特點依然和傳統電商相近,比如熱門品類依然是快消品如食品、洗護、美妝護膚、百貨等品類,客單相對較低,決策路徑短,易被主播種草,成為用戶在直播間里的主要購買品類。
其中,美妝護膚類本身的試裝特性更適合通過直播呈現,加上玩法豐富,更新快,已經成了直播間滲透率最高的品類之一。
決策鏈條相對較長,客單價較高的家電產品,在平臺的重金補貼下,帶給用戶“不得不買”的錯覺。
從平臺特點來看,淘快抖呈現出相似又分化的特點。由于和京東聯手推出雙百億補貼,3C成今年快手618重點品類,616品質購物節銷售額TOP100商品平均售價2158元,其中手機41款,貢獻銷售額超80%。同時,在雙百億補貼之外,服飾鞋履、百貨日用等低客單產品依舊是快手用戶的銷量基本盤。
相較而言,高客單品牌聚集淘寶直播,國貨品牌占據抖音C位。
電商直播下半場:
規范出臺,良幣驅逐劣幣時代將至
風口之下,問題自然也頻發,產品、平臺、主播、售后等都亟待規范。據中消協《“618”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618”促銷活動期間消費維權負面信息中,“直播帶貨”相關信息是重要類型。6月1日-20日,共收集有關“直播帶貨”類負面信息112384條,負面輿情主要集中在證照信息未公示、質量問題、虛假宣傳、刷量刷單方面。
在直播電商行業欠缺規范和約束監管這一背景下,政府機構、權威媒體、相關產業平臺均積極嘗試創建推進行業規范和維權機制,以促進直播電商生態健康有序發展。
政府機構方面,中國廣告協會、中國商業聯合會、安徽省網信辦等政府機構制定行業標準,規范直播帶貨操作,如《視頻直播購物運營和服務基本規范》。據新榜不完全統計,目前擬定中和已發布的相關規范已經達到5部,從營銷行為、人才體系等不同層面對直播電商進行約束。
媒體平臺方面,人民日報成立直播電商研究基地,上線全國直播電商投訴平臺。
以上,是以618為例對直播電商生態的研究,經歷2020上半年的集中爆發后,直播電商將進入常態化,市場也將趨于冷靜,監管和規范的陸續進場,將帶領直播電商進入更加健康的良性循環。
以上為報告部分內容,關注【新榜有貨】后臺回復【電商節】,即可獲取完整報告下載鏈接。
往期相關報告鏈接:
《進擊的電商直播:萬億市場剛開啟,新一輪大戰即將打響 | 新榜電商直播系列報告(一)》
《拆解臨沂,一座三線城市如何成為電商直播之城?| 新榜電商直播系列報告(二)》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