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界的逆襲!為慶百年,明治辦了個「設計的解剖展」
來源:Voicer(ID:voicer_me)
作者:Rei
圖片/視頻:Rei、品牌及各藝術家官網
原標題:「設計的解剖展」——解剖明治明星零食的奇妙設計世界
數英網已獲授權,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今年是株式會社明治的100周年慶。至今為止這家偉大的食品公司不斷給我們帶來了生活中各式各樣的美味與快樂。先讓我們以廣告合集的形式,來回顧一下這些伴隨我們長大的美好滋味。
早期明治糖果巧克力廣告合輯(1)
早期明治糖果巧克力廣告合集(2)
如果有一天,把你身邊的一包巧克力餅干或一盒牛奶,用對待科學研究的態度進行360度解剖,是不是感覺有點奇妙又不可思議?!
近日,在東京21_21美術館內,設計師佐藤卓就策劃呈現了這樣一個簡單直觀又充滿驚喜的“食品設計解剖展”。 21_21美術館的展覽從來都有著淺顯易懂的切入點,有趣多樣的表現形式,深入的剖析和展示,不論男女老少,只要對設計和生活感興趣,都會看得津津有味。
策展人:佐藤卓(Taku Satoh)
1979年東京藝術大學設計科畢業,就職株式會社電通,1984年成立了佐藤卓設計事務所。 代表作品:日本威士忌酒Nikka PURE MALT,樂天XYLITOL口香糖,明治おいしい牛乳等商品開發設計;PLEATS PLEASE ISSEY MIYAKE平面設計、金沢21世紀美術館、國立科學博物館、全國高校野球選手権大會等LOGO標志設計。NHK Eテレ「にほんごであそぼ」藝術總監、「デザインあ」的綜合指導、21_21 DESIGN SIGHT總監等;
設計師佐藤卓的展覽構想
解剖通常是對人體或動物進行的行為。而在這里,解剖的對象是人工物。為什么要這么做呢?
20世紀起,伴隨著機械生產技術的進步同時也生產制造出了大量的產品,隨之而來的地球溫暖化和垃圾問題已成為社會大課題。但是就算把大量生產品稱作為社會基礎設施也不過分,它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早就成為了必需品。
為了支撐現代急劇增加的世界人口,有必要高效且盡可能不給環境造成負擔地讓大量生產品進行流通,這一點現在不能否定吧。總之如果造成環境問題的話,煙囪冒煙的工廠、產生很多垃圾的大量生產品容易被視作問題所在。
不過,其實我們幾乎不知道這背后發生了什么。
因為我參與了大量的商品開發和生產品的包裝設計,有段時間我想出了從設計的角度由外向內進行解剖的這個項目念頭。對于設計而言,雖然外觀和顏色等眼睛能看到的視覺印象很強烈,但本身也含有“規劃”這一重要意義。例如,食品如果把味道和在口中的觸覺都進行規劃了的話,那不也是設計嗎?在腦海中描繪“解剖”這一意象,疑問就會接二連三地涌出來。
把設計作為觀察事物的方法。總的來說,為了理解事物和環境,可以給設計動手術。如果所有事物中都存在著什么設計的話,也就一定能夠對設計進行解剖。
如果把生產制造的現場黑匣子化,作為消費者而言商品會被急劇符號化,也就不會知道這背后發生了什么。如果不知道生產背后的過程與故事,就不會產生想要珍惜使用的情感,會更容易地丟棄還能使用的產品,并且也不知道扔掉的東西后來被怎樣處理了。這樣不知道來去始末的就是現代社會。而且相較于其他,經濟成為了富裕的指標,所以很多人會把設計理解為是經濟的道具,這更容易把經濟和文化區分開來。但實際上,設計中有著緊密連結經濟和文化的力量。
在這個展覽中,以設計的視點對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東西進行解剖并進行展示說明。如果對培養以解剖的視角來觀察事物有些許幫助的話,將是萬分的榮幸。
——佐藤卓
什么是「設計的解剖」?
1. 從身邊事物著手;
2. 以設計的視點;
3. 由外到內;
4. 進行細致的分析;
5. 從而觀察世界;
6. 這樣的一個項目。
這次展覽,解剖的對象是從300多款產品中挑選而出5款明治公司具有代表性的商品,而今年恰逢明治100周年,因而此展覽更具一份特殊的意義。
通過對這五件代表產品的起源,歷史、市場背景、品質管理呈現及外觀方面的解剖,當然還有從產品本身的口味,原材料等內在的解剖。為了能仔細觀察,佐藤卓將產品擴大了數倍進行展示,也邀請了不同的年輕藝術家以各自不同的視點所進行創作的作品展示。
01 明治蘑菇山巧克力的解剖
「蘑菇山」(きのこの山)是明治公司從1975年開始販售的一款巧克力小餅干零食。以巧克力和小餅干的搭配設計成蘑菇的形狀進行包裝生產。他們在4年之后又推出了一款名為「竹筍村」(たけのこの里)的巧克力曲奇零食,就是將蘑菇形狀改成了小竹子,以及將食材中的餅干換成了曲奇。
也不知道為什么,自從兩款零食發售以來,一場日本零食界永無停息的征戰也隨之拉開。日本人就自發的形成了“蘑菇派”和“竹筍派”,在這兩款零食誰更好吃的問題上爭論不休,口誅筆伐,甚至他們還會給出科學數據來進行辯論,比如蘑菇和竹筍的巧克力含量,咸甜比例等等。
這次展覽上,廠商將這兩款零食從包裝、造型設計、成份、色澤以及口感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解析。
蘑菇山的制作過程和18種原料解析圖
原來蘑菇造型的發想起源并不是蘑菇而是一種傘型的幼菌、蘑菇山巧克力餅干的糖度口感與水果中的櫻桃最為接近,竹筍村的糖度口感則與桃子近似。這些零食界的豆知識,一路看來竟然有些羞愧得感到自己對于零食的正確認識幾乎為0。
蘑菇山的蘑菇造型的起源
你是蘑菇山派還是竹筍村派?
可愛的是,這兩款看似親兄弟般的巧克力餅干也曾在日本消費者心中一度爭斗過,讓我們從兩大派系的消費者們心聲中來比對看看到底它們有哪些不一樣:)
左:蘑菇山和竹筍村的地域支持比例圖
右:蘑菇山和竹筍村在不同年齡層中的男女支持比例
“科學分析”時間
奧田透也的現場作品《沖突》
也許是在模擬盒子里的生存狀態及變化間的沖突感
下次去超市,感興趣的朋友記得買蘑菇山和竹筍村,不妨以解剖的精神境界重新品嘗看看:)
02 明治保加利亞式酸奶的解剖
幾乎每天早上都會喝的酸奶也有自己的展區,一眼就被身前這個巨大的立體透析主視覺吸引住了。產品特性、品牌定位、視覺要素,這些多重復雜的信息通過立體的分離結構巧妙呈現,以清晰易懂的視覺傳達給了我們,而不再是“只有設計師和廠商才完全明白的包裝作品”。(笑)
這款誕生于1971年的國民酸奶,原來從最初至今已進化遞變過了24個版本的包裝設計。
目前最新的外包裝視覺上所含的設計元素以及蓋內塑封上印有不同的豆知識。
大杯的酸奶容量約為37份勺子的量。每一勺約15g,差不多7勺就達到了1天的酸奶攝取標準量100g(您,喝對“劑量”了嗎?:)
勺子和酸奶的關系(作者:細金卓矢)
03 明治牛奶巧克力的解剖
日本最初工業生產的牛奶巧克力,我們來看看這個被親切的稱作板狀巧克力的產品,是怎么變成如今的這個樣子的,以及透過外包裝上印制的點陣文字從而了解產品的制造流通等管理信息。
自1926年起生產販售的明治牛奶巧克力,現已90歲“高齡”了!一路以來經過的六次視覺設計,從上往下順序依次為:
1926年9月13日(大正15年)初發售(1926~1931)
1926年~1940年(新昭和時代開始)
當時許多人都喜愛巧克力,在店內常常擠滿了排隊購買的客人
明治公司也是從那時起,開始了集點滿贈的活動
1940年~1942年 / 1951年~1955年
戰爭的年代,街上許多的商品都消失了
當時,明治公司也中止了生產販售
人們祈禱著能早日迎來世界和平的那天
直至后來戰爭結束大約10年后
人們逐漸重拾回生活的希望與笑容
明治巧克力也再次回歸生產發售
1955年~1971年
自1953年起,日本有了電視節目的播放
這之后的60年代里,明治巧克力的廣告曲也通過電視廣為流傳
直至今日,這個經典的樂曲也繼續被沿用傳播著
1971年~2009年
明治巧克力發售50周年紀念
2009年~至今
2009年,這一年明治公司更新了品牌 logo
距上一次的視覺更新已有38年
外包裝點陣字符打印過程重現(作者:原田和明)
04 明治Essel超級杯超香草冰淇淋的解剖
1994年開發生產的這款冰淇淋,以平價、濃厚的奶香與200ml大容量為特點進入市場。打破了當時100円只有小杯份冰淇淋的價格常識。
從勺子開始認識明治Essel超級杯冰淇淋(作者:鈴木啓太)
明治Essel超級杯冰淇淋各版本的勺子
05 明治牛奶的解剖
發售至今已15年的明治牛奶。這個頂端為兩邊斜角的牛奶盒形狀叫做gable top,是1915年由美國人發明,日本從1960年代開始仿制普及。
外包裝上的標志字體,也是經過了多次細致的設計調整。現場展示了其中首字母お的調整解析:起初以圓為表現,制作了較為飽滿的圓角字體。而后為了體現“余味也順滑流暢的感覺“,將圓角改為了更敏銳的印象感覺。
食品設計師小沢朋子通過一個簡單燈光的互動設計,向人們呈現了牛奶在各式料理中所擔當的角色作用。平面設計師下浜臨太郎所呈現的包裝字形拼貼組合互動,簡單又有趣。
嗯,看到這里你是否已忍不住想把這些習以為常的生活食品重新審視一番了呢:)值得慶幸的是這個展覽展期直至明年1月。如果你在東京或有計劃前來旅行,推薦親臨現場探索發掘更多解剖細節,體驗美食與設計間的無窮感官妙趣。
「設計的解剖展」展覽信息
策展人:佐藤卓
參展作家:
荒牧悠、aircord、奧田透也、小沢朋子(モコメシ)
佐久間茜(文字なぞり部)、柴田大平(WOW)
下浜臨太郎、菅俊一、鈴木啓太、高橋琢哉
中野豪雄、原田和明、細金卓矢
展覽地點:21_21 DESIGN SIGHT 東京都港區赤坂9-7-6
展覽時間:2016年10月14日~2017年1月22日
開館時間:10:00 - 19:00(最終入場為18:30)
休館日:每周二、年末年始的12月27日~1月3日
- END -
來源:Voicer
ID:voicer_me
Voicer線上雜志,每日分享生活與設計之美。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