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常犯的六種“文藝病”
文案天然是文藝青年,文藝青年并不天然是文案。
一個好的文案,可以有顆文藝的心,卻最好不要有文藝的病。
或者說,某些文藝青年身上的一些特質,是其彰顯自我"獨特存在"的標志,但在文案身上,就變得不合時宜,變成一種“文藝病”。
根據我的觀察,這些文藝青年特質,放在文案身上,會變成“文藝病”:
一、自戀。
自戀不是問題,但拿自戀當才華就有些問題。
具體表現為,聽不得批評,偏執,小心眼。喜歡碎碎念,寫任何事情,都喜歡用第一人稱;對自己的情緒過分關注,自怨自艾;不接受修改意見,認為別人都是傻逼。
二、沒有合作意識。
這一條其實是上一條的延續。
自大狂,不懂尊重,把別人的合作要求當作指令,并下意識反抗。
或者只掃自己門前雪,從不主動尋求協助,更不會主動協助別人。
跟這樣的文案合作,總覺得他們在跟自己對著干。
三、策略理解能力差。
這樣的文案,通常都是打心眼里是瞧不起廣告的。感覺入這一行只是側身糊口,將來還是要去開個咖啡館的。
既不花時間學習,也不肯放下架子去傾聽。
在開策略會的時候,經常會看到他們在搞各種小動作,或者從眼角中折射出不以為然的神色。
等到要出稿的時候,才發現他寫的東西根本牛頭不對馬嘴。
四、缺乏時間觀念。
廣告說白了就是生意,不是你關起門來搞創作。
曹雪芹可以花四十年改稿子,而你要是在一條廣告語上磨過四小時卻一無所得,說明你不開竅。
慢熱型文案本來無可厚非,但是心中要繃緊時間線,把Dead line貼在額頭上。
不要等到客服找你要貨時,你還在刷朋友圈,美其名曰找靈感。
五、空談家。
這一類同學,看了很多書,張嘴就是“傳播策略”、“品牌規劃”,或者“參與感”、“社群經濟”這些新概念也很熟練;聊起當前最熱門的傳播案例,他比你套路還多。
但讓他們寫一篇軟文,寫一條標題,或者創意會上拋幾個點子,就立刻顯了原形。
廣告本來是很靠譜的行當,但這種空談家多了,廣告就變成了紙上談兵的扯淡行業。還有很多空談家,混成了“大師”。
聽說當年張藝謀搞奧運開幕式,請了一幫子很牛逼的“創意大師”,在開會的時候,空氣里的各種眼花繚亂的概念風生水起,大牛們個個眼中精光四射,覺得終于找到了可以神侃的對手。
然而此時張藝謀一聲斷喝:“干貨,老子要干貨!”
好像最后的結局,是都趕走了。
六、玻璃心
具體表現為殉道者思想嚴重,懷著被懷才不遇的悲壯感工作,動不動就覺得全世界都背叛自己。
接受不了失敗。喜歡逃避。
遇到負面評價,會瞬間進入防御攻擊心理模式。
間歇性情緒崩潰。
筆者和很多有上述“文藝病”的文案合作過,有些后來離開了,在其他領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這當然可喜可賀。
而另外一些,把經歷的一切,當成粗糙的磨礪,經過眼淚和汗水的一遍遍洗刷,變得越來越值得信賴。
這更是我最樂意見到的。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