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不活“你”,那我跟誰交流互動?
最近,身邊幾個做微商的朋友,遇到了一個同樣的問題:朋友圈內存有限,僵尸粉多不勝數!歷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加進來的好友,刪除了覺得可惜,不刪除又覺得沒有太大的利用價值。到底有沒有什么好的解決辦法呢?
僵尸粉是如何產生的
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下僵尸粉是如何產生的:
你們都遇到類似這樣的情況嗎?和一群人一起吃飯,有些人是認識的,有些人是不認識的;當你們在吃飯的過程中,你不認識的朋友可能需要互相介紹認識一下,彼此感覺聊得還挺好,挺投機的;然后,你們彼此可能就會說:“你好,來,我們互相加個微信吧,以后可以常聯系?!?br/>
然而,等到吃完飯之后,你們就一個向左一個向右,大路朝天各走一邊,明明說好的常聯系,卻變成了再也沒有聯系,就像是死了一樣,彼此只是安靜地躺在彼此的朋友圈。我們暫時可以稱這樣的關系是:臨時社交關系。
臨時社交關系轉化成互動性更強的情感關系大概有三個條件:
真實的面對面互動交流;
不間斷地在微信平臺上溝通交流增進了解
尋找與他人的共鳴區。
如果你很難做到以上三點,那么這種臨時關系就很容易變成“僵尸關系”。
除此之外,另一種能讓微信上的社交關系變成“僵尸關系”的情況則會發生在朋友圈信息分享階段。
在信息分享階段,你們的大腦對朋友圈其他人分享的信息有一個處理過程,這個過程大概是這樣的:“接觸信息—過濾/篩選信息——感知到信息并留存/未感知信息到并拋棄”。
如果你們經過信息的過濾和篩選,感知到了某某朋友發布的信息并留存在大腦中,這時你們便對這個信息有了理解甚至是認可,緊接著還可能會有意愿跟這個人進行朋友圈交流和互動,此時“共鳴區”就產生了。
如果這種“共鳴”時常發生,那么你們雙方關系便會因為信息的分享而變得更加熟悉或緊密。
朋友圈分享
那朋友圈的分享產生了問題?
這樣看來,決定著你的朋友圈里誰是“長久溝通的朋友”“誰是無信息互動和交流的朋友”的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你對朋友圈分享信息的過濾和感知,以及你篩選后留下的信息和自己的匹配程度。
那么該如何過濾你們朋友圈的信息?
我來舉個典型的例子,我一個做服飾微商的朋友,暫且稱呼為Y吧!Y在朋友圈發了一條賣衣服的微信信息,然后,X先是看到了這條信息(視覺上的看見),緊接著這條衣服的信息開始進入X的心理層面進行過濾,此時便有了以下幾種情況發生:
1、X不感興趣(X的興趣),然后,自動忽略了你衣服的信息,X與Y不想有互動或交流。
2、X很討厭推銷信息(X的態度),覺得推銷信息都是騙人的,所以忽略信息或刪除Y。
3、X很愛美(X的本能),對衣服的信息有需求,所以X點擊打開查看詳細信息,Y和X有了交流互動。
當然這只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但卻說明,X對Y發的衣服信息有不同的過濾和感知方式,不同的過濾和感知又決定了X對這條信息最終的處理方式,以及X和Y的關系和互動情況。
正視心理失衡
如何正視“僵尸粉”帶來的心理失衡感?
當你們面對僵尸關系以及由此造成的信息處理壓力,你們會產生強烈的不舒服和焦慮,這種焦慮其實就是心理的一種失衡狀態。
你們為了緩解這種失衡感和消極狀態,也許多數人會選擇一種處理方法,就是逃避朋友圈,打開的次數越來越少。因為,從心理學上講,逃避是可以減少失調心理的。
而另一種緩解僵尸關系帶來失衡感的方法則是彌補這種失衡,只要你更理性(微信產品本身已經具備了這些功能):
更在意和注重自己分享的內容,控制發帖數量,謹慎地撰寫評論,以迎合自己所屬的圈子;
有篩選性地分享發布一些內容,多數人希望自己分享的內容能贏得某些圈子成員的互動;
不斷與他人在朋友圈建立互動(點贊、評論、甚至轉發他人發布的內容等),以此提高雙方關系的黏度,最終減少僵尸關系帶來的不良感覺。
更注重使用微信分組功能,提高自己分享的信息在不同群組里的活躍度。不過這樣的時間成本還是很高的,會不會覺得自己很分裂?
所以,相比于逃離朋友圈,這是一種比較積極對待僵尸關系狀態的方式,但長期來說,更易引起身心俱疲和患得患失心理,比如,如果不時常刷朋友圈就會感覺不安。
所以某種程度上講,你在朋友圈進行信息分享也是積極轉化“僵尸關系”為更緊密關系的一種手段。
通過分享信息,我們獲得更多在圈子中曝光的機會,獲得并尋求更多的肯定,從而希望產生更多互動,失衡感得到緩解,最終也就維護了這種關系。
作者|藍夢
來源|鏢獅(ID:biaoshi51)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