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你更關心周杰倫三餐吃什么:借勢讓信息更具影響力
Q:“嘿,你知道什么叫借勢嗎?”
如果你和從事文案策劃或新媒體運營的朋友聊起這個話題,那么你可能會得到以下回復:
“當然啊,我們公司就經常借勢,節日海報全年無休,一張不落。”
“借勢說白了就是蹭熱點,最近什么火,我們就寫什么。”
看著朋友45度角的微笑以及堅定的目光,你開始覺得很有道理,甚至心里已經出現了周杰倫喝到全糖珍珠波霸奶綠時,會不禁露出的“哎喲~不錯噢”的贊美。
但是這樣的回答真的正確嗎?借勢真的就是做做節日海報,蹭蹭熱點嗎?
不,當然不是,這樣的理解十分片面。片面到就好比你問學生讀書是什么,而他回答道讀書就是聽課與考試。
那么借勢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在我看來,借勢就是借助用戶潛意識里關心的、熟悉的、認同的元素,來讓你的信息更好地被人們關注、了解、接受。
簡而言之,借勢是通過綁定其他有益元素 ,從而讓信息更具影響力。
聽起來好像很抽象?沒關系,下面我展開來講講你就懂了。
01/借勢,讓信息更能被關注
做個測試,下面兩篇微信文章,哪條更能吸引你點開?
《減肥人士的三餐食譜,這樣吃一個月能瘦10斤》
《周杰倫三餐食譜曝光,這樣吃一個月能瘦10斤》
雖然上面兩個標題的字眼相差不是很大,但是我想你一定會更想點開后面那篇。為什么呢?
你可以說它蹭了周杰倫小公舉的大咖名氣,但更本質的說法,應該是它綁定了我們大腦里更關心的元素:被熱議的人事物。
只有與熱議的元素建立聯系,才能更好地吸引關注。
這就是為什么每到重大節日,各大公司都會制作相應的節日海報。
這就是為什么世界杯一到,你就能看見各種與足球有關的促銷活動。
這就是為什么明星一出事,新媒體小編半夜都要被喊起來蹭熱點。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起杜蕾斯的一個史詩級借勢案例了。
2011年6月23日,一場特大暴雨在臨近下班的時間席卷北京,導致很多上班族都在社交平臺發牢騷。
這時,營銷鬼才杜蕾斯則用小號發了條:“北京今日下雨,幸虧包里有兩只杜蕾斯”的微博,并配上了把安全套當鞋套使用的操作圖。
雖然這是用不起眼小號發的微博,但是效果卻好到爆炸。24小時內得到了58000+條轉發、3天內得到了90000+條轉發......算下來,這比在央視黃金時段打了90s廣告還給力。
當大家都在討論大暴雨時,杜蕾斯卻將產品安全防護的賣點與防雨結合,成功吸引一大波關注,而這也是本次營銷那么火爆的關鍵原因之一。
假設,那天下的不是萬人熱議的特大暴雨,而是習以為常的小雨,那么這場營銷還會那么成功嗎?我認為不會,又或者說,這條微博連出現的機會都沒有。
02/借勢,讓信息更能被了解
如果要求你向外國人介紹《梁山伯與祝英臺》,并讓他們快速了解這部電影,你會怎么介紹?
“這是一部關于悲劇愛情的電影,發生在中國古代東晉,男主梁山伯家境貧窮,女主是朝廷官員的女兒......“
你可能會嘗試將時間地點等六要素全盤輸出,這聽起來也很詳細,但是我敢打賭,外國人腦子里裝不下這么多東西,以至于可能轉身上個廁所就忘光了。那應該怎么講才比較好呢?
1954年,參加日內瓦電影招待會的中國偉人周大大是這么回答的:“這是中國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這句話雖然短短15字不到,但卻引發了在場外國官員與記者的強烈興趣與反響。
為什么這句話會有這么大的魔力?
因為它與外國人熟悉的國際電影《羅密歐與朱麗葉》綁定了聯系,從而讓大家能夠快速了解。
所以,如果你想讓別人了解一個新事物,最好的方式是與其熟悉的舊事物建立聯系。
這就是為什么,汽車剛被研發出來時,生產商宣傳時會說這是不用馬拉的馬車。
這就是為什么,喬布斯介紹第一部iphone時,他沒有說這叫智能手機,而是說“一個大屏幕iPod+一個手機+一個上網設備”。
掌握這條理論之后,下次家里的大伯母、二姑丈、三姨子再問你什么是西柚時,知道該怎么回答了吧?
讓二姑丈聽完會沉默的回答:“這是一種產自中美洲的水果,果扁圓至圓球形,果肉是粉紅色....”
讓三姨子聽完會點頭的回答:“西柚是一種水果,它外觀看起來像橘子,果肉看起來像紅心柚子......”
03/借勢,讓信息更能被接受
椰樹牌椰汁作為一款90后從小喝到大的國民飲料,大家都知道其口感非常棒。但是很多人可能沒察覺到,椰樹牌椰汁的取名也非常nice。
為什么這么說?
當我們看到椰樹牌椰汁5個字時,我們潛意識里會覺得這瓶椰汁是由椰樹上的椰子制成的,從而不自覺對椰樹椰汁產生“更天然、更好喝”的信賴與好感。
利用人們對“椰樹”這個詞的第一印象,椰樹椰汁成功讓自己的產品附帶了“天然、好喝、正宗”的正面標簽,從而更具吸引力。總的來說,將產品信息與人們本就認同的元素建立聯系,更能讓人們接受。
舉個例子,假設你在路上看到兩家陌生的燒烤店,一家名為燒烤物語,另一家名為烤串達人,你會覺得哪家更好吃?
正常情況下,大部分人會覺得第二家的燒烤更好吃。
這是因為“達人”一詞更符合我們對高手的看法,隨后就很容易產生“這家店燒烤很厲害”的想法,進而在選擇上更容易傾向他們。
再看一個例子。2019年,端午節與高考挨得很近,五芳齋借勢推出了“高粽”禮盒,并喊出“吃好粽,祝你中”的傳播口號。
對于這樣的錦鯉式祝福,用戶自然是買單的,最終888款禮盒僅上架半天就全部售罄,三天內,整體粽子的銷量同比也增加了4倍。借助發音上的相近,五芳齋粽子成功與“高中”一詞劃上了等于號,成為了廣大家長與考生的祈福道具,從而大受歡迎。
(結語)
很多人在看到優秀的借勢案例時,都會忍不住贊嘆創作者的天賦。但我認為借勢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可以通過后天培養的能力。
最后,再給大家總結一下借勢的意義所在,希望大家在生活與工作中都能更好地用起來:
1.被關注:與人們熱議的元素建立聯系,從而使信息更加吸引眼球。假如你想分享健康飲食技巧,你可以將《賈玲如何在一年內吃成林志玲》作為主題。
2.被了解:與人們熟悉的元素建立聯系,從而使信息更加通俗易懂。假如你想讓外婆了解什么是蹦迪,你可以說這是年輕人的酒后室內廣場舞。
3.被接受:與人們認同的元素建立聯系,從而使信息更具說服力。假如你想讓面試官覺得你更專業,你可以將頭發梳成大人模樣,帶上皮質公文包。
(完)如果本文對你有啟發,歡迎點贊收藏關注三連一波。筆芯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