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家豆漿油條店,放肆地把文案玩成一種情懷...
一聊美食,有情懷的老饕第一反應便想起李安的那部《飲食男女》。父親在廚房里行云流水有條不紊地忙碌著家里人的晚餐,桂魚入鍋時滋滋的油響、蒸籠里滾出的白色熱氣、刀與菜板演奏的咚咚聲...這是一種東方式的含蓄情感,一種對于家庭的眷戀。美食會給予大腦印記,讓你哪怕是在不經意間品嘗一碗豆漿之時,都能觸發心底的那一份眷戀之情。
來源:一天一文案(ID:CWtoday)
今天的主角是一份兩岸情緣,是一份海峽牽掛 ,是一種中華文化的守護與世代傳承。
現代都市的變遷也讓眷村有了不一樣的味道,但對食物本身的追求,不管是在臺灣,因為心還是初心,所以味道還是那個味道!
這就是桃園眷村,一家灑滿文案的豆漿、油條小店...
寫意、木頭、復古,是這家“桃園眷村”的第一感受。臺式風格濃郁,七八十年代工業風的裝修,布置得古香古色,有MUJI的感覺,但是又不那么性冷淡...
一整面墻上寫滿了食物、歌詞、詩句……還有草鞋、鬧鐘、收音機等等過去那些年代的東西,被直接貼在墻上,復古而純粹,簡單的感覺,就挺好。
何日君再來
墻上這一句一代歌后鄧麗君歌詞,就讓人看到萬般感慨,情懷大抵不過如此。
眷集
生活不過飲食、男女
有油鹽醬醋茶,
也有書畫詩酒花,
椿椿件件
都是舍不下的
愛和欲。
眷之已極,
于是,
眷之以集。
年輕人偏好咖啡館,多是愛那一份異國小資情調,中式小吃則顯得“市井”了一點,而桃園眷村讓普通的飲食增了優雅和情調,在美味和格調中傳承了中國文化。
時間 在舌頭
仁義禮智信
溫良恭儉讓
忠孝勇恭廉
莊敬自強
文案上墻,與其說是來品食物,倒不如說是遠離一下紅塵的喧囂,尋找心的舒憩。三兩句文案,便是一個故事。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東風浩蕩 扶搖直上
家家扶得醉人歸
無孔不入的文案,濃郁地道的臺灣文化,也難怪有人愿意排兩個小時,只為和心愛的人分享一杯眷村的豆漿;也有人愿意花時間,在眷村中尋找生活的共鳴,更有人表示,一個連碗都會寫詩的食肆,才是有腔調的文藝……
我愿意為你
磨盡我一生
碗底藏詩這事逼格真的很夠,這種表白方式,文藝到不要不要的。莫名就被戳到了心頭,也許這是迄今為止,豆漿最寫實走心的文案!
關于·來自臺灣的眷村
桃園眷村的名字,其實是有故事的。1949年,一百多萬國民黨軍隊及家屬帶著不同的鄉音、記憶和創傷,從大陸來到臺灣,陸續建起700多座眷村。這些家庭保留著大陸各省的風土人情,以獨特的聚落形態,發酵出獨一無二的眷村文化。
它源于一個地名,卻遠不止是一方地域風味的象征。雖然后來眷村慢慢地消失和沒落,但當年來自五湖四海的飲食風格卻在眷村得以匯聚并流傳,稱為眷村菜。
桃園眷村大抵也是希望每個人都可以找尋到屬于自己記憶的味道。蹣跚老人可以找尋到曾經年華,長街小巷中,大聲吆喝著豆漿油條的回聲。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在這里可以嘗到小時候媽媽騎著自行車,風雨無阻買回來早餐的記憶。 可愛的孩子們可以在這里吃到最放心、最傳統的中國味道,在“小眷村”里體驗一碗豆漿、一個燒餅所帶來的歡樂與幸福。
每個人都有自己鐘愛的滋味,在桃園眷村享受美味時最大的感受就是,噢,原來這就是我們眷戀舊時的古早之味。
一個特別時代的味道和情懷。
無論我們來自哪里,都吃過豆漿配油條。
不同的是,文案超出味覺所能帶來的體驗,
喚起對過去集體眷戀的記憶...
-完-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