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這場疫情帶來的危與機
2019 年大家喜歡用「難」這個字來形容自己的生活,而 2020 年以來我們遭受的一切,已經難以用「難」來一言蔽之。
這段特殊時期,我們經歷了一場全民災難,度過了一次加長版的假期和前所未有的居家辦公時間,反思和沉淀似乎也比平常多了些。本期推文把話筒交給一些 i2mago 的 leader 們 —— 疫情給生意帶來的危與機、生活方式的改變,大家對此有什么感受和看法?來看看他們的分享。
01.在家辦公體驗如何?
@Shaun:
在家辦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你沒娃吧?有娃你就知道,什么 KPI,什么客戶的緊急要求,什么老板的深情呼喚,都敵不過娃子一句:爸爸你能給我讀 14 只老鼠的故事嗎…
能!
@Maggie:
在家辦公省掉了通勤時間,幾乎每天都是從早上起床工作到晚上睡覺,這個工作時間其實很長的。再加上一套在線辦公的工具、系統和流程規范,大家效率挺高的,甚至我覺得比在辦公室的效率更高。
@Charmine:
整體來說,方案和提案類這些項目前期的工作還算順利,雖然開始的時候效率不是特別高,適應之后問題不大。
但這段時間就不適合去做執行類的工作,因為執行階段需要溝通、修改還有一些實操類的工作,這些工作不適合團隊分散去做,但由于最近我們的項目畢竟少處于執行期,所以在家辦公影響不大。而且從起床到睡覺的時間幾乎都在工作,反而有了更多的時間工作。
@Kary:
1.工作時間長了。剛開始以為在家辦公沒有了通勤時間應該可以早點下班,事實是很容易從早上 9 點做到晚上 12 點。因為平時在公司下班同事間會 say byebye,但在家辦公沒有了這個儀式,感覺就是一直沒下班……
2.工作效率高了也低了。剛開始沒有完全復工的時候,在家辦公效率蠻高的,偶爾電話會議,跟自己不相關的時候也可以繼續工作;遠程溝通集齊參會人員比較容易,大家溝通比較同步,而在辦公室開會太多 “分會場” 反而溝通效率不高。
但隨著全員復工,電話越來越多,最多的時候一天 8 個電話無縫切換。因為在辦公室,如果看到你在開會或者跟其他人談事情,會知道你沒空。但在家辦公,大家都默認你是隨時在線……這時候時間碎片化了,效率就低了很多。
@Daniel:
按我對項目負責人開展的 “在家辦公效率調查” 結果顯示,我們在家辦公的生產力為正常的 92.5% 至 94.3%之間。
效率能得到保障的原因有以下 3 點:
1、項目負責人要有明確到責任人、時間、產物標準的工作計劃與任務安排;
2、項目成員之間會有更緊密、頻繁、文字化的溝通;
3、充分利用好晨會、日報、Timesheet 等各種在線辦公、協作工具。
@Seven:
這段時間對我們來說是很好的充電期。
大家在線上開會,輪流發言,像玩狼人殺一樣,每個人都可以發發言講講看法。創意這種東西強調感覺,線上開會迫使大家必須用文字、畫面把很多感覺的東西梳理清楚,從這個角度講我們其實是更高效了。
疫情逼得我們待在家里,出門買菜都有點困難,同時還要跟家里人斗爭、引起他們對引起對疫情的重視。我們會多了很多觀察,去注意到平時沒有注意到的事情。創意源于生活,這場疫情讓我們都回歸到生活本質,回歸到一個創作者的身份。
當然我不是在贊美這個事情,疫情對實體經濟和線下體驗打擊很大,但這些我們無法改變,我們要盡量從這里面看到有希望的東西。
02.最近工作有什么變化,對此有什么思考?
@Kary:
1.多了很多方案要寫,疫情之前會以當面溝通的形式去做,但疫情后都以方案形式匯報。
2.做了 8 場直播培訓,其實這是被疫情逼出來的好工作方式。以前培訓都是部門內當面去做,效率不高,現在變成線上直播,可以回放,可以多群聯播,對部門整個培訓體系的建立都是好事。
@Jessy:
對我來說最大的影響就是無法跟客戶面談。見不到客戶,只能在線上聊,和尬聊,所以這陣子表情包庫存多了很多。
據我的觀察,電商起家的品牌,以及一些銷量和銷售額基礎比較好的品牌在這段時間應變能力特別強,非常積極適應市場。從各個品牌對市場的應變能力,我們可以看出某個品牌的基礎好不好。
@Maggie:
Q1 的業務從去年年底就開始籌備了,如今疫情導致了一些執行工作被減少、延遲、或者取消。還有些客戶生產線沒有恢復,相應的營銷活動也暫停了。
但與此同時,我們多了很多時間去做業務以外的事情。比如一些入庫、資格申請、客情進一步的聯系等等,以前我們面對這些工作都是 “臨時臨急” 去做的。鋪墊好這方面的工作,會讓后面的路走得更好。
@Daniel:
主要受到的影響是近期準備上線的營銷方案都要做 Plan B,以及對應的創意、物料的修改。
因為疫情期間,線下活動不能開展、線上商品受制于物流影響不能做大促,以及品牌方觀望的態度下開始削減預算。
@Shaun:
線上辦公對一些成熟的項目來說影響不大,因為大家合作已經很熟悉了,反而線上工作因為被打擾的機會少了,我們有更完整的時間去規劃自己的工作,可能效率更高。
但對于新接的一些年度服務項目來說,因為沒辦法面談,對內部的協作流程和以及與客戶溝通的磨合來說都是個很大的挑戰。
但總的來說,我們的團隊伙伴們很給力,面對客戶需求的變化可以快速做出響應,完成客戶對我們的信任和交托,也很感謝這段時間客戶對我們的理解。
@Seven:
我們做的很多活動受到了影響,此外客戶對于服務商的 judgement 也會改變,可能以前追求的是出圈、噱頭等等,現在可能比較回歸到「能不能真正作用于生意」這一點上。
疫情像一個分水嶺,在這之前大家還是用一些比較流行的創意封裝形式在做營銷。但這段時間,線下活動不能做,也不能進行影視拍攝。這時候就逼迫大家去做創新,大家都尋求線上解決方案。
環境被大洗牌的背景下,找到自己的一條路、快速尋找解決方案至關重要,同時要重新回歸 digital 解決方案作為一些溝通和營銷的主導,其實這也是我們的優勢所在。
03.疫情期間,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廣告/新聞/公關事件?
@軍爺:
過往比較關注圈內創意,疫情期間還是看微博新聞為主。我比較喜歡方太倡議在家做飯,在外吃盒飯多了,在家自己做飯挺好的,但是還沒練好廚藝。
@John:
印象最深刻是疫情期間很多本土的非口罩商家(例如汽車商家)都紛紛重新購置設備生產起口罩,既能真正解決社會急需,也能在消費者中增加品牌好感度。
@York:
阿里巴巴的《告商家書》,其 6 項 20 條政策,非常清晰地展現出他們在危機時刻對價值觀的堅守。阿里在做正確的事,對社會、對它的生態、對它的使命,很棒。
品牌首要任務是活下去,堅守自己的使命愿景價值觀,做對的事情,這是你存在的意義。然后,要有企業責任感,按自己能力盡社會責任。
@Jessy:
《囧媽》的操作很騷氣,忽視行業規則,破壞了原本的經濟生態鏈。就像原本的網劇對傳統電視的沖擊力很大,但那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囧媽》這波操作直接讓電影圈的人懵逼傻眼。那么多部春節檔電影,字節跳動當時肯定談了不止一家電影,為什么只有囧媽同意跟他們合作呢?為了既得利益吧。
@拼拼:
作為一個電影愛好者,《囧媽》除了剛剛 Jessy 提到的破壞行業規則,電影質量讓我很失望。我覺得徐崢之所以把這部電影交給字節跳動其實也是一種投機行為吧,他對這部電影可能也沒什么自信。如果在電影院上線的話,票房絕對是春節檔最差的,他會更丟臉。跟字節跳動這一波合作至少把錢賺回去了。
釘釘線上公關小學生的操作,釘釘賺到了。阿里的基因注定它很難去做純社交的事情,正如阿里「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使命,阿里就是為商業服務的、釘釘是為工作服務,剛好通過這一次機會撞上小學生。這可能是這輩子都遇不到的機會了,連國家都來助攻。小學生現在才幾歲,這么早就把小學生的草給種下來,未來十幾年的市場都不用擔心了。
@Seven:
有機會在這段時間做營銷的品牌都是很幸運的,因為他們沒有受到太多疫情的負面影響,反而因此被重新定義了自己的價值。比如釘釘,他們反應很快,并且采取了一個很好的方式進行精準的人群聚焦。
這是時代選擇出來的東西,這樣的事情從專業角度來看是個很好的契機,但是復制性相對而言很低,這樣的機會可遇不可求。
04.疫情期間是否擔憂業務狀況,有什么思考?
@Kary:
不會太擔心,畢竟廣告業不是受沖擊最大的行業,而且從初八開始就已經干活干到趴下了,證明業務不錯……
@軍爺:
疫情期間不擔憂業務生意,經歷過這次疫情,看到很多白衣戰疫一線英雄的日夜付出。相比我們更加堅信活著就很好,一起等待春暖花開。未來多創作些人文情懷的作品,幫助客戶品牌升級。
@Jessy:
我觀察到的今年的項目組們對業績壓力保持一個非常緊張的態度。但凡所有的事情有好比有壞,壓力太大不知道是不是一個好的事情。今年因為疫情的影響,收入上肯定會有一個波動,但這個波動是增還是減,不好說。
@Maggie:
一開始還是挺擔憂業務情況的,因為原本大家對 Q1 的期望很高,希望能開個好頭,但這突然起來的疫情讓人有點措手不及。
后來慢慢覺得也還好。疫情對線下旅游、零售、餐飲之類的服務業打擊很大,但線上催生了很多新的生意。除了物流,疫情對電商方面的負面影響其實不大,消費需求還是很大的,只是受物流影響,需求實現有所延遲。預計接下來會有爆發式的消費增長,我們要抓住機會。
@拼拼:
擔心還是有的,因為不清楚我們這陣子的盈利狀況。畢竟公司的體量擺在這里,我們公司五百多號人,就算業績受到 20% 影響,就是百來號家庭的事了。
【廣告預警】我們 BBD 部門作為公司業務的先鋒,很早 Jessy 就從老家趕回廣州工作,我們一直在線上聯系客戶,我們內部也在做一些工作的整理、了解各個 P 的需求等等。光擔心是沒有意義的,只有行動起來不斷跟客戶去聊,才能發現潛在的機會。
@Seven:
一開始看到這個疫情來勢洶洶,我們也都很擔心,特別在一年之際這個重要的關口。但現在看到我們在家辦公的工作效能恢復到平時 90% 以上,這對于一個 500 多人的公司來說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大家還是很拼命的,所有人都希望齊心協力挺過這個難關。
另外,每一次重大的事件過后都會迎來內容的繁榮,疫情會成為內容大爆發的題材。社會共同經歷的苦難過后,會留下很多真情和好的東西,摔一跤,很多東西都會出來。我們還是比較看好接下來的行業發展的。
05.接下來的電商需求必然爆發,作為服務商的我們機會點在哪里?
@Shaun:
我覺得這個假設其實不一定成立的。
這陣子我們能看到確實線上流量爆了。從現在的趨勢來看,這個流量起碼可以持續到 3 月。第一季度都會呈現比較旺盛的線上消費高峰期。
但是這段時間過后之后呢?大家因為被“關”起來了所以線上流量爆發,一旦放開了,消費者一下子就沒了呢?老天爺給你的可能會再拿走。線下消費除了商品購買本身,附帶的購買體驗是線上訂購目前還無法代替的。
另外有些品牌線上目標提高了,是因為線下銷售受到很大打擊。從品牌、集團角度來看,需要找其他渠道扛起 kpi,所以線上要完成更多 kpi。作為服務商的我們要幫助品牌達成目標,這是我們的價值所在。
疫情過后大家還得打起精神,這段時間線上的爆發一定會留存部分用戶,而且目前品牌在這段時間對線上期待值的放大也會帶來不少業務機會。要抓住它們,因為 4 月之后的線上消費不一定會呈現放大的趨勢:傳統商超急需復蘇,整體經濟增速放緩帶來的消費預期下降,都有可能給線上業務帶來無法確定的壓力。
@John:
1、無論在團隊資源、能力、還是未來營銷方向的洞察上,都要趁此提升并做好準備,不然機會來了也抓不住;
2、這次的疫情,讓社群和直播賣貨等新模式都發展得更加迅猛,我們也應該盡快在這些方面建立得更好、更完善;
3、最后,這次的疫情讓更多的消費者習慣并轉移到電商渠道,所以未來要更加為品牌考慮如何對用戶進行精細化運營,提升 ROI(而不僅僅是拉新流量);我們公司有很好的消費者數據分析服務,要更好地推廣和利用起來。
@Eddie:
大家都認為消費者這段時間都宅在家里看直播看圖文,也確實是這樣,但看直播的人多了不代表成交量就增加了。如果是必需品,消費者怎么樣都會買;但如果是一些非必需品,疫情期間物流受限,商家沒辦法發貨,對消費者下單的吸引力有限,直播的轉化未必好。不過直播雖然不一定帶貨,但可以提高品牌聲量。
疫情結束后的發展態勢不好說,現在是兩派觀點,一派覺得大家在家憋很久了,疫情結束后消費會爆發增長;另一派覺得消費者還是會理性謹慎,比如不會大型聚會,消費需求其實不好判斷。但線上的消費一定會加快進一步轉型,例如社區 O2O、線上試穿試妝等。
接下來電商營銷領域的需求會增加,我判斷的依據不是覺得消費者需求會爆發,而是因為客戶 Q1 沒花出去的預算和落下的銷售目標會在 Q2 補回來,我們要幫客戶想怎么樣把錢更有效地花出去。疫情結束后我們得根據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人群洞察,快速響應,這是我們作為服務商需要去做的。
@Kary:
線下往線上遷移的進程會加速,數據中臺、全域消費者運營會提上日程。再者,一站式電商營銷服務的需求也在加速。
@Charmine:
電商流量的爆發,MCN 和直播那邊的需求會增加。另外電商的需求可能方向上有所調整。三四月份的項目會受比較大的影響,特別是在方向和主題的方面。比如線下活動的投入取消,那么品牌可能會把投入放到其他方面的傳播。
以后電商的發展可能更多向 O2O 整合資源發展,或者在鏈路、形式上會有所轉變。
@Jessy:
疫情期間的商家即使賣不出貨,做直播也是一個很好的曝光機會。
慶幸我們公司主要是做品牌的電商生意,所以我們才可以在這里討論我們的「機會點」在哪里,而不是「失敗點」在哪里。
@York:
這次疫情中很明顯看到消費者會更多使用數字化渠道進行溝通、娛樂與選購產品 —— 這必然推動品牌更快更堅定的轉向電商和社交渠道等做生意。然后今年 5G 會正式推廣,所以這次疫情其實會推動中國更率先進入數字化社會。而這個轉變會推動廣告營銷服務業轉變為數字營銷服務為主導。這是我的判斷,不一定對。
@拼拼:
目前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沉淀下來做好內功,因為我司的業務來源和口碑其實還不錯,所以能做到真正幫到客戶就不會太擔心。另外現在正是行業洗牌的機會,不能真正解決生意問題的會面臨淘汰。
如今營銷都離不開一個點:怎么樣做好一個品牌,怎么系統地做好真正的品牌運營,而不僅僅是流量運營。
阿里有很多辦法去做消費者運營,比如 AIPL、FAST、GROW 等模型工具,但我還是覺得品牌還是有些地方是沒辦法用數據去評估的,特別是品牌的特具的個性和魅力。這些就需要有生活溫度和洞察力的人去完成,我希望那會是我們。
@Daniel:
業務必然是會受到影響的,我們主要服務的是大快消,工廠不能開工生產產品,疫情期間的線上需求又被物流所限制,缺貨嚴重。
品牌方必然要考慮削減營銷預算,即使不削減,也會要求同樣的錢做更多的事,或者追求更高的銷售 ROI。
我們一直強調創意要驅動生意,而且我們的主營業務在電商上,這對客戶要完成 2020 生意目標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選擇我們的理由,所以預期我們會有更多的業務機會。
但是需求的增多以及要求的提升,必然會要求我們要做好準備煉好內功,進一步提升我們的效率,不然業務來了也是承接不了的。
「擁抱變化」是 i2mago 的基因之一,環境變化著,我們的思考與行動也會緊隨其后。2020 年才剛開始,相信經過了這一場考驗,我們的生命力會更頑強。
感謝以上所有受訪嘉賓的分享,遺憾 Sabrina 和 Howard 由于時間問題沒有參加此次訪談。i2mago 原象歡迎所有小伙伴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期待下次有更多 i2er 來到【i2圓桌】一起分享看法和觀點
受訪嘉賓
@York Ma | 總經理
@Daniel Lai | 副總經理
@Shuan Cao | 北京運營總監
@Maggie Huang | 策劃部負責人
@John Chen | 客戶部負責人
@Seven Gao | 客戶群總監
@Charmine Deng | 高級客戶總監
@Weijun Lin (軍爺) | 創意合伙人
@Inke Deng (拼拼) | 商務&品牌部總監
@Eddie Lo | 內容運營總監
@Kary Li | 數據總監
@Jessy Hu | 商務經理
編輯
@Kartion Xie | 品牌專員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