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工喪或焦慮癥?院長支你幾招壓壓驚
復工潮來襲。
院長在開完復工后第一個線下會議時,坐在辦公室茫然四顧,曾經每天戰斗超過10小時的地方是這樣的陌生,總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上班途中抖抖縮縮;
回到公司看見戴著口罩的同事來來往往,言語極少,認不出來也不好意思問是誰;
失去的時間帶來的焦慮感;
……
這段時間,似乎所有人的身體和心理,都已經習慣被疫情占據。每天在手機里刷著新的確診數、新的疑似數,一種無所不在又無所事事的感覺讓人寢食難安。
然而,疫情終究會過去,我們終究需要從這種內心膠著的狀態中走出來。就像此刻為了生計復工的各位,何嘗不是疫情下的“逆行者”?
院長說,我們是時候要開始學會,在心理上把自己喚醒,準備好重新回歸正軌,專心工作,認真生活。
院長愛讀書。今天,他帶來幾本書,希望大家可以適時放下手機,在書本里找到緩解內心壓力的安慰,也能獲得應對此后工作與生活至暗時刻的啟示。
PS,附上院長薦語,有的推薦原因,真的很奇葩,邀請各位看官細品。
01
《古埃及生活》
用賺錢對抗貧窮,
用愛好對抗無聊。
納撒尼爾·哈里斯著
在地中海地區戰亂頻仍、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悲涼敗落的嚴峻背景下,在尼羅河水的潮漲潮落之間,這個古老民族獨享了將近3000年光景的強盛與夢幻。
這本書,將把你帶進古老而神秘的古埃及生活——從貓的豢養、紙草船的扎制、香草的培植、文字的發明、面包的烘烤、畜力水車的應用、割禮的緣起、玻璃的生產、保齡球的誕生、親屬式婚姻的盛行乃至《亡靈書》的創作……點點滴滴,為你揭開那段不可重現的黃金歲月。
讀著讀著,你會非常向往這種饒富趣味的古埃及生活,恬淡而治愈。
02
《蘇東坡傳》
即使蝸居斗室,
也可以海闊天空。
林語堂著
天欲雪,云滿湖,樓臺明滅山有無。
這本書是林語堂先生最得意的作品,也是院長特別喜歡的個人傳記,回味數遍,仍覺意蘊悠長。
蘇東坡是一個擁有大智慧的人,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無論在任何狀態下,他都能找到自己的興趣和快樂。即使在被貶黃州、流落儋州之時,蘇東坡依然保持樂觀與豁達。
從《水調歌頭·中秋》到《念奴嬌·赤壁懷古》,再到《題西林壁》,我們看到了蘇東坡的蛻變,看到了一份于人于事、于國于家、于文于藝極致的深情。院長說,東坡先生對于文字的拿捏水平,總讓人賞心悅目。陶醉在這份文字之美當中,會讓人忘卻紛繁復雜的疫情信息帶來的困擾。
03
《傳家》
身心可以自由,
身體還需節制。
任祥著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任祥先生是臺北公認的才女。她出身于名門望族,是京劇名伶顧正秋和臺灣前財政廳長任顯群的小女兒。
《傳家》以春、夏、秋、冬四冊呈現中國人的生活智慧。翻開這本書,你會看見春天滿頁繁花,夏天綠樹濃蔭,秋天落葉清泉,冬天火紅的炮仗和雪白的棉花。書中有很多精美好看的圖片,有人評價它說是一本“茶幾書”。它有著茶幾書的美觀和吸引力,讓人覺得不吃力就能打發時間。
院長憶起書中所寫的中國人之美食,覺得比很多美食APP、美食評論都好看多了。別人都是在刺激你的食欲,而任祥的《傳家》讓你感受到的是溫暖。真正的傳統,不在形而在骨,不在放縱,而在節制。當我們覺得世界太喧囂,不妨靜下心來,細品《傳家》,于寂寂無人處為之動情。
04
《舒立觀察:中國十年之真問題》
教訓的價值,
在于我們吸取教訓的能力。
胡舒立著
危機事件此起彼伏,主要原因不是改革“過頭”之過,恰恰是舊體制的殘留作祟。
舒立女士是院長在新聞領域最尊敬的女性之一。這本書出版于2010年1月,其中收錄了一篇關于抗擊SARS的觀察。舒立女士在2003年談到關于未來面對公共危機時,我們應該怎么處置,應該吸取什么教訓。如今在新冠肺炎的疫情之下,依然覺得這篇觀察擲地有聲,有著極強的洞察力。
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么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表現最優秀的幾家媒體是財新、財經、八點健聞。他們都曾經是舒立團隊的血脈,繼承了舒立女士一以貫之的作派。記者深入一線,冷靜客觀,不隨波逐流。
舒立希望,她的作品可以在多年之后經得起推敲,不會為之感到臉紅。17年后的今天,當我們回看舒立女士的這篇SARS報道,依然鏗鏘有力。
05
《胡適口述自傳》
請讓你的手腳,
配得上你的大腦。
胡適 口述
唐德剛 整理/翻譯
胡先生說:“講演要深入淺出;教書要卑之無甚高論。”
院長深愛這種“野史感”的傳記。疫情在家期間,他重溫了唐先生筆下的張學良、李宗仁、胡適之。很多人覺得唐先生是“野狐禪”的歷史學家,但院長更愿意尊稱他為“優秀的口述歷史學家”。也許一般的史家看不上這種題材,但院長覺得這里面的故事更動人,更活靈活現。
胡適是院長非常景仰的一位大家。他的性格、他的治學態度、他的為人處世、他的豁達胸懷,都堪稱百年來之開模。與適之先生其他傳記相比,這本傳記更加有血有肉。
讀了唐德剛筆下的胡適,你可以和他握手寒暄,笑語談辯,不知夜之將盡,人之將老。
06
《中國建筑藝術圖集》
主動逼迫自己,
才能不被形勢所逼。
梁思成 / 劉致平著
在梁檁與立柱之間,為減少剪應力,故遂有一種過渡部分之施用,以許多斗形木塊,與肘形曲木,層層墊托,向外伸張,在梁下可以增加梁身在同一凈跨下的荷載力,在檐下可以使出檐加遠,這便是中國建筑數千年來所特有的斗拱部分。
盡管看起來很像一本學術著作,但這本書有非常多珍貴的照片,讓你為中國建筑的細節之美所震撼。斗栱、柱礎、雀替、藻井、廡殿、歇山、重檐、攢尖、懸山、硬山……即使不是建筑學專業出身,也能在梁思成與劉致平先生的解說之下,領略建筑之美與工匠之心。
“當時的匠師們,每人在那不可避免的環境影響中工作,猶如大海扁舟,隨風飄蕩,他們在文化的大海里飄到何經何緯,是他們自己所絕對不知道的。在那時期之中,唯有時代的影響,驅使著匠師們去做那時代形成的樣式;不似現代的建筑們,自覺的要把所謂自己的個性,影響到建筑物上去。”
院長說,疫情期間,心情欠佳。
紛繁雜亂、真真假假的負面信息,
成為生活的累贅。
其實,我們應該從中走出來,
掙脫這種對身心的束縛。
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子,
就是讀一些好書,取悅自己的書。
就像林語堂先生筆下蘇東坡的文字之美,
舒立女士的洞察之美,
任祥的中國生活之美,
梁思成精彩的建筑之美,
希望這些美,
讓你跳出疫情所帶來的糟糕感覺,
并且從中找到啟示。
微信公眾號:養腦院
ID:yangnaoyuan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