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疫情對經濟和產業的影響,我們研究了近100份報告
HBG導語
此篇文章采用接近學術論文的范式,是為了盡量客觀、專業、全面來對此次疫情后的影響進行綜述,HBG總結了來自國內、國外的各個方面的觀點,同時也歡迎更多同仁來后臺留言或者聯系HBG助理發表自己的寶貴觀點,會有機會獲取HBG第1冊解讀版資料一份。
核心導讀
1.疫情對國內經濟走勢的影響概述
2.西方媒體看好疫情后國內經濟的長期發展
3.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推測依據
4.長期影響——投資、融資方面
5.疫情對國內未來產業的三大影響
6.政府部門的相關應對舉措
2019年12月8日,第一例不明原因的肺炎在武漢爆發,隨后被命名為新型冠狀病毒。庚子年伊始,其在武漢布下綿密的針腳并迅速席卷全國乃至全球各地,這是繼2003年非典后國人與升級版病毒的再一次搏斗。那直至今日,疫情到底會對我國經濟形勢產生怎樣的影響呢?本文將對現有的發言做些簡單的匯總,并歡迎大家積極參與討論。
疫情對國內經濟走勢的影響概述
關于疫情對經濟形勢的影響,大家劃分的維度主要是時間長度(短期、中期和長期)和行業(娛樂、交通運輸、餐飲酒店等)。現有的觀點大致分為以下幾類:短期來看,部分評論家認為將面臨較大沖擊,其他則認為線上經濟會大幅度緩解短期沖擊;從中長期來看,評論家普遍認可經濟走勢主要取決于疫情發展和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企業的個體差異性,樂觀估計不會改變長期應有的走勢。
“經濟體量顯著擴大意味著對短期沖擊的吸收能力也在增強。”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認為,2003年我國經濟規模為13.7萬億元,到2019年已達到99.1萬億元,相當于2003年的7.2倍。經濟體量顯著擴大,意味著對短期沖擊的吸收能力也在增強。與2003年“非典”疫情并未改變當時經濟上行周期相類似,本次疫情也不會對今年宏觀經濟企穩態勢帶來重大影響。
《經濟日報》中國人民銀行有關人士指出,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暫時的,中國經濟長期向好、高質量增長的基本面沒有變化。從內外部環境看,經濟發展中的積極因素正在增多,經濟內在的韌性增強,這些都對金融市場穩定運行形成支撐。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應對疫情可能帶來的影響,取得防控疫情的勝利,保持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良好態勢。
不可否認,疫情對各行各業的影響不同,可能會存在大幅度的產業調整。中山證券通過各類數據的嚴格測算顯示,2020年第1季度、第2季度、第3季度、第4季度的GDP增速預計分別為3.3%、5.1%、5.7%和5.8%,2020年的GDP增速為5.1%。
▲長按圖片分享給需要的人
西方媒體看好疫情后國內經濟的長期發展
除了國內對長期的經濟走勢看好,當地時間2月12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也發言表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可能給中國經濟帶來“V形”影響。“我們認為最有可能出現的模型是(對經濟)產生V型影響,意味著經濟活動可能會出現明顯降低,然后出現快速有效的反彈”。
西媒也認為疫情對中國和世界經濟影響深遠,“中國是世界的心臟,當亞洲巨人的血液暢通無阻時,全球經濟的脈搏強勁而有力。 反之,如果亞洲巨人的節拍受到影響,全球經濟會出現有不穩的跡象”
《國家報》的報道指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爆發使中國的工業受到影響,從而將金融市場、原材料價格和全球貿易推向了高點。西班牙IESE商學院決策分析部門的主管米蓋爾·安赫爾·阿里尼奧(Miguel ángel Ari.o)表示:“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正在增長。”由于美中貿易戰的影響,中國的經濟增長已經放緩。
英國咨詢公司Capital Economics的經濟學家西蒙·麥克亞當(Simon MacAdam)表示:“對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所帶來的經濟影響,我們很難預測。”牛津經濟學家們估計,202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將僅增長5.4%,而爆發前的預期為6%。對世界的影響將減少約0.25%。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2020年,全球經濟增幅將為3.4%。
▲長按圖片分享給需要的人
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推測依據——短期、中期和長期
下面是有關評論家的具體分析:《比較》研究部主管陳永偉認為,按時間分為短期、中期和長期,疫情的短期影響會有,但有可能并不會像人們預測的那么大。
主要的影響主要會在中期,也就是從現在到疫情結束這一兩個季度。長期影響在很大程度上要取決于中期的經濟走勢和政策應對,疫情的總損失有較大概率會超過SARS。
短期影響
為論證其觀點,他進一步具體指出,疫情短期沖擊巨大,但數字經濟可以緩沖部分沖擊:按照慣例,春節會引發旅游、餐飲、電影、零售等行業的消費高峰,今年無疑受到了巨大的打擊,很多分析認為,這一效應會在短期造成巨大的消費下降,從而給GDP造成巨大損失。
但他認為數字經濟的發達會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這種損失,人們會將很大一部分線下消費轉移到線上,除了傳統的在線消費平臺,很多線下超市也紛紛啟動線上經營;同時,受疫情影響,與健康、衛生相關的商品銷售火爆。所有這些網上消費加總在一起,可以在相當程度上緩沖疫情帶來的短期影響。
同時,2020年2月13日,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表示,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將對阿里巴巴的各項業務發展帶來挑戰和新的歷史機遇。截至目前,阿里巴巴已經采購超過4000萬件醫療物資送往武漢及其他受疫情影響的地區,價值人民幣4.68億元;菜鳥綠色通道向武漢和其他受影響地區遞送了超過2600萬件醫療物資。
關于疫情對阿里各項業務帶來的挑戰,張勇分別從電商業務、盒馬鮮生、本地生活服務、飛豬旅游業務做了分析。
他介紹到:
(1)電商業務,由于今年春節后不能及時復工,造成商家不能正常經營,物流網絡尚未恢復。中國春節結束后的頭兩周阿里巴巴留意到對電商平臺業務帶來負面影響,商家未能恢復運營,也有相當數量的物流包裹未能及時完成配送;
(2)盒馬鮮生、淘鮮達等業務受益于大量消費者轉向網上采購食品,生鮮和大量生活必需品,客單價大幅上升,但受限于配送能力有限,訂單量尚未全面恢復;
(3)本地生活服務方面,餐飲到店和外賣服務比去年同期有顯著下降,因為很多餐廳沒有恢復正常運營,但生活物資網上訂購和配送量大幅上升;
(4)飛豬旅行業務遭遇消費者大面積的機票、酒店、度假服務的退訂。飛豬根據國家有關政策,給予消費者無條件免費退訂。
新浪財經的崔歷進一步闡述道,經濟受影響的程度取決于疫情的發展和控制。比較樂觀的情形是疫情在未來兩周得到控制,生產消費活動在2月下半月開始部分恢復。
目前看有兩個好的跡象:一是湖北以外的新增確診病例在地區封鎖一周后趨向穩定;二是全國范圍內包括新增疑似和留觀等潛在受波及人數不再加速上行。
這都說明病毒傳播受到一定遏制,沒有加速傳播。如果疫情持續得到控制,在隔離和防護措施到位的保護下,2月下半月逐步開工的可能性較大。
這一情形下對短期經濟的影響相對溫和:雖然工人返工時間延遲一周,但春節假期的不確定性本就較高,公司多以備庫存等方式應對。供應鏈的沖擊較小,制造業的復蘇受影響幅度不大。
雖然工業生產預計在一季度暫時走弱,二季度則隨生產恢復正常補庫存而明顯反彈。但隨著疫情的演變,目前尚難排除更為嚴峻的風險情形,特別是日后的返程和復工,如果隔離和防護不徹底,病毒擴散再次上升,直到四月份才逐步被遏制。
復工中斷,運輸和物流繼續延遲,短期的經濟影響更大:一是生產和貿易延遲,可能對全球產業鏈造成壓力。聚焦到行業,湖北是汽車大省,對汽車產業鏈有直接影響。二是服務行業持續疲軟,并進一步影響就業和消費。
總體一季度增長可能走弱2個百分點至同比4%左右,全年增速則走低至5.4%。因此,視疫情發展和控制情形,一季度經濟下行至4-5%,全年增長回落至5.4-5.7%都是可能的。
中期影響
從中期來看,其有很大變數,企業能否跨好幾道關是關鍵:企業何時復工是一個關鍵因素,什么原因影響了企業復工呢?從企業角度看,原因可以歸為三個方面:“不讓”、“不敢”和“不能”。
短期內不開工損失相對可控,如果時間持續一個月或以上,損失難以估量,大批中小企業將會倒閉,大量失業將會出現,其結果將是災難性的。
但巫師財經認為,居民整體不能消費和不愿意消費將會貫穿整個疫情期,疫情期間大家在家憋壞了,預測在結束之后會引來消費浪潮。特別是餐飲、酒店行業的走勢預計會先抑后揚,旅游業在疫情過去后會迎來暴風式的增長。
▲長按圖片分享給需要的人
長期影響
從長期來看,長期影響將取決于疫情持續的時間,以及相關的政策。
首先,2003年時,中國經濟正處于高增長階段,面對災疫的抗擊打能力較好。而現在,中國經濟已經從高速增長轉移到了新常態,“三期疊加”本來就讓增長的壓力很大。在這種情況下,疫情的壓力會顯得更大。
其次,2003年時,第三產業對中國GDP的貢獻只有39%,而在2019年這一數值已經上升到了53.9%。本次疫情持續的時間更久,第三產業受到的影響是首當其沖。
再次,今天我國所處的貿易環境遠比2003年時復雜,如果疫情持續,可能對我國的貿易帶來不可逆的影響。
最后,與2003年相比,很多政策工具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例如,SARS疫情之后,我國拉動經濟的一個重要舉措是將房地產列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并對此予以了各種政策傾斜。
這在房產價格相對較低的2003年,確實不失為是恢復經濟的一劑良方。然而,在如今房地產價格已經居高不下的今天,是否還能重走房地產掛帥的老路,這可能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同時,巫師財經補充到,對就業而言,非典時就業率、用工需求和居民收入增速在疫情結束的9個月之后才有所回暖,但目前的經濟環境可能比當年需要更長的時間。
覃家琦等基于國家統計局網站(www.stats.gov.cn)公布的宏觀數據,主要涉及全國固定資產投資、房地產投資、社會融資規模、財政、貨幣等方面的季度和年度數據,發現在 03年發生SARS疫情后,股票融資規模呈現和一般下降指標短期內相反的變化趨勢,從2003年到2004年,又上升至673(單位均為億元人民幣),但從長期趨勢上看,都是上升,SARS疫情并未改變長期趨勢。同時他也認為,根據現有資料,推測此次疫情將會在今年四月基本得到控制。
長期影響——投資、融資方面
考慮到疫情對投資的影響具有滯后效應,我們預期固定資產、房地產投資增速在2020年第一季度將會有較大幅度的回落,在第二季度回落幅度略有減小,從第三季度開始基本恢復正常。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突發疫情是短期事件,并不會對宏觀經濟環境產生長期且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預期此次疫情依然不會大幅度破壞固定資產、房地產投資規模周期性穩步上升的規律。
在融資方面,預計本次肺炎疫情于2020年內徹底結束,在“恢復期”的2021年,中國融資整體規模包括貸款融資規模和債券融資規模可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之后便會隨著經濟發展穩步上升。本次疫情應該不會改變中國投融資的中長期趨勢,且趨勢向上。
由投融資出發,很多因素都隨之受影響。我們僅分析其中的兩個:GDP增長率和A股市場。一國GDP的增長來源,大致有投資、消費、出口三大塊。但這三大塊,在疫情面前,短期內都面臨較大的沖擊,但從中長期來看,我們通過對SARS疫情的沖擊分析,發現SARS疫情并未顯著影響中國經濟的中長期運行。
疫情對國內未來產業的三大影響
君為科技董事長曾喬預測了疫情對未來產業變化的影響,認為主要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現代治理體系升級、生活方式調整、線上行為替代。
第一個影響是關于現代治理體系升級,現代治理體系升級指的是現代化治理的相關產業,未來一定會上升到更高的高度。如何管理好14億人口的衣食住行與安全健康生活?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業務上,體現為智慧城市、交通管理、醫療體系、農產業供應鏈、物流效率、應急災備、信息溯源等等;在產業鏈上,體現為整個社會治理體系的科技能力升級,包括更全面的數據化、智能化、更大范圍的系統平臺、甚至具備人工智能的災備預測等等,甚至包括一直以來討論的醫療配套體系的問題。
這一次疫情中,分級診療問題再一次被放大,如何更加有效地配置中國有限的醫療資源,這是個重大命題。各種新型科技力量會不斷應用在如何更好地服務14億人口的現代社會治理方法上。
第二個影響是關于生活方式的調整,歷史表明,重大事件會對居民基本生活產生影響,這會帶來大量的產業改變,包括飲食結構、體育鍛煉、社交方式、康養保健等等行業。
第三個影響是“線上行為替代”,即線上場景對線下場景的加速替代,這次《囧媽》的免費放映,其實是一個重大事件,可能會導致線下院線革命的開始,最后院線可能只剩下基礎的社交需求,未來大型電影的首發可能會越來越多的在線上展開。再比如我們一直看好視頻會議領域。過去中國主要做終端應用,買單者主要是政府與行政事業單位,但是這一次疫情可能會全面加速中小企業的視頻會議行為。
在疫情環境下,視頻會議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方式,更有效率、更加安全。這次疫情很可能會加速這個行業未來十年的成長。再比如在線辦公,多人協作任務管理工具、線上業務流程管理、在線教育等等領域,這些行業可能會進一步加速原本線下的行為轉移到線上。
長期來說,它甚至會影響到未來中國產業互聯網的進程,影響中國區域經濟分布、房地產行業。
政府部門的相關應對舉措
政府在宏觀經濟的調控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新浪財經的崔歷提出:政府出臺的政策針對性支持更可以有的放矢,放松宏觀政策的呼聲較高。政策主要著力點應在紓困、穩定就業、和管理風險,更偏重定向支持。
由于宏觀經濟的基礎未變,大幅需求刺激的政策必要性不大,也可能影響未來結構轉型。在中國,中小企業是城鎮就業的主力軍,中小企業對短期經濟下行普遍承受能力相對較差,政府的支持性政策就尤為重要。
目前政府已出臺了一系列宏觀和金融政策:2月1日,5部門出臺30條金融舉措支持疫情防控;在2月3日金融市場開市前,中國人民銀行提前作出流動性投放“預告”,并在兩日內投放1.7萬億元流動性;截至2月6日,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已經出臺十余條財稅支持措施,并將繼續出臺一攬子政策,進一步降低相關企業生產運營和融資成本;各地也陸續出臺了針對中小微企業的扶持政策。
除此之外,財政部已經明確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交通運輸、餐飲、住宿、旅游等行業企業,虧損結轉年限在現行結轉5年的基礎上,再延長3年;免征民航企業繳納的民航發展基金等。
除了流動性寬松穩定金融體系外,中央和地方政府定向支持,一類是通過稅費租金減免、延遲納稅繳費、壓降貸款成本、降低企業用電成本、融資擔保等措施都有助于企業減少現金流損失;二是通過融資擔保、貸款展期等方式避免流動性壓力,都有助于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支持經濟重上正軌。
楊雪等則認為政府的政策可以從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兩方面來實施,在貨幣方面,依據對于SARS疫情時期中國貨幣政策的分析,在本次新冠病毒疫情期間,首先應該保證貨幣政策的穩定性。對于貨幣信貸工作,要維持貨幣信貸總量的適度增長,防止大幅度波動的出現。
同時要對于疫情重災區湖北等地進行貨幣信貸政策的適度傾斜。并且要積極發展經濟,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在疫情嚴重時期不僅要保障疫區的貨幣信貸量穩定、充足,也要努力使中國的經濟減少下滑,保持穩定。
另外,在SARS疫情期間,中國并無降準降息操作。但是在現階段肺炎疫情下,如果需要的話,建議可以適度降準降息,給予特殊時期還本付息延期支持,鼓勵但不強制商業銀行對主要疫區湖北下降利率,對受疫情沖擊較大的行業信貸支持。
結語:短期影響不改長期走勢
如上就是HBG研究院對于目前宏觀經濟層面影響分析的總結,所有觀點均來自于已經公開的新聞資料和文章,總體看來,疫情對于短期的影響并不影響長期的走勢,經濟與產業的宏觀大勢依然被更多專家看好。
HBG研究院也期望各位產業當中的品牌同仁,多多留言分享疫情對于產業的具體影響與解決方案,也許對更多同仁都有價值和幫助:)
麥青Mandy
《HBG系統品牌課》第1期課程正式上線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