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用戶使用到用戶習慣使用 | 增長黑客梳理
如果你是一名編程人員的話,你一定知道GitHub(事實上,我發現很多不是編程的朋友也都知道它了)。
GitHub的工作方式即是“開發協作/提供免費編碼”;上線一年后,迎來第一個10萬用戶;12年,獲1億美金投資,被選入全球十大科技公司。
時至今日,我們所知的很多科技公司都是GitHub的擁躉和使用者:亞馬遜、推特、領英等。
如果你是一個資深的B站用戶,也許你會知道“回形針paperclip”在19年11月13號那期做了一則解謎營銷(“一封來自回形針的挑戰信”)。最終這場營銷的成果是:兩則視頻播放量僅在b站超過170萬;而源網站(也就是這次挑戰回形針希望引導用戶最終達到的網站)曾一度服務器崩塌;峰值時的tcp鏈接數高達6059,以及高達16.57gbps的ddos攻擊。
大成功。
但解謎營銷不是回形針的首發,早在12年的時候,一個叫做segmentfalut的網站的就做了類似的“程序員闖關秀”,最終該網站當天流量激增,逼近全球前500名。
19年的時候,我報名一個網絡課程學習python(一種編程語言);花了個把月的時間學完了我的付費課程。正當我興沖沖地準備學習其他付費課程的時候,系統提示我“課程暫未上線”;但我已準備好為下一個課程買單。
這篇文章是關于“增長黑客”,也就是如何讓你的用戶數增長的一些套路;有人把“增長黑客”理解為簡單的“獲客”,或者說“引流”。
不是的,我理解的“增長黑客”本質其實是“從用戶使用到用戶習慣使用”。
引流只是第一步,到之后的用戶使用、登錄、傳播,這才是完整的“增長黑客”的路徑。
這一部分內容我會歸納進www.dadaozhu.net中,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網站查看。
A,平臺組合,篩選用戶
引流其實只有一句話:讓目標用戶看到主體(品牌)發布的資訊。
我們知道主體發布資訊的途徑有很多:自媒體,購買新聞媒介發布軟廣、植入等等。問題是,按照媒介矩陣的隊列在一個個平臺發布自己的信息,容易浪費大量的財力人力。最保守的做法是:優選平臺,節約組合,篩選用戶。
不同的平臺有不同屬性和標簽的用戶;也就意味著這個平臺的用戶的喜好、使用時長、用途等都是不同的。
你需要謹慎地選擇幾個不同類型的,并且符合你產品特性的平臺;將同一屬性的平臺歸為一類。這樣,你就可以在同一屬性的平臺發布針對性的內容。
通過這種方式篩選進入產品的用戶,大概率上才是后期存留活躍的用戶。
舉個例子,如果你的產品是一款嚴肅的在線讀書軟件,現在你先將平臺歸類:
a類:知乎、果殼、虎嗅等(屬性:硬核,工具屬性偏重)
b類:豆瓣、Lofter等(屬性:偏文藝,人文味重)
c類:抖音、快手等(屬性:視頻,娛樂性強,快捷直接)
那么現在你就知道,針對不同的平臺類,輸出的內容應該是什么。比如針對a類可以統一輸出硬核的讀書科普內容,針對b類輸出文藝性強的內容,針對c類屬性泛娛樂性的內容。
當然,你需要明確自己到底要什么類什么用戶,適時放棄不必要的類,節省資源給必要的類。
知乎早期走的就是“小眾精英路線”(這與大多數互聯網公司走“量/大眾路線”是截然不同的)。它拋棄了其他的娛樂類的,文藝類的大眾平臺類,轉而專攻的是小眾的投資類、媒體類的平臺組合。這也奠定了知乎的基調,甚至至今知乎的基調依舊是非常硬核的。
知乎早期的用戶篩選也很嚴苛:需要有邀請碼才可以進入。
B,內容營銷
不管你有沒有預算,內容營銷是你必須持續輸出的營銷手段,通過在不同平臺組合,長期輸出高質量、有針對性的、不同調性的內容,可以引流并轉化潛在用戶為種子用戶。
內容營銷是現代公司幾乎都在運營的;但創造優質內容也是所有公司“百思不得其解的”。創造優質內容的關鍵在于有一個“好故事”。
創造“好故事”有沒有捷徑?有,就是笨方法。我們以前用的一套常規流程就是“頭腦風暴”——一組人首先去找N個洞察,根據這N個洞察每個人去想幾個故事,篩選后保留下最優質的幾個,最后再安排文案和設計把這個“好故事”寫生動了。
很笨的方法,但是有效就行。
提及此,我印象里對內容營銷有最初印象的應該是對小紅書。我大學第一個實習公司的老板,與小紅書的創始人毛文超先生正好是朋友。也是聽他們說才知道,原來小紅書居然起源于一份pdf:一份毛文超先生撰寫的旅游攻略pdf。這份pdf文件被毛文超先生發布在了自己的博客上,意外收獲了不少的擁躉;從此,一份份的pdf文件(當然,后來這些旅游攻略越來越詳細,包括購物指南、美食攻略等)在毛文超的博客上發布出來。
一個小紅書就這樣慢慢誕生了。這些長期輸出的、高質量的pdf文件,就是內容營銷早期的影子。
C,SEO
你創造的內容如何傳達給受眾,一部分來自你購買的媒介渠道;另一部分主要來自搜索引擎(也就是讓人們發現你的內容)。所以你需要不斷優化你的內容在搜索引擎上的排名,這就是SEO(搜索引擎優化)。
當然我個人建議SEO的步驟交給專業的公司完成;如果要由自己的團隊來完成這個任務,那么你有以下幾點可以借鑒:
1,不斷完善優化你的網頁頁面結構,有助于搜索引擎的收錄
2,發布高質量的內容、定時更新
3,與其他優秀的網站聯動,獲得其他網站的鏈接推薦
4,建立反向鏈接,這是非常常見的做法。比如,很多人在知乎的熱點話題下答題的時候,總會附上自己網站或公眾號的鏈接。
D,整合營銷(預算充足的情況下)
注意,我已經在標題上寫明了:在預算充足的情況下可以考慮整合營銷。整合營銷的成本很高,如果預算不足,或者暫時沒有到這個程度,那么可以直接跳過看下一個part。
關于整合營銷我之前在數英上已經貼過一份文件:http://www.sh-jinniu.com/articles/231230.html,或點擊這兒,有興趣的可以參閱,這份文件很詳細了。
簡單來說,你要做的是這樣幾步:
1,找洞察。洞察是你能夠挖到多深就多深的,引起人的觸動那個點。但觸動不等于感動。所謂的觸動就是能夠激起人們行為的那個點。找準了洞察,便可以激發無數創意思考出好的營銷策略。
2,貼策略。思考基于某個洞察的策略核心是什么。
明確線下策略到線上策略具體是什么 。
思考針對該策略每個階段的傳播媒介組合。
比如:線上可以拍一只視頻廣告,投放的媒介(組合)是什么;
線上可以宣發什么海報,投放的媒介(組合)是什么;
線上可以做H5,投放的媒介(組合)是什么;
同理,線下做什么,投放的媒介(組合)是什么;
是否配合零售渠道?怎么配合?
E,其他手段(預算不足的情況下)
但如果是在預算不足的情況下,其實也是有一些方法/小手段,可以吸引目標用戶的注意。
1,依托社交平臺。為你的網站賦予社交功能。簡單來說,想象你的網站有一個“邀請按鈕”,而你的用戶只有點擊這個按鈕才能獲取你網站的某個特殊資源。比如,之前很火熱的“你畫我猜”,“開心農場”。
在比如線上的“劇本殺”。疫情期間,不得出門,和朋友不知道玩了多久的“劇本殺”。這些,就是依托社交平臺和一個簡單的“邀請按鈕”實現的。
2,用些小手段,前期很多網站都會用“自動化”為自己增加粉絲,也就是俗稱的“假粉絲”。個人覺得不用去抵觸這種行為,但需要有底線。
3,排隊策略:讓用戶在使用前先排個號。這個小心機會讓用戶覺得自己“選對了”;用戶也可以在排隊期間通過邀請好友的方式為自己獲得插隊資格(這是mailbox前期的營銷策略)。
怎么樣,是不是很眼熟?是不是和“協程”或者“藝龍”的助力好友搶機票/車票的行為很類似?是的了,就是這樣。
4,發放限額邀請碼。前文講到過:知乎前期營銷手段。
A,一起來用:
古語有云,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意思是,你得讓用戶邀請他們的好朋友來看你的網站,使用你的產品,這樣能夠極大程度上降低你的推廣成本。
領英是如何讓它的用戶一起來用的?它是一步步這么做,一步步完善的:
1,用戶通過發送郵件的方式邀請自己的好友(收效甚微)
2,一鍵導入通訊錄好友。沒錯,這個在今天看來正常不過的手法,卻是04年的創新之舉
3,可以一鍵導入(群發郵件)后,領英又出了新功能:聯系人推薦——在用戶填完公司信息后,領英會給用戶推薦與“同屬用戶該用戶公司/學校的其他用戶”,以此讓用戶間加強聯系
4,為好友貼TAG(標簽)。之后,領英又上線了貼tag功能,可以為領英的好友貼tag(相當于認同,也相當于是給好友的引薦信)
在今天看來,每一個步驟,單拎出來將就顯得毫無特色與創新。但組合在一起,卻能發揮巨大的力量:新用戶源源不斷注冊,老用戶又回來登陸查看。活躍度自然上漲。
這對我們有重要的啟示:如何理清“讓用戶活躍起來”的邏輯線,完成閉環,比單純想“如何用什么新潮的手段”更重要。
B,降低活躍門檻:
或許你還記得我在一開始提到的“回形針挑戰信”的故事,似乎覺得可以用“玩挑戰”的方式來增加趣味性,讓用戶活躍起來。
那你錯了,這一招,用來引流也許(注意是“也許”)行得通,但如果你在引流之后在想著拐彎抹角提高他們的活躍門檻,結果大概率是用戶流失。
要讓你的用戶活躍起來,門檻一定要低,也就是,要“接地氣”。
我同樣以“回形針手冊”舉例,這是回形針開發的“條目編輯網站”。
與其他的條目編輯不同,回形針的條目編輯一級標題、二級標題、二級標題下的次級標題等,分類明確,條例明細,用戶可以非常輕易地找到自己擅長的條目,而不至于混亂關系放棄編輯。
甚者,點開“·F批發與零售業條目下”的“食品、飲料及煙草制品專門零售”條目下的“52-2-9.其他食品零售”條目,點擊進去,你會看到:
它的編輯欄的一個個部分都是分欄而立的,這可以降低用戶的編輯門檻,提高用戶的活躍度。
C,游戲化運營提高用戶活躍度:
我們能離開游戲么?答案是不能。游戲本身除了光影、操作讓我們覺得好玩以外,更重要的是游戲的機制。而很多運營的手法也是類似游戲機制的。
“多領國”(一個外語學習app)是這樣提高用戶活躍度的:
1,根據自己的水平選擇對應層級的外語課程
2,每完成一個階段的學習課程,獲得徽章獎勵
3,成績能與自己的好友pk
這是非常常見的游戲化運營的手法。無獨有偶,國外有個叫“foursquare”的應用(一款會議簽到應用)是這么做的:
1,打卡簽到獲得積分,積分可以排名,分享到社交網絡積分翻倍;
2,違章挑戰,完成系統發布的任務收集徽章
3,搶奪地主,當用戶在某地簽到頻繁,可以變成該地的“地主”,所有用戶都可以看到。
而我們熟知的“星巴克”在12年就玩起了游戲化營銷。在“星巴克”的官方應用里面,用戶可以通過買咖啡的方式達成成就,在“星成就”的模塊中獲得徽章獎勵。
所謂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也就是讓用戶每天都愿意來用一用、看一下;這樣一來,你也就留住了你的用戶。
在營銷圈有一句話:70%的新客戶來自老客戶。因此存留的重要性遠遠大于拓展新客戶。
前遭說道我的編程網絡課程。我們都知道編程學習每個人犯的錯誤都是千奇百怪的,沒有標準格式的錯誤;因為,在這個課程里面,每章節的錯題,我是可以把自己的錯誤代碼生成二維碼分享到學習群里,那么有同樣疑惑的小伙伴就可以一起討論。如果我只能選擇去詢問老師,而老師回信息不及時的話,那么很可能流失我這個用戶;
同時,我們的學習群,是按照用戶的知識掌握能力分群的;讓不同掌握程度的學員分在不同群,一方面讓群里的氛圍比較和諧,另一方面,犯的錯誤比較類似,大家的共鳴更相近。
因此,我會愿意每天學一點,看一下。這就是在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
那么,怎么可以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比較科學完善呢?我總結了幾點:
A,優化產品是根本:
好的產品終究是讓用戶持續使用的根本。以Facebook舉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用Google瀏覽器下載過圖片。如果你留意的話,你會發現用Google瀏覽器下載下來的圖片格式是webp格式,相比較于傳統的png和jpg格式,webp格式可以節省大量內存,并且畫質損失極小。
而Facebook就是在無數次的調研后,才選擇了webp作為其圖片格式。
B,舍得
俗話說,有舍才有得,這不僅是人生的道理,也是提高存留的道理。舍棄對用戶來說不必要的功能或產品,有助于提升用戶的體驗。
C,快速上手
前文就說過,當流量已來的時候,就不能在“搞七搞八”了,而是要想辦法降低用戶的使用門檻。
“白癡也能立馬學會”——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以領英舉例子,你每天登陸領英的時候,它都會給你推薦5個你可能感興趣的人;這可以讓你長久使用下去而不至于馬上離開。
D,喚醒機制
很多產品你在使用過一段時間后便會把它拋之腦后;同理,你的用戶此時此刻也可能正在忘記你的產品。
所以這里就需要用到一些喚醒機制來召回流失的用戶。比如:
電子郵件喚醒(EDM),這是最常用的通知方式:告知用戶獎勵領取;團隊進展(讓用戶產生好奇心);推薦個性化內容;或者用郵件告知好友申請(比如領英的好友申請)
E ,社群機制
很多產品為通過建立運營社群的方式來提高存留。比如社群的獎勵/懲罰機制。我知道某個健身房是這樣做的:加入微信群的小伙伴每人先繳200元,這部分費用會放入一個共同的資金池。之后,每個人去健身房打開。成功簽到的,可以每天在資金池里面取走20元;如果某個人沒去,那么他就不能取走這20元。一段時間以后,資金池里剩下的錢會平分給群里的小伙伴。
那么,打卡簽到的人就多了:因為誰都不想把自己的錢平白無故分給別人!
“引流——用戶活躍——存留——分享”,這才是一條完整的增長鏈條。
A,社群:
讓用戶分享最常見的手段就是建立社群,運營社群。比如我上文提到的:我的編程課程的導師會建立學習群,按照我們的知識掌握能力分群;讓不同掌握程度的學員分在不同群,讓大家在群里分享自己的錯誤,共同改進。
B,病毒營銷:
病毒營銷(或者說病毒傳播)是最考驗創意/營銷能力的方式之一。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前段時間火爆朋友圈的“圍住神經貓”;或者是,我們屢屢“上當”點擊的“情感測試題”。
一個病毒傳播有3要素:創意本身、生命周期、創意與產品的切合度。
以“神經貓”舉例。它的創意本身不錯,從朋友圈的大量轉發就可以知道了;但“圍住神經貓”的“源產品”是一個叫做“媽媽在社區”的app。這個產品與創意的切合度太低;導致出現了大家都在玩“神經貓”,卻幾乎沒有人知道源產品的窘境。
之前有一個叫做yunio網盤的產品,它用了8步來完成自己的病毒傳播。
1,首先放出一個消息說:我們的產品出了問題,導致出現了“用戶點擊多少次就會增加多少云盤存儲”的bug情況
2,官博宣傳
3,針對活躍粉絲發私信告知
4,讓kol參與,講述參與的過程
5,創造一個更大的bug(這個bug可以讓用戶領走大量gb的存儲空間)
6,在知乎創立話題:如何在yunio領走1000gb”
7,全民找bug
“增長黑客”說神奇也神奇,說不神奇也不神奇。歸根結底,它也是營銷隨著時代變化產生的一個新的“名稱”。
條條大路通羅馬,重要的不是掌握上面的方法例子,而是去掌握它背后的營銷邏輯和思維。
祝大家“家里蹲辦公”愉快。
--------------------------
(完)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增長黑客》,作者:范冰)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