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昌榮歲末獻禮《25歲新聲·心聲》
有人說,25歲是斑斕的,擁有彩色的夢;有人說,25歲是柔軟得像海綿,海納百川;也有人說,25歲是沖擊的,理想與現實格格不入,掙扎在職場“食物鏈”底端無可奈何;還有人說,它是通往未來生活中最輕松的時刻,沒有“中年危機”的緊迫感。
在2019年的最后一天,讓我們一起聽聽這群25歲年輕人的真實心聲。他們在25歲時,經歷了什么?輸掉了什么?又賺到了什么?
崩潰是悄無聲息的,會隱隱作痛
都說成年人的奔潰是靜悄悄的,往往就在一瞬間;小到周一早晨堵車打卡遲到,大到跟了很久的項目最后談崩。周末,本以為可以睡到自然醒,卻要隨時待命,手機、電腦不離身。這些 “突如其來”與“意料之外”,有時候真讓人猝不及防,甚至狼狽不堪。
落差是內心的失落感,會產生自卑感
入行前,總覺得廣告人個個都是創意大神,但是入行后發現創意只是項目中小小的一部分;入行前覺得自己能引領客戶走向成功,但是入行后發現面對客戶常常是灰頭土臉,一落千丈。強烈的落差感常常伴著自卑、自責、自我否定,內心極度不自信;時間越久,挫敗感越深。
我們總會比較,也會被比較。在比較中,我們發現別人比自己成長快、想法多、能力強,那一刻很惶恐、很無奈、很失落。放大這種因比較而產生的落差感,我們又能發現它不僅僅是年輕人的特權,它伴隨欲望而生,潛藏在每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心中,驅使自己不斷攀登。固然,“落差”不是一個貶義詞,而是看你怎么理解,怎么對待,怎么化解。
尷尬是進退兩難的窘境,偶有不適感
同一場景,但我們不同頻,像是在兩個世界。移動互聯時代,生活工作交織在一個無形的網中,總有被動接受、被動回復、被動通過的尷尬;特別是被拉入陌生的微信群,不知道該說些什么,一是怕說錯,二是怕沒人回復挺尷尬,于是慢慢開始選擇逃避、閃躲;還以為自己患了“社交恐懼癥”,怕遇見陌生人和陌生環境,于是就繾綣在一個沒人注意的角落里。其實,慢慢才知道,就是不想陷入兩難的境地,讓自己放輕松而已。
25歲的迷失、疲憊、失落、挫敗感,迎面而來,而我們卻不得不一 一面對。人生就像升級打怪,困難就出現在距離成功不遠的每一個關口。但是忙著累著,我發現自己好像變強大了。原來這就叫成長,致我難忘的25歲青春。
難忘是難以忘懷,會沉淀許久
工作中不全是負能量、壞情緒,偶爾也有小溫暖、小贊美,就可以讓那些坎坷變成難忘,讓困難變成機遇。客戶的小鼓勵、和團隊并肩完成的項目、第一次做主持人,還有胡師傅的酸奶,點點滴滴的關懷、問候、鼓勵,構成了生活中的感動,也成為了最美好的記憶。要知道,生活總是充滿驚喜,原以為只有黑白灰的色度,卻在雨后看見了七色的壯美,驚嘆著原來生活有奇跡,就在轉身后。
Fighting是勇敢前行,不畏浮云遮望眼
總有一種力量牽引著我們前行,它給予我們沖破霧靄,期待黎明的信心與勇氣。團建的溫暖、寒冬里同事送的小毯子,如此這樣可愛的同事,還有讓人欽佩的領導,我想這是為什么我們愛這里的原因。我相信,和優秀的你們在一起,我也會變得更優秀!
看過青年說25歲的丑態、美態、心態、狀態,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每一代人的25歲都有它的煩惱與憂傷,它無關對與錯、是與非、好與壞,而是人生中真實的存在的一種狀態,隨著年紀、閱歷、心智的成熟,25歲的迷茫或許會變成動力,25歲的落差或許會變成激勵,25歲的尷尬或許教會我們如何更好地與人相處、為人處世。世界很大,換個角度,多一份視角,也許能看見更廣闊的天地。2020我們不僅是追星人,更是追夢人;不僅是逐光者,也是驅暗者;我們不僅會45度角仰望星空,還會同樣45度腳踏實地。
本作品來自獻禮昌榮傳播成立25周年短篇《25歲新聲》,內容來自昌榮青年調研數據。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