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母親,才能造就柳傳志、任正非、馬云、王石這樣的大佬?
如今功成名就的大佬們往往向世人展示自己果敢、智慧、剛強的一面,殊不知,企業家精神在母親的懷抱里便已開始培養。大佬們的媽媽,有著普通母親的溫柔善良、勤儉持家,更有著普通母親沒有的寬廣胸懷、不凡眼界,母親節來臨,一起隨小編來看看大佬們和媽媽的故事~
來源:約局(微信號:zhyueju)
一、馬云:我母親打不到車 你們該坐下來喝杯茶
馬云在來往為媽媽抱不平
2014年2月,打車軟件價格戰正酣,馬云在“來往”上寫道:“幾天前,我媽和我說她在路上打出租車,很久沒有車停下來。她說她們這個年齡的人不會用手機打車軟件,不僅不能享受到‘競爭紅利優惠’,連起碼的打車服務業沒有了。我父親說要不是我公司參與這個競爭以及看到很多年輕人喜歡,他早罵上門來了!”
“我覺得市場競爭的原則是要讓市場受惠,讓用戶受益。不怕燒錢,更不怕競爭,但最怕傷害用戶的利益,特別是老人孩子的利益。”
“這事還真得認真思考和對待。打車軟件的朋友們,你們還想打多久啊?建議你們坐下來喝杯茶,商量一下,下一步如何干的更智慧點,呵呵,競爭千萬不能傷及別人。”
“兩個蠻漢打架,街上看熱鬧的人多,絕對不要認為別人在看比賽,別人是在看笑話。”
一年后的情人節,滴滴快的合并,不知現在的馬媽媽打車還順利不?
二、任正非:“非非你的皺紋比媽媽還多呢”
任正非的母親
幾年前一個普通的早上,媽媽從菜市場出來,提著兩小包菜,被汽車撞成重傷。
我身在伊朗,飛機要多次中轉才能回來,在巴林轉機要待6.5個小時,真是心如煎熬,又遇巴林雷雨,飛機延誤兩個小時,到曼谷時又晚了10分鐘,沒有及時趕上回昆明的飛機,直到深夜才趕到昆明。
回到昆明,就知道媽媽不行了,她的頭部全部給撞壞了,當時的心跳、呼吸全是靠藥物和機器維持,之所以在電話上不告訴我,是怕我在旅途中出事。我看見媽媽一聲不響地安詳地躺在病床上,不用操勞、煩心,好像她一生也沒有這么休息過。
我真后悔沒有在伊朗給媽媽打一個電話。因為以前不管我在國內、國外給她打電話時,她都嘮叨:“你又出差了”,“非非你的身體還不如我好呢”,“非非你的皺紋比媽媽還多呢”,“非非你走路還不如我呢,你這么年紀輕輕就這么多病”,“非非,糖尿病參加宴會多了,壞得更快呢,你的心臟又不好”……
我想伊朗條件這么差,我一打電話,媽媽又嘮叨,反正過不了幾天就見面了,就沒有打,而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憾事。如果我真打了,拖延她一兩分鐘出門,也許媽媽就躲過了這場災難。這種悔恨的心情,真是難以形容。
我看了媽媽最后一眼,媽媽溘然去世。
三、柳傳志:我和大家共享聯想股份是因為媽媽
母親晚年和柳傳志在一起
我是聯想主要創始人,但和大家共同分享聯想的股份,我在其中只占2%左右的股份,我覺著這和媽媽對我的影響分不開。
媽媽特別善良,困難時期,所有人家都陷入饑餓之中,吃飯時,媽媽總是默默地把飯分成幾份,自己留最少的一份,盡量把有營養的和多的留給父親和孩子們,特別是我。因為我那時馬上就要考大學了,總覺著吃不飽。
記得父親到香港開辟一片事業,家里為照顧父親請了一個阿姨。每天早晨,為了讓阿姨休息好,母親會先起來把荷包蛋煎好。過年過節,要先給阿姨、司機、大夫包好紅包。所以,我們是從爸爸身上學到正直、求實、誠信,在媽媽身上學到善良。
媽媽公私分得清楚,隨著事業逐漸做大,爸爸有時因工作允許想帶媽媽到國外去走走,媽媽卻總要問清是不是經過對方允許、費用是不是公司出,如果公司出,媽媽決不會去。這對于我很有觸動。我在香港辦公司時,她一度擔心我愛錢財,后來看我對這方面根本不在意,看我和香港人都是公事公辦,才放心。
2008年,爸爸和媽媽都走了。我和弟弟妹妹在媽媽的住所用一個房間作紀念室,擺滿了媽媽曾用過的東西、父母及家人在各時期的照片,每每在房間里駐足,看著媽媽慈愛的目光,我便會感到媽媽還在身邊,對于她的孩子們,還在給予,給得很多很多。
四、李開復:40年前,母親把選擇權交給了我
李開復和母親在一起
我在同齡人中,學東西算是很快的,當其他同齡的孩子還躺在父母懷抱里時,我已經會背“九九乘法表”和古詩詞了——這主要得益于母親的教誨。
小時候,我一直渴望長大。剛去幼兒園沒多久我就膩了,我跑回家,跟家里人說:“我不上幼兒園了行不行,我要上小學。”
母親問我:“怎么了,幼兒園里不好么?”
“太無聊了,整天都是唱歌吃東西,老師教的東西也太簡單了。”我一股腦地傾訴著。
“你才5歲,再讀一年幼兒園就可以讀小學了。”
“讓我嘗試一下好嗎?下個月私立小學有入學考試,如果我通過了考試,就表明我有能力,那你們就應該讓我去讀小學。”
母親確信我不是一時沖動,她笑著說:“好吧,我明天去學校問問。”
小學入學試題對我來說易如反掌,我輕松地考完回家了。放榜那天,母親陪我去學校,一下子就看到“李開復”三個字在第一名的位置閃閃發亮。母親激動地像個孩子一樣叫起來:“哎呀,第一個就是李開復,你考上了!”
那一刻,母親臉上掩飾不住的興奮和自豪即便是過了幾十年我也不會忘記。這件事讓我懂得,只要大膽嘗試、積極進取,就有機會成功。感謝我的母親,早在40年前,母親就把選擇權交給了我,去實現我人生中的第一次嘗試和跨越,讓我成為了自己的主人。
五、俞敏洪:被媽媽逼著參加三次高考,終于走進北大
80年代初,俞敏洪和母親在江蘇江陰的家中
我能夠上大學,成為老師,是因為我媽。從小我媽就說在農村一輩子太苦了,最后能夠當個先生最好。先生在農村人的嘴里就是老師的意思。
1978年,中國迎來了第一次高考,結果我英語才考了33分,我死心了,回到農村種地,但我媽卻不死心,聽說家鄉的一所中學缺英語老師,拼命求校長,硬是把我塞進學校去當了代課老師,那一年我16歲,勉強能夠背完26個英語字母,哪里能教學生?但學生還是很喜歡我。我決定第二次參加高考,結果又落榜了。決定考第三次,也是我媽起了重要作用。我本來打算放棄高考了,但我媽聽說縣政府正在辦一個高考英語補習班,就拼命在城里請人幫忙,一個農村婦女,在城里哪有什么關系啊,可她硬是找到了補習班的班主任,把老師感動得要死,后來不得不收下了我。
從城里回來那天晚上,下了大暴雨,我媽在回家的路上幾次摔進溝里,我在家里等著我媽,看到我媽渾身是泥的狼狽樣子,我明白這次只有一條路了。在拼命了一年以后,終于走進了北京大學。拿到錄取通知書那天,我媽一高興,把家里的兩頭豬全給宰了,讓全村人足足吃了兩天。
開辦新東方以后,我在經濟上變得寬裕了一些,就把我媽接來了北京。老太太閑不住,經常會到新東方來轉轉,老太太熱心,總是幫助別人排憂解難,贏得了很多人的敬重,大家都熱情地叫她阿婆。
六、潘石屹:我的母親很摳門
2008年,潘石屹一家全家福
1995年,潘石屹把媽媽從老家甘肅天水接到北京。早在潘石屹12歲時,媽媽就因病癱瘓,細心的張欣事先在家里準備好輪椅;廁所的坐便器是感應式自動沖水的,水龍頭和烘干機也都是感應式的……
沒過多久,潘石屹發現,媽媽很不喜歡感應式水龍頭和坐便器,嫌太浪費水。潘石屹急忙解釋說,這些都是節水型的。但潘媽媽還是不滿意,生氣地說:“沖廁所用洗菜的水、洗衣服的水都行,干凈的水白白流走太心疼!”
潘石屹知道水在媽媽心目中意味著什么。潘石屹的老家干旱少雨,經常發生旱災,小時候有一年發生嚴重旱災,為了讓全家人都活下來,潘媽媽不得不忍痛把剛出生3個月的女兒送給別人。為了讓媽媽安心,他把感應式水龍頭和坐便器全部拆除,換上手動的。
2007年秋,潘石屹和張欣從美國出差歸來,見冰箱里只有辣椒面和胡椒面,張欣不安地問潘石屹:“是不是咱們給媽媽的生活費太少了?”潘石屹納悶地說:“我每月都給媽媽5000多元,作為生活費應該足夠了。我也奇怪,媽媽連菜都舍不得吃,她存錢干什么?”
2008年7月的一個凌晨,潘媽媽安詳地閉上雙眼。在整理媽媽的遺物時,潘石屹發現一個小本子,上面詳細地記錄著誰家的老人無人照顧;誰家的老人生病了無錢醫治;誰家的孩子要上學買不起鋼筆、作業本……原來,潘媽媽把兒子給的生活費全都寄給了家鄉需要幫助的人,明白了媽媽的一番苦心,潘石屹失聲痛哭。
七、王石:13歲時讓我遠行,一點不擔心我登珠峰
王石在珠峰
我名字中的“石”,是母親的姓。我母親是遼寧義縣人,錫伯族人。錫伯族是一個著名的鐵血民族,身為8個子女的母親,她對兒女的管教向來很有氣魄。
我讀小學時,就被母親委派帶著弟弟、妹妹,千里迢迢從鄭州到東北去看姥姥。我至今印象深刻:在鄭州火車站,父母把我們三個送上火車,拜托一下列車員,告訴他們這些孩子在哪兒下,轉身就走了。我當時也就13歲,帶著一個弟弟、一個妹妹,搖搖晃晃就踏上去姥姥家的旅途。
等我們一路晃到錦州小站,兩天時間過去了,距離姥姥家還有十幾公里的野路,我完全分不清東南西北,僅僅憑著上一次來過的記憶,還要趕時間,因為如果天黑了就麻煩了。當時沒有電話之類的通訊工具,本來應該下午三四點就到姥姥家的,結果三個孩子一直走到深夜12點。
我姥姥在家急得不行,唯恐村外的豺狼把外孫們給劫了去。這次行程實在要命,一到姥姥家,我就困了,一口氣睡了兩整天。這次以后,母親每個暑假還是放心地讓我們自己回姥姥家,每次都是大孩子帶小孩子。
后來我登珠峰,家里人都很擔心,唯獨母親表現得非同一般。當時央視的記者采訪她,問她是否擔心我的安危,老太太泰然回答:“不擔心,有什么好擔心的!”
我當兵、讀大學、開公司、登珠峰,每一個階段都遇到過很多困難,但我從來沒有被這些困難打倒過,母親以她一貫的堅強告訴我,人只要不被困難打倒,就一定能打倒困難。
這就是大佬們的媽媽,平凡中自有不凡,每一個成功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個強大的母親,她們用自己的品格和智慧鑄就了大佬的個性,為他們埋下成功的基因。
最后,再次祝天底下所有的母親,節日快樂!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