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勒公關:中國快時尚品牌出現集體滑坡,Zara還能走多久
在這個越來越看臉,越來越注重打扮的社會,涌現出了大量的時尚品牌,有些門庭若市,擴張迅速,有些則門可羅雀,慘淡收場,若數世界上發展得最快的時尚品牌,莫過于西班牙的服裝零售品牌Zara無疑。
1975年,阿曼西奧·奧特加在西班牙成立了Zara,這個來自小漁村的窮小子,既沒有設計天賦,更不是“富二代”,但他創立的Zara,現已是全球排名第二(僅次于Nike)、西班牙排名第一的品牌。
究竟是什么原因,能讓Zara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發展如此迅速?
創業初期,Zara發展的十分緩慢,母公司Inditex在13年之后,也就是1988年才在西班牙之外的國家(葡萄牙)開了第一家Zara門店。 而直到2005年,Zara才第一次登上Interbrand發布的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到今年,Zara品牌價值高達220.36億美元。普勒君簡單分析了一下Zara的成功,認為這幾點占了重要成份:
1、第一家采用“即時”戰略的快時尚零售連鎖品牌
從單個產品的設計到款式定型,Zara的設計團隊只需要5天,從設計到出品這個過程,Zara更是可以把時間縮短到15天甚至更短,在國內沒有一兩個月出款的服裝廠來說可以是望塵莫及。
2、“饑餓營銷”吊足消費者胃口:不趕快買,就沒有了
Zara的服裝款式每兩周更新一次,就算是再熱銷的產品也最多只補貨兩次。這樣做的好處是,一來能減少人們撞衫的機會,二來消費者如果看到喜歡的衣服不趕快買,很快就會沒貨,消費者就會產生“悔不當初”的感覺,導致購物時就會比較果斷。
3、雖“山寨”但仍“高大上”——買手服裝經營模式
Zara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設計師,是靠“買手”抄襲最新時裝款式。當這些時尚元素出現的時候,Zara專業的買手們只需要幾天時間,就可以完成對世界頂級時裝潮流的模仿,以保證自家服飾的潮流緊貼度,可以說是抄都抄的非常有速度。
任何快時尚品牌都具備一定的發展周期,是在當時政治、經濟、技術和消費水平下的產物,從2006年Zara進入中國市場后,一大批快時尚品牌在中國興起,幾年發展下來,眼下也出現了集體滑坡的現象。
現代快報資料顯示:亞洲第一大服裝集團-優衣庫母公司迅銷集團4月初公布的2016財年上半年業績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2月29日的前6個月,受優衣庫業績下滑影響,迅銷集團凈利潤暴跌55.1%,也是近5年來集團首次半年凈利潤下滑。全球第二大服裝零售商H&M 2016年第一季度業績凈利潤也同比下跌達30%。
普勒君認為,快時尚業績出現集體滑坡,一方面是受國內宏觀經濟的影響,另一方面在奢侈品減價、跨境電商興起、消費者更新迭代的環境下,快時尚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正在大大減弱。而快時尚品牌在中國也再難以復制像前幾年發展那樣的光景了,或者,說這股新鮮勁已經過了。現代主流的90后消費者,他們更加注重品味和個性化消費,私人定制也正在成為新的選擇。品牌進入眾化時代后,快時尚品牌正在失去這種競爭優勢。在移動生活化和互聯網社交化時代,貼近消費者需求和生活,加強與這一代消費者進行情感溝通或將成為其品牌重塑的關健。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