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9年盤點:關于創作與生活的啟發
在一年的最后階段,我們盤點了一份自己工作與生活的感悟。說是盤點,其實也并未做什么分類與深化,也深知其中有些現在深信不疑的準則,會在日后有所修正,但依舊想形成年度記錄:感恩時間匆匆,而我們留下痕跡。
關于創作的收獲
1,我們其實是在創作一種空白
我們今年在工作之余繼續嘗試寫了幾個繪本,做了一些實驗性設計。一直以來都想做出有些深意的作品(好像淺顯是一件壞事一樣)。在回顧的時候我們突然意識到或許我們不必對「有深度」抱有執念。深度是隨著經驗,時間,持續的思考自然而然就會出現的東西。現在沒有,意味著沉淀還不夠。但我們可以反復揣摩:如何創作一種空白。
這種空白,其實是一種空間。一種橫在觀者所看與所想之間的空間。實際上,任何一個作品在作者交付出去時都只完成了一部分,剩下的部分是看的人去填充完成的。這個部分留的越多,作品就越有生命力。
創作者無需對「自己想表達的思想被完全理解」這件事過于執著。表達得太滿,太具象,會讓作品本身變得太實太重,而作品應該像水一樣可以流動,充滿可塑性。
作品存在的意義不是傳達思想,而是交流思想。
2,創作的時候允許自負
我們一直都對自己不太自信。
今年的體會是,開始創作的時候一定要極其自信,甚至允許自負。任何猶豫與自我懷疑都會變成不敢,不能,不行,不可繼續。
猶豫與自我懷疑適合創作完成后的反省與修正。
3,實驗性作品可以永遠處在正在進行中的狀態
今年遇到的一個問題是:我們在做一些自發項目的時候,因為想得太多,總是很難下筆,最后流產。
所以我們和自己約法三章:我們可以抱著要做出好作品的理想進行創作,但不可以被這個理想束縛。
要形成一種思路:實驗性作品可以永遠處于正在進行中的狀態。這包含兩個概念:
◎ 想到好的點子(有基礎意義的,有實驗性的,符合當下內心狀態的就是好點子),馬上動手去做。不要過度挖掘或試圖呈現過多的意義與價值。只需要把握到自己能夠呈現的最好的狀態即可。剩下的,慢慢去完善,去改造。
◎ 商業作品可能在交付出去的瞬間就結束了,但自發的實驗性作品永遠沒有結束的一天。它可以階段性結束。一旦我們有所進益,經驗體會更深時,就可以作為更進一步的選題再次去實踐。
4,堅持記錄自己的創作感悟,過程,靈感來源
今年我們開始有意識地以天為單位,記錄創作感受,工作心得,甚至兩個人比較深入的談話。并在插畫師怡然的建議下,開始記錄創意發想的步驟和過程。收集整理用上和沒用上的創作靈感。
這讓我們對創作及思考充滿敬畏。
5,所有單一的作品必須找到同一條脈絡
今年我們做自發創作的時候,犯了一個比較大的錯誤:我們真的只是在做單一的作品而已。這讓我們的思考與實踐缺乏系統性。世界之大之妙之美之無限,能作為創作選題的東西有很多,但創作時間卻很有限。我們需要在有限的時間里把事情做好,就需要沿著同一條脈絡不斷摸索。
所以明年開始,我們會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里,專注進行「以設計為工具,放大普通生活之美」的創作練習。
關于創作之外的收獲
1,做事高效率不是指做得更快更多,而是做事不浪費。
今年是時間相對自由的一年。我們花了大半年的時間在提醒自己:要集中精力,更加自控,高效利用時間完成更多的事情。
在年底的時候,我們意識到僅僅如此,依舊不夠聰明。
高效其實針對的不止是時間,還應當包括事情本身。也就是:一事多用。比如,我們應當保持思考:做這件事,除了達到最初的目的之外,是否還能通過完成這件事,達成其他目的;或是否能通過疊加其他事,達到更深的效果。
2,福兮禍兮:單一事件是沒有好與壞的性質之分的
今年的一個很重要的收獲是,真正明白了一個老生常談的道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以往只是停留在比較淺層的理解里:壞事好事之間可以相互轉換。
但得益于今年我們沒有2018年這么順遂(想賺錢,想出好作品需要花更多力氣了),我們在困境中明白了福兮禍兮的更深層道理:單一事件本身是沒有好與壞的性質之分的:
我們所遭遇,所面對的一切,本身都是中性的。比如失業,走單,賺錢,病痛,都是中性的。造成好與壞的差異,只在于我們將這個單一事件與什么關聯起來。比如失業這件事,如果把它和頹廢的態度,暫時的沒錢,模糊的未來聯系起來,確實不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把它和突然多出的時間,另一條路徑,更多可能性,繼續奮斗相連,絕不會是一件壞事。
這個理解,幫助我們在面對麻煩的時候更坦然,不畏懼,對自己更有期待。
3,最理想的交談狀態:柔軟但是直接
今年雖然在家的時間很多,但卻是與不同人交談最多的一年。交談對象有:初次合作的新客戶,彼此熟悉的老客戶,第一次見面的網友,需要我幫助的人和需要幫助我的人,彼此欣賞的人,彼此不對付卻必須接洽的人······
雖然習慣性對不同人有不同的態度是人之常情,但一年下來還是發現,最真誠,最不心累,最省事,最有效率,最不給彼此造成困擾的溝通方式還是:一視同仁,柔軟但是直接的說出想法。
這一點我們做得還差很遠,是明年重點練習的功課。
4,我們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尤其是在好好做事的時候
我們今年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人即是資源。
「認識更多的人真的很重要」:
◎ 我們幾乎從每一個新認識的人身上都學到了很重要的東西。比如:如何做創作筆記;如何規劃自己的時間;如何保持學習;如何推進一件事情;如何很忙但是很會生活。
◎ 今年的一些新的進展與突破,回想起來都有新認識的人參與的痕跡或者幫助。
◎ 我們通過與人相連,進而與這個世界相連。因此看到世界的多面性。也看到了自己。
◎ 認識更多人的方式以讓自己舒服和不刻意為準則。不善交際的我們,采取的方式是:通過參加講座聽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的人分享經驗;請有趣的網友來家里吃飯,聽他們分享最近在做的事情和對事物的態度·····總之盡量避免群體社交。私密的空間,單獨的對話,對我們來說比較自在,且往往能談論比較深入的話題。
◎ 因為開始做工作室,所以今年有意識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人脈資源。一直覺得把人和資源聯系在一起,有一點功利性。但結合上文提到的「福兮禍兮」的觀點,覺得是否功利性還在于個人:我們應該承認,我們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尤其是在好好做事的時候。且真正的人脈,是靠個人魅力,赤誠的心,主動的給予去維持的。人脈不可索取,更不可依賴。只可互相幫助。
5,看似無用的準備與努力,都是自有其使命的
回顧今年與我們失之交臂的機會,項目,人心,以及一切美好的事物,我們允許自己短暫的失落。但同時也記住了四個字:不必懊惱。
◎ 一方面,應當承認,并不存在什么時運不濟,一不小心,只差分毫,所有我們沒有把握住的機會,都是因為實力不夠。實力不局限于業務能力,還包括是否廣結善緣,小心謹慎,懂得做人,熟悉規則···總之,都是源于自己尚未做好準備。繼續努力查漏補缺是后續唯一正確的事情。
◎ 另一方面,也應該感到高興。我們會失落,是因為我們曾經離目標太近,并非遙不可及。這已經是一個很好的信號了。
◎ 反過來,我們只需相信:所有看似無用的準備與努力,都是自有其使命的。日后我們把握住了機會,回過頭來才會恍然大悟:原來是為這般。
6,保持幾個看書的好習慣
今年保持了幾個看書的好習慣:
◎ 繼續在豆瓣上記錄想看的書,正在看的書,已經看了的書。
◎ 看到熱血沸騰之處,馬上復述與分享給身邊的人聽。并在分享的過程中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收獲是優化了以往對待好書的態度,明白了:再好的書,也不能單向接收作者的觀點,而應該借此引出自己的思考。
◎ 有意識地訓練自己去把握作者分析與看待事物的邏輯,敘述的結構。而不是只停留在觀點收集上。
◎ 不在閱讀數量及閱讀時間上要求自己。放任自己有始無終的閱讀一本書。熱衷于在不同的書籍里尋找相似性。
7,坦然地接受自己不夠厲害
今年我們的焦慮主要集中在:「快30歲了,還碌碌無為怎么辦」和「如何賺夠一筆生活保障金」。
焦慮最大的壞處不是讓我們無法靜心,從容的完成手頭上的工作,而是讓我們因為過于計較得失而變得短視。
好在我們在多次長談后,意識到問題所在,并達成了共識:
◎ 不必擔憂自己不夠厲害,只要繼續努力就好。當我們終有一天變成厲害的人時,只是比其他厲害的人,老一點而已。
◎ 不用擔心沒有錢。也不用舍不得花錢。更不用做決定時首先考慮錢。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如何有意義的花錢,如何好好做事,如何利用現有的一切,構建更好的自我。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