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大奧美的尾牙都很精彩,可是,你知道什么是尾牙(年會)?
作者:NewbeeRen,發表于2015-02-09
文章來源:新蜂 NewbeeRen
微信號:iamnewbeeren
又到一年一度的尾牙季。
饒是我微信好友并不多,這幾天朋友圈仍然嚴重塞牙。都在各種曬年會。
看起來,那些富逼互聯網公司,還是沿襲老路子,忙著請各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線明星出臺,而以傲慢又臭美為標桿的各家窮逼廣告公司,無論大小,不管長短,仍然守著舊傳統,推自家小盆友赤膊上陣,自編自導自演自嗨,自己潛規則自己。
有聯為證喏。
不要挑我的平仄哈。因為挑了也是白挑。我根本就不懂。
上頭這對子里說嗒,就是各大4A一直以來的尾牙節目標配啦。跟類型片一樣,少一種元素都會影響叫好汗叫座。
說到這里,我們就很生硬地引出了今天的主題。
{ 什么是尾牙? }
切,尾牙不就是年會嘛。那位說了。
那么,年會為什么要叫作尾牙呢?
要get到答案,先得知道什么叫“做牙”。
話說這閩臺地區的民間啊,對中華傳統文化和糟粕都傳承得很好,自古以來就有“做牙”的風俗。
這說的可不是當地人打小愛看牙醫,有事沒事就去做個牙齒美白什么的。
這牙不是瓷的,更不是人牙,指的是“軍前大旗”。
船上飄揚的,就是牙旗啦。古例稱官署為牙,稱所居之城為牙城,所居之屋為牙宅,稱朝見主帥為牙參、所親之將為牙將、衛隊為牙隊,而親兵則稱牙兵,稱所樹之旗為牙旗。還有哦,我們今天說的“衙門”,其實最開始也是被叫做“牙門”的。
古代出兵時要祭旗,以祈旗開得勝,這事兒就叫做“祃(音:罵)牙”。這就是做牙的源起。
要問這牙是怎么做的呢?
每逢農歷初二及十六日,當地人(尤其是做生意的)都會準備雞豬魚肉祭拜福德正神(也就是土地公,而且往往身兼本地財神爺),以求生意興隆高朋滿座客似云來。
祭拜過后的貢品,當然不能白白扔了——敗家子兒也沒這么干的——通常都拿去分給員工,這就是傳說中的“打牙祭”。
這一整套工序,就叫“做牙”。
做牙最重要的是“兩牙”——當然不是葡萄牙和西班牙——而是頭牙(正月不做牙;一般從二月二土地神誕日開始)和尾牙(臘月十六日,一年中做的最后一個牙)。
其中又以尾牙尤為隆重。不但祭拜時的貢品比平時更加高端大氣上檔次,各個商號還要在這天大肆宴請員工。因為過了這一天,辛勞的一年就要過去了,而一年中最艱難的幾天即將到來——該各處收賬結賬去了。
以前,還沒《勞動法》的時候,如果來年不打算續聘某個員工,老板就會在宴席中將雞頭對準他(跟炒魷魚簡直是一樣一樣的),暗示其過完春節不用來了。
當然啦,如今這種假裝婉轉的做法已經毫不婉轉地絕跡了。原因你懂的。總之,吃“尾牙”逐漸演變成為臺灣那邊的公司年終聚會。總結一年的工作,宣布重要的決定,發發獎金拉拉仇恨,看看節目泄泄怨氣,全都是在尾牙宴上完成。
而在大陸這邊呢,自從破四舊之后,“尾牙”這詞在大陸就漸漸鮮有人提了。慢慢地,知道它的人也越變越少。
直到后來改開,臺商港商紛紛跨海而來,才把它又帶了回來。
再后來不少外企因為港臺高層成窩,也管年會叫做尾牙。這么叫了好些年,許多后來人就都以為那是洋詞音譯而成。
真別說,這兩個字組合到一塊是有點古怪,如果不知道來歷的話。但其實,它真是老詞發新枝。古倒真是很古啦。
-古,古,古耐特-
文章來源:新蜂 NewbeeRen
微信號:iamnewbeeren
轉載請注明作者、微信號、下方圖片,并注明來源:數英網 DIGITALING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