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望流量解決一切問題的百度,現(xiàn)在被它害了
過去一年,經過 5 次規(guī)模上百億的合并,燒了幾年錢的互聯(lián)網生活服務穩(wěn)定了下來。打車、外賣、團購、電商、旅行這些服務隨著智能手機深入每個人的生活。
來源:好奇心日報
作者:黃俊杰
就像過去十年里中國科技界的每一次改變,所有這些行業(yè)的勝出者都被幾家互聯(lián)網巨頭控制著。不同的是,這次它們背后只有騰訊和阿里巴巴,另一家曾經主導著中國互聯(lián)網產業(yè)的公司百度缺席了。
滴滴和快的在情人節(jié)合并,分別拿了騰訊和阿里巴巴數十億美元的兩家公司開始用專車取代出租車。而百度投資的 Uber 中國逐漸失掉了低價專車帶來的一度領先。
兩個月后,58 同城收購趕集網,合并為最大的生活信息服務公司,騰訊是大股東。
開始做外賣和到家服務的團購業(yè),美團與點評在國慶期間完成,有消息稱騰訊剛給它們 15 億美元投資。另一個外賣市場的重要角色餓了么在圣誕節(jié)被阿里巴巴控股。
最近的一次是專注給女性賣衣服的美麗說和蘑菇街合并,騰訊還是主要投資方。關于電商的投資還在繼續(xù)。但很明顯,這生意最終只是天貓和京東之間的競爭。它們一個是阿里巴巴的部門,一個拿著騰訊投資走進微信錢包。
到 2015 年年末,靠風險投資探索了幾年的生活類創(chuàng)業(yè)基本結束,活下來的少數幾個領先者相互合并后也沒能逃開騰訊和阿里巴巴的控制。就連幾個賣電影票的公司和做知識社區(qū)的知乎也都和微信綁在了一起。
2015 年夏天,百度 CEO 李彥宏宣布百度未來的方向從搜索轉向 O2O(線上到線下)服務之后說:“我們需要用服務連接人——移動購物、電影票之類的的高頻服務。”
但曾經一度決定了中國互聯(lián)網用戶上什么網站、用什么服務的百度,已經錯過了這些消費服務。在線旅行可能是唯一的例外,百度控股了攜程,后者三個月前收購了去哪兒。
這一切是怎么發(fā)生的?
無緣最重要的幾次合并,是百度多年來選擇投資追趕者的結果。
百度 2010 年投資愛奇藝,前面有優(yōu)酷和土豆;2014 年收購糯米,它在團購市場份額遠遠落后美團和大眾點評;之后投資的 Uber 中國和百信網,前面也都在追趕拿了騰訊和阿里巴巴投資的競爭對手。
一位熟悉投資事務的百度工作人員對《好奇心日報》說,百度投資的邏輯是追趕者要價更低更便宜,而自己可以用流量幫助被投公司追上競爭對手。
只是在這些靠風險投資“燒錢”換流量的行業(yè),排第三名往往缺的不只是流量。一兩年時間,靠著百度搜索框帶來的流量,追趕著還是在追趕。
更大的問題是百度今天已經沒有了流量優(yōu)勢。在 Alexa 之類的網站訪問量檢測服務上,baidu.com 還是中國訪問量第一的網站。但 Alexa 不知道一天有多少人在手機上看微信、在手機天貓里買東西——雙 11 那天,超過 2/3 的購物發(fā)生在手機上。
最根本的問題是搜索沒那么重要了
互聯(lián)網初期,上網看個新聞、用個服務都需要輸入網址。沒多少人有記網址的習慣,在搜索引擎的輸入框里敲幾個字才是最方便的,反正鍵盤永遠在在你手邊。
不知道搜什么也不要緊,百度收購的 hao123.com 很可能早就在不知道什么時候就在瀏覽器的首頁堆滿了密密麻麻的鏈接。
公平地說,百度搜索一直做得不錯,2011 年 Google 出走沒能成就搜狗、360 們。今天中國搜索市場依然是百度一家公司控制八成以上,其它對手各自守著個位數的份額。
靠著在搜索引擎的壟斷地位,百度每年也保持著超過 30% 的收入增長。在可預見的未來,還沒有公司可以在中國的搜索市場顛覆百度。
但百度不再決定大多數人看什么、用什么。
手機上,鍵盤只是屏幕上出現(xiàn)的一個軟件,大部分時候它都被藏起來。點一下屏幕就能打開的應用取代搜索引擎和網頁,成為每天進入各種互聯(lián)網服務的入口。
根據 CNNIC 的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截至 2015 年 7 月,中國有 6.68 億互聯(lián)網用戶,當中 5.94 億使用聯(lián)網智能手機。手機是最主要的上網設備,個人電腦反倒成了工作和少數游戲的工具。
搜索引擎早已不是手機用戶使用率最高的服務,甚至新聞也在 2015 年超過搜索。
這只是使用量,考慮到微信、新聞、購物應用里,用戶每天停留的時間以分鐘計算。而在搜索引擎里只會停留幾秒——搜索是為了進入其它服務。
原先指望著百度帶來流量的網站,到了手機上也更希望用戶直接下載應用,好在屏幕上留一個觸手可及的入口。
網站被應用取代影響的不只是百度的搜索廣告,還有第三方合作網站上的百度廣告——網頁邊上寫著百度推廣的方塊。
對于今天的手機用戶,信息的閱讀大部分在朋友圈、今日頭條或者其它新聞應用內完成。這些閱讀應用有著不同的設計、不同的文章來源。
但一個共同特點是,它們都不用百度平臺——真想也沒得用,不同于收購了 Admob 的 Google,百度在手機上一直沒有廣告服務。
PC 上曾經無處不在的百度推廣,到了手機上,用不著你找屏蔽工具,就全部消失了。
百度自己也清楚從 PC 過度到手機以后,自己沒那么重要了。
2015 年 7 月接受美國商業(yè)媒體 Re/Code 采訪時,李彥宏說:“我們意識到很多公司開始做自己的應用——它們不再允許我們索引它們的內容,而且它們在為消費者提供很好的服務。如果移動時代的用戶花大量的時間在搜索以外,我們就有問題了。如果用戶直接去應用獲得服務,他們就不再需要搜索,因為搜索提供的只是信息。”
百度是個技術公司,但它不是 Google
投資不是科技公司唯一的出路。美國的科技巨頭都沒有騰訊或阿里巴巴那樣的好的胃口,蘋果幾十年來靠更好的軟件和硬件賣更貴的硬件產品,它的收購都是與硬件相關的公司。相應的,亞馬遜買的公司都是電商或者前沿技術。
Google 倒是每年都要投資一二十家公司。這家同樣困擾于搜索地位下降的公司也常被拿來和百度作比較。
不過你只要看一下 Google 和百度過去五年在各自的年度大會上都在談什么,就知道這兩個公司完全不是一回事。
五年里,每一次 Google 開發(fā)者大會(Google I/O)的主要議題都是 Android。當中有 Google Glass 之類的小插曲,但設計更好、速度更快、適應更多硬件產品的 Android 永遠是 Google 大會上談得最多的話題。
而一年一度的百度世界大會,每年都在討論完全不同的東西:
2011 年,百度·易手機系統(tǒng),一個用上全套百度網絡服務的 Android 系統(tǒng)。推出后唯一的產品是戴爾 Streak Pro D43。這個系統(tǒng)和戴爾手機一樣早已沒有聲音。
2012 年,百度云平臺,像 Google 一樣提供相冊、通訊錄、云儲存網盤等數據的存儲。今天百度云只是一個網盤。
2013 年,“輕應用”,直接在百度搜索里使用互聯(lián)網服務的網頁應用。兩年后最常見的網頁應用還是微信號。
2014 年,主題是百度大腦和三款硬件產品:據說要幫助購物的百度 Eye 智能眼鏡、像實體 Siri 一樣的 Cool Box,以及李彥宏親自發(fā)布,據說可以檢測食品安全并將量產的“百度筷子”。當然,最終都沒有被推向市場。
2015 年,主題是人工智能。李彥宏介紹了度秘,一個類似微軟小冰的人工智能助手。發(fā)布快半年,在百度自己的貼吧上,度秘的活躍度差不多是小冰的 1/10。
前三年百度還是在探索和自己生意相關的新技術,最近的兩次所做的不過是堆砌每一個創(chuàng)業(yè)公司都會說的關鍵詞:大數據、深度學習、神經網絡、智能硬件、人工智能。
作為中國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百度顯然真的有技術。不論語義處理、圖片搜索還是地圖,都是長期技術投入的結果。但你看不到百度像 Google 一樣年復一年地將這些技術轉換成長期發(fā)展的新產品。
相反,百度寧愿浪費工程師的時間和每年傳遞公司信息的最佳時機去做“筷子”,或者挖了微軟員工復制暫時沒什么用的“度秘”、歷時半年放一段視頻的無人車……像樂視一樣,用一些看上去更厲害的東西來裝扮自己作為技術公司的形象。
或許是在公司影響輿論的同時,輿論也影響了百度對自己的判斷。
裝扮只是裝扮。離開搜索,Google 依然有一個控制著超過 10 億部手機的 Android 系統(tǒng),以及 Play Store 應用商店。
這些年 Google 已經將 Play Store 與中國以外地區(qū)的 Android 系統(tǒng)緊緊粘在一起。當搜索廣告逼近天花板的時候,Play 應用商店的廣告收入頂了上來。
百度不能期望同樣的機會。它在 2013 年靠收購 91 無線建立了中國最大的 Android 應用商店,但最好的時候已經過去。
今天每一個中國手機廠商都在推自己的應用商店,大到華為、小米,小到 OPPO、魅族甚至錘子,都想靠應用商店賺錢補貼趨近于零的手機硬件利潤。而這些公司才像海外市場的 Google Android 一樣,真正控制著手機上的東西。
PC 上的流量掩蓋了百度多年的問題。現(xiàn)在百度不再壟斷手機上的流量,問題再也遮不住了。
2015 年博鰲論壇上,李彥宏在對談中問比爾·蓋茨早年從老一輩創(chuàng)業(yè)者身上學到什么。蓋茨回答說:”我年輕時仰看的公司,比如 DEC,你們現(xiàn)在可能聽都沒聽過。看到這些公司倒下對我可能是件好事——當市場轉向、而他們沒發(fā)現(xiàn),再出色的人和技術都沒用。“
移動、應用商店、生活服務,搜索以后的每一次市場轉向,百度都來遲了。
題圖來自 :SCMP
關于「好奇心日報」:
qdaily.com — 把世界變成問號。每日報道與你有關的商業(yè)新聞,無論它是科技、設計、營銷、娛樂還是生活方式。另外還有一個“生活研究所”供你吐槽生活。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guī)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