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有料的八卦,關于“知乎大V”的一些小分析
今天來八個卦,順便做一些數據分析的事兒。
感謝熱心讀者提供題圖。
來源:張記雜貨鋪(微信號:zhangleo1983)
作者:張亮-leo
數英網DIGITALING 經作者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知乎大V這個定義,首先讓我們來界定一下,通常情況下,擁有10萬以上關注的就被外界稱為「知乎大V」了。根據「看知乎」的數據,目前超過10萬關注的「大V」已經達到185人之多。
當然,放到知乎所有用戶的總盤子里來看,依然是滄海一粟。
那么,先看分布:
50萬以上關注的超大V只有9個人。
而這九個人的相關贊同、關注、發表的情況又如何呢?
NO.1 張佳瑋
NO.2 李開復
NO.3 黃繼新
NO.4 周源
NO.5 yolfilm
NO.6 張亮
NO.7 張小北
NO.8 李淼
NO.9 maggie
一個有趣的事實是,在知乎關注度金字塔頂尖的9個人中,大部分人,已經不在知乎上發表內容。
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也許有人會說,說明了這幾個問題 ——
1、知乎的超一線大V在流失
2、超一線大V在獲取了足夠的關注之后,即便不再發表任何內容,其關注都會持續上升。因此,關注與內容發表之間并沒有直接關系。
3、其他的一線、二線、三線大V如果持續生產內容,就可以替代那些超一線大V
那么,如果我們再看看這些不發表內容大V是否還在活躍呢?
李開復:


黃繼新:


周源:


Yolfilm:


張亮:


張小北:


李淼:


maggie:


好像不是啊,有些大V只是不發表內容而已,其他的動作還在做啊。
只是確實有人已經超過1個月沒有動作了。
如果我們發現了這樣的情形,是不是我們對于之前從數據得出的結論就會發生變化了呢?
或許現在,我們會說 ——
1、超一線大V基本沒有流失
2、超一線大V只是減少了發表內容的次數,轉而更多成為推薦者、消費者和瀏覽者。
好的,接下來,我們還要去分析一些其他的八卦。
在TOP 9的9人中,李開復、黃繼新、周源、張亮都是屬于知乎創始團隊的成員。
因此,他們的作用,我們需要了解。
首先是李開復,他最早的回答是2011年2月10日發表的,最近的一條回答則是2015年6月30日,關于其淋巴癌治療后的提問,而這也是他獲得最次高票的回答,總計獲得了超過1萬1千張贊同票,最高票是關于其生活習慣的提問,2011年3月回答,總計獲得了超過1萬4千張贊同票。
李開復對于知乎的作用是 ——
作為投資人,為知乎站臺,在知乎建立的早期,利用自己的人脈和資源,為知乎吸引有價值的種子用戶。
在這里,你其實還可以看出,李開復充分利用了自己的資源,包括別人對自己的經歷、病情的窺探欲望,在各種時候幫助知乎獲取流量。
然后是黃繼新,最早的回答是在2011年9月30日,最近的回答是在2015年11月19日為自有產品讀讀日報站臺,而在讀讀日報之前的一個回答,已經是2014年8月份的事情了,再往前的回答就要追溯到2013年10月了。
從黃繼新的情況可以了解到 ——
最初,黃繼新是一個觀察者,他并沒有以回答的形式參與到知乎最早期的UGC建設中,但從2011年3季度開始,他就積極參與UGC建設了。
直到2013年知乎開放注冊的半年后,黃繼新開始逐漸回歸到觀察者和操盤者的位置。
黃繼新一共做了5萬次以上的公共編輯。
接下來是周源 ——
周源以回答形式參與知乎UGC建設的時間非常早,2010年12月開始參與回答,最近的一次回答是關于知乎被騰訊投資的回應,2015年11月5日。
周源一共做了超過1萬次的公共編輯。
最后來看張亮 ——
作為知乎創始團隊的一員,張亮無疑是個話癆(與其他創始人相比),第一次回答產生與2011年1月,而最后一次回答是在2015年9月,在這4年中,他一共回答了1376次,寫了73篇專欄文章,但是公共編輯的次數只有周源的一半,而他的提問次數卻超過了周源和黃繼新。
原因是什么?
這里有一個小插曲,其實同樣為創始團隊成員的李申申,由于其CTO身份,更多的與代碼和架構打交道,所以,他更多的是關注一些問題,而不是參與UGC建設和影響Timeline。
這里,我們又可以八卦出一些好玩的數據分析結論 ——
1、對于內容社區來說,每個創始成員都是內容的發動機
2、由于分工不同和特長不同,并不是所有創始成員都需要參與內容建設
3、當產品成長到一定的時點,就要開始盡量磨滅創始團隊對于內容的導向及影響力。
而第三點,業界有一個名詞,叫做「去中心化」。
為何如此?
曾經蘇莉安做過一次數據分析,數據顯示,知乎創始團隊幾乎關注了每一個大V,而每一個大V也幾乎都關注了知乎創始團隊。
這意味著,創始團隊擁有極大的話語權和把控輿論導向的能力,他們的每一個動作幾乎都會出現在所有對社區用戶有影響力的成員的Timeline上,而一旦這些成員認可了創始團隊的動作,就會繼而影響到這些成員所能觸達的關注人群中。
所以,知乎創始團隊淡出內容建設和減少操作動態,從我的角度上來看,是正確的選擇。
好了,八卦完創始團隊,還有另一個八卦。
游叔的第一個回答始于2010年12月;張小北是2011年2月;李淼2011年5月;maggie是2011年6月;張佳瑋2011年7月。
這里是不是發生了很有趣的現象?
所有TOP9的用戶,都是早期的知乎用戶,那么我們又能得到什么結論?
對于內容社區來說,越早參與其中越好,當社區成長起來之后,對早期用戶的獎勵是相當豐厚的。
寫到這里,需要提個醒:
并不是所有早期用戶,都能獲得相應的獎勵。
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分析一下TOP 9之后的成員的各種數據。
當然,我需要提醒的是,這其中有一些大V是曾經出走過,然后回來的,因此如果你在她/他出走前沒有關注過,可能你并不明白為什么他們的答案并不多,卻能引發巨大關注的原因。
- 完 -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