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討好年輕人,9成品牌都在做“死IP”,冤不冤?
上一篇文章《品牌到底能不能IP化》探討了品牌能不能成為IP、品牌與IP的異同、當今品牌普遍希望IP化的客觀原因和實操價值。
也挖了個坑:如今那么多品牌給自己做IP形象、品牌IP化運作,主要短板和弊病在哪里?
收到了很多后臺留言。我們也與一些品牌合作方聊了聊他們的心路歷程。發現大家對這個話題都挺感興趣。
今天咱就接著來。
1、病急投醫的品牌們
這屆做品牌、做營銷的人們,真的很焦慮。
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些新議題、新概念在圈內刷屏。
從老掉牙的“病毒營銷”、“內容營銷”,到今年的“私域流量”,以及最近剛引發討(si)論(bi)的“新消費”。
一個個話題,不斷地觸碰人們的敏感神經
——大家都害怕自己錯過了什么、害怕自己思維落伍,害怕方法論被淘汰。
相映成趣的是,但凡有新的實操方法、新的營銷手段取得了成功落地案例,很容易出現一窩蜂的現象。
曾經,遍地都是H5,不做個H5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有營銷創新;
然后,所有品牌都在做抖音,要么投放要么自己搞;
今天,品牌跨界蔚然成風,乃至不瘋魔不成活——辣條抱枕、痔瘡膏口紅、風油精馬甲……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人們做不出來的。
當然IP這個概念也不能“免俗”。
近幾年,大家都喜歡給自己的品牌整一個IP形象(或者只能叫“吉祥物”),試圖借助IP形象來完成品牌形象的轉變。
京東狗(2013年)、美團袋鼠(2015年)、得到貓頭鷹(2018年)
可見這個趨勢不是一年兩年了
或者學著真正的IP,開始注重產品之外的內容,開始談圈層關系、粉絲經濟,開始強調“走心”。
尤其是那些先行者們(比如三只松鼠、江小白等等)成為行業標桿后,從者甚眾。
不知不覺地,用IP形象來做“品牌IP化”的品牌,越來越多。
特別是大眾消費品領域,以及針對年輕受眾的行業,尤其明顯。
2、逼瘋品牌的那些“年輕人”
無論是害怕錯過、害怕落伍的焦慮心態,還是一家靈家家試的實踐,都反映了一個現實:
品牌們始終在試圖不斷地去接觸消費者、接觸新一代,試圖了解人們的喜好,探尋市場的趨勢。
這幾年來,筆者接觸了n個品牌主、企業主,從小微企業到行業頭羊。
聽得最多的就是:
“我們想要品牌形象升級”
“我們的品牌要活化/年輕化”
“我們想搞清怎么跟新一代消費者做生意”
“抓住新一代才能抓住未來市場”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如何定義、刻畫“新一代消費者”呢?
問題來了。
這一屆消費者,似乎偏好特別多元、需求特別垂直,人群特別細分。
以前我們做人群分析,年齡段+性別比例+收入水平+社會身份+信息獲取方式+主要地域,基本可以定義一個消費人群。
今天可不是這樣了,五花八門啥都有。
——假設A和B兩個男性,都是27歲、都月入一萬五,都在互聯網公司工作、生活在同一個城市,甚至都愛混豆瓣,他倆的消費偏好也可能完全不同……
A愛潮流藝術、愛電音,live、展覽從不落,紋身能花好幾萬,潮玩手辦全都要;B是傳統文青,喜民謠,愛旅游愛攝影,絕版的唱片碟片堆滿書柜……這二位有極大可能,日常開銷比例、吃的玩的用的穿的,大相徑庭。
30年前的年輕人
今天的年輕人,6張照片代表了不同的人群。這還只是冰山一角。
如今,一概而論的“年輕人”,根本就不能被定義為有營銷實操性的一個目標人群
所謂“年輕化”只是表象——哪個年代沒有年輕人??
多元/垂直化的抬頭才是棘手難題——當代的社會環境/文化環境/信息環境提供了基礎條件、發酵平臺,讓不同人群的偏好和需求得到聚合、聲張;
激烈的市場競爭又逼迫品牌必須關注人群的分野,并在此基礎上“find its own way”。
這真的給品牌們逼得夠嗆。
IP審美的多元化演變,也側面佐證了這一點
回過頭來看,近年刷屏的概念,翻來覆去無非都是圍繞三個大命題:
怎么讓大眾注意到我?
(病毒營銷事件營銷裂變跨界blablabla……)
怎么讓特定受眾喜歡我?
(內容營銷KOLKOC私域流量blablabla……)
怎么讓沉淀下來的消費者/用戶/粉絲緊緊跟隨我?
(會員營銷社群blabla……)
是不是很熟悉……好像就是傳統的“品牌三度”。
其實,營銷領域的熱詞無論怎么常變常新,也沒超出知名、美譽、忠誠的討論范疇。
果然人類的本質是復讀機
換而言之,營銷人們一直以來討論的、致力的,就是品牌與受眾的關系。
所有事情,都是“人”的事。
找人,鑒人,抓人,留人,養人。
“如果有一群粉絲,對你死心踏地。超越理性地支持你、供養你甚至崇拜你。你想不想要?”
應該沒有那個品牌主會拒絕。
在上一篇文章《品牌到底能不能IP化》中,探討過:
商業品牌們所渴求的,卻一直是IP所擅長的。
很多品牌/企業已經長到了一定規模,還不知道怎么做“人”的工作;
而本身不提供產品的IP,能為人所熟知,就是因為足夠多的人喜歡他、追隨他——IP以內容為核心基底,擅長對“人”做工作才能起來。
有樣學樣地,品牌們便也寄望于他山之石:
“我給自己整一個IP形象,我用它去圈粉、去跟年輕人溝通。應該會更好吧!”
3、南轅北轍的“死IP”
為什么有很多品牌做了自己的IP形象,卻收效甚微?
因為本末倒置,搞錯了因果唄。
來看看大家通常的做法:
1.設計一個卡通形象——且多以動物為原型。
2.這個形象多與品牌的某些關鍵要素關聯。
3.給這個形象做煞有介事的“形象設定/人設”,比如姓名性別年齡愛好職業特點背景故事……
努力地通過這些人設去反映品牌的信息,或者去貼合消費者的“人群畫像”
4.以類似于傳統VI的手法,將其作為視覺元素使用。
于是,這些IP最后大多變成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因為它們往往是“死IP”。
怎講?
沒有溝通力、承擔不了營銷功能,僅僅作為一個軀殼、擺在那好看的花瓶。
在實操中沒有用,沒法用。
既找不到合適的、足夠的空間和載體去展示它、演繹它;又缺乏系統能力去運營它、炒火它(畢竟不是專門運營IP的團隊)。
放在包裝上、門店里、自媒體上……又好像用不用它都一樣。
既不能讓人記住,又無法讓人喜歡,對產品/服務/傳播好像也沒有顯著幫助。
你說這是不是“死IP”??
死因,歸根究底就是:認知上的因果倒置。
很多走入誤區的企業主和決策人,把果當成因,把因當成果。
并不是畫個貓畫個狗畫個熊,你的品牌就IP化了,就有活力了,就有溝通力了。
恰恰相反,先捋清楚溝通方法,才能讓你的IP活起來。
不然呢,難道年輕人就是天生喜歡看卡通動物嗎……
先搞清楚怎么打造品牌的溝通力
貓啊狗啊熊啊這些具體的IP形象,只是最終執行溝通動作的載體。
4、“品牌IP化”是結果,不是捷徑
還是說個人盡皆知的成功者——三只松鼠。
它是國內在“IP化”里,公認走的比較遠而且比較成功的。可是,大部分人在談三只松鼠案例時,只聚焦它近兩三年的大動作:做動畫、開實體店、搞跨界,玩大手筆……
似乎,因為它畫了三個松鼠,所以它成功了;
因為它給三個松鼠做表情包、拍動畫片,用年輕人喜歡的姿勢搞網絡傳播,所以它成功了;
因為它把三個小松鼠當成正兒八經的IP來投入、來運作,所以成功了……
真是這樣嗎??
謬誤。
俗話說,要了解一個人成功的原因,別看他發達之后的所作所為。要看發跡前,他做對了哪些事。
舉個我親身經歷的例子。
大概是2014年,零食市場還沒有像今天那么高的集中度、競爭飽和度,普通消費者的品牌意識也不強。一天下午,辦公室里有人買了一小箱堅果零食。在收到快遞時,立馬就有同事開始拍照,“哈哈,有點意思啊這個包裝!”
因為快遞的箱子上,是一只松鼠:“主人,你的零食到了!”
一群人都來了興趣,開始圍在一起拆箱。
隨著我們拆快遞箱、拆包裝,到看到附送帶的垃圾袋、堅果夾,小松鼠一直在跟我們發生“對話”:
“你是被賤總(松鼠小賤)選中的吃貨!”
“主人,果殼垃圾請裝在這里。”——附送的垃圾袋,鼠小袋
“主人,吃完記得用我擦一擦哦!”——附送的紙巾,鼠小巾
……
一個簡短的茶歇時間,辦公室里的所有人都記住了這三只松鼠、以及“三只松鼠”。從那時開始,三只松鼠始終是辦公室的指定零食。
溝通,從第一時間開始
鼠小箱、鼠小袋……消費者與產品接觸的各個環節,都被人格化更有溫度,更有記憶
對三只松鼠(品牌)來說,“三只松鼠”(IP形象)品牌人格化的凝練。松鼠形象融入客戶體驗的過程中,將品牌與主人之間構建“主人”關系。
這是它的重要品牌文化和行為辨識。
你想想
幾年前,網購零食的習慣剛剛成風,你從林林總總的淘寶店里買堅果。
刷拉拉一搜,能賣堅果的,茫茫多。
獨獨這一家,在你收到包裹開始,就親切地稱呼你為“主人”。
所有的小心思小細節,都有小松鼠蹦出來,都讓你會心一笑。
很難不記住它,很難不被“圈粉”。
三只松鼠“成名之前”的用心之處,才是品牌與消費者溝通“破冰”的關鍵。
一個個細節的積累,才是那些小松鼠為三只松鼠立下的汗馬功勞。
溝通中的細節忽視不得,這跟重視策略不矛盾并不是關注細節,就會導致戰略失誤相反的,只有執行細節的積累才能落實戰旅而且,鍛造IP尤其如此——沒有飛天騷方法,只能落地慢慢來
一個品牌要在營銷戰中突圍,需要顧及的事情何其多?
三只松鼠,在成為眾所周知的“IP”前。就是個電商品牌。
品類的選擇、類目的運營、供應鏈的梳理,產品的把控……
搞定這些林林總總之后,
“松鼠”作為品牌關聯核心品類的符號(松鼠與堅果)出現了。
因為電商品牌沒有促銷員、沒有門店,沒有太多跟客戶溝通的沉浸式途徑,
“松鼠”作為品牌運營鏈的最末端、品牌與用戶溝通第一線的“執行人”出現了。
“松鼠”將品牌已然篤定的服務顧客/取悅顧客的文化、溝通理念,變成一個個印在快遞、包裝、附屬物上的表情/動作/文案,直接讓品牌在茫茫的對手中與眾不同,瞬間跳了出來。
那幾只“松鼠”,就是電商品牌三只松鼠的客服代表、一線銷售員。
至于它們后來出動畫、開大店、搞授權,成為卡通明星、IP典范,則是完成原始使命后的水到渠成——那是果,不是因。
品牌IP化沒做好,不是“IP化”這件事本身的錯。
打個比方:
你看到別人家的果樹郁郁蔥蔥、鮮嫩肥美,著實羨慕
便忙不迭地買了同樣的果苗,期望自己也能豐收
但最后還是結不出好果
是苗不行嗎?
是你家沒有滋養好苗的土壤。
所以呢,想要收獲果實,莫要急著選苗。
先翻土。
外向的汲取,沒有錯。
但內向的煥新是根本。
外邊的世界越紛紛擾擾,反而越要修煉自己的內功。
溝通力不來源于你跟了哪些熱點概念用了什么新手段,在于你對自己是否清醒。
“道”不清,“術”再花俏,
那也是旁門左道,甚至邪魔外道。
5、構建溝通力,從頭開始
回過頭想想,做一個IP形象,最初的營銷目標是什么??
你的IP形象在你的營銷鏈條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在實踐的營銷行為中,具體的任務是什么?
對于每一個品類的營銷環境,每一個品牌的實際情況,具體答案不同。
作為從0開始親身打造過本土頂流IP的人,我們(本文作者)自己也認為:
品牌IP化,以及IP的打造,根本不存在普適性方法論。因為每個品牌所要面對的內外因本身就千奇百怪。
——這就好比醫生治病,癥候不同,療法迥異。
誰說自己有放之皆準的萬能藥?您掂量掂量這是不是赤腳大夫吧……
不過,如果品牌希望借鑒IP的方式,利用IP的某些特性/利用IP的某些手段,以達到自身的特性營銷目的,
可以先進行一套“望聞問切”,以排除干擾抓住主線:
第一步,梳理溝通流程
任何消費行為的發生、任何購買決策的生成,都有其過程。
借用一個經典的傳播理論:AIDAR
注意——興趣——欲望——行動——再次購買/反復
很基礎、很入門,但是很在理
這個過程,有時長,有時短,有時會將某些環節合二為一,但一定會存在。
在品牌與受眾接觸的每個載體和渠道上,這個過程都在不斷發生。
所以,要想清楚2個問題:
1,這個過程中,我在哪個環節的營銷動作是偏弱,甚至忽視的?
2,我如何將這個過程盡量縮短?——換句話說,慫恿消費者對我更“沖動”、更感性。
第二步,盤點溝通場景
如果說溝通流程類似縱軸,溝通場景就類似橫軸。
甭管你是賣貨的、走KA渠道的、開實體店的、做電商的、做服務產品的,都可以歸納出你和受眾之間的n個溝通場景。
還是上文三只松鼠的例子——從收貨到開箱到拆包到食用到扔果殼,每一個場景/環節都有松鼠的互動出現。讓原本溝通條件(相對實體店)不足的電商產品,變得“抓人”。
你說三只松鼠的早期團隊沒有刻意策劃過這些溝通場景,我是不信的。
那么:
你的哪些場景/環節,是原本(沒使用IP形象的時候)很蒼白、很干癟、很沒有記憶度的?這些就是IP形象可以發光發熱的地方。
第三步,明確角色定位
這里不是寫在IP角色設定里的所謂的“定位”(比如“定位于年輕人群”、“定位于潮人群體”等等),而是IP形象在營銷鏈條中扮演的角色、承擔的任務。
而且要從最簡單的開始(別指望一口吃個大胖子),從盡量具備競爭差異性的開始。
客服專員?促銷員?品牌大使?消費者代表?……
都可以,只要在你的溝通流程和溝通場景——也就是前面兩步盤點梳理的——之中,有IP形象可以發揮的空間,讓IP的行為能夠撐起它的角色定位,構成行為辨識和角色說服力——進而,有辨識有說服才有記憶,才能替品牌圈粉。
第四步,設置記憶錨點
搞清楚流程、場景、角色定位后,就需要著力在關鍵環節、關鍵場景設定關鍵信息,即有意為之的“記憶錨點”。
這些關鍵信息,可以是視覺符號、可以是內容范式、可以是行為標簽……成功的記憶錨點,是傳播事半功倍的關鍵。
其實以上的小標題,每一個都可以探討個幾萬字。
篇幅所限,就不逐一展開了。
品牌與IP
既像兩條互不相交的平行線——定義它們的方式本就不同
又有大量的實操經驗可以相互借鑒和交融,誰說品牌不可以具備IP的素質?
IP營銷的實操中,還有太多精彩話題可聊,待日后慢慢道來……
話說到這里,更多IP相關的知識與觀點,歡迎在筆者的公眾號(微信搜索:soonlight IP研究所)交流。
————————————————————————————————————
關于作者:國內專業的IP運營團隊,打造過同道大叔等多個IP,操盤逾百個IP+品牌實戰項目。公眾號:Soonlight IP研究所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