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tco大陸首開店,“惹火”上海市民,它的底氣來自哪里?
前天,大陸首家Costco在上海正式開業,
這家美國最大的連鎖會員制倉儲量販店,
終于向中國這個巨大市場出手了。
不過上海居民似乎在開店當天,就給了它“當頭一棒”。
產品售價實在過于動人,茅臺1498一瓶,
五糧液也只要近920元。
巴寶莉和愛馬仕手提包,
任何一件轉手就能獲利上千元!
“哄搶”之下,僅僅堅持了5小時,
Costco便無奈宣布暫停營業。
但“你有張良計我有過墻梯”,
之后廣大的會員同胞們就收到了來自Costco的短信通知,
賣場僅限2000人進入。
為了獲得進入名額,甚至有人在凌晨就去排隊了!
Costco究竟有什么魔力,能如此受消費者喜愛?
1976年,美國加州圣地亞哥創立了一家 PRICE CLUB (價格俱樂部),
而7年后,在華盛頓州西雅圖市,Costco悄然成立,
它們便是如今全球第七大零售商的前身。
歷經十余年的成功經營后,
1993 年兩家公司正式合并。
同年7月,它更名為Costco股份有限公司。
Jim Sinegal和Jeffrey Brotman兩位創始人,
最初只是量販店的工作人員以及出身零售世家的律師,
他們能將Costco發展為全球矚目的倉儲批發賣場,
其核心力量就是性價比。
Costco在成立之初,即致力于以可能的最低價格,
提供給會員高品質的品牌商品。
而它所有的營銷體系均是以此為中心,
進行展開,
其實Costco營銷模塊大致可分為三部分。
產品
Costco的貨品類目非常豐富,
涵蓋家電、3C數碼、衣服、生鮮等多種產品。
但相比起其他商超,它同類貨物的品牌選擇項目只有2、3個,
但卻都是市面上的TOP級別牌子,
質量絕對有保證,也節省消費者挑選時間。
而且,這也就意味著它每個種類,
只與2、3個供應商打交道,
管理成本大幅下降。
但單品采購量卻在增加,議價能力也隨之上升。
同時,作為Costco一大亮點的大容量商品,
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企業節省了庫存及運營成本,
產品采購后直接就能上架,
也減少了理貨和促銷的人力開支,售價更是進一步降低。
不過和小孩一般大的巧克力醬,
也著實令人吃驚,這要吃多久才能吃完呢?
價格
有高質量產品,自然還得輔以實惠的價格,
才能凸顯高性價比。
Costco對此有2條硬性規定:
其一,所有商品毛利率不超過 14%,
若是超過就必須需要向 CEO 匯報,并經由董事會批準。
其二,為保證貨架上所有產品都是最低價,
一旦發現供應商給其他商超的價格低于Costco,
那么合作將永遠終止。
憑借這2條鐵律,
Costco才成為了消費者心目中“實惠”的代名詞。
不過如今網購蓬勃發展,它還能拼得過嗎?
讓煙火火來帶你們看一下實例來吧,
比如這款KA的廚師機,
Costco售價為4999元,
初看這價格不算便宜。
但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同樣的產品,
在網上即使使用優惠券,也要7899元,
相差近3000元!
果然,大佬就是大佬,沒在怕的!
會員
而Costco產品能如此便宜,其根源便是顛覆性的會員制度。
2018年,純賺215億會員費!
目前上海門店的會員年費大概是2999元,已有數萬人辦理,
想必又將有一大批人陷入“買買買”的熱潮中了。
可這確實是極為有效的營銷模式,
會員一旦付費,為求“錢”有所值,
就不得不進入Costco進行購物。
與此同時,他還能帶非會員的親朋好友一起消費,
這就是0成本的宣傳手段。
試想一下,你帶著朋友逛costco,
在體驗過各種低價優勢以后,
朋友不成為costco新會員的概率應該非常低。
如此循環,
每個會員都會主動的成為公司的推廣員,
其數量便會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
但中國的國情與國外還是存在些許差別,
如今在上海,它還會復制這份成功嗎?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