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科班出身,就做不好廣告?
最近遇到一個讀者提類似問題,正好之前也遇到過,借機談談看法。
首先非科班出身是否能做好廣告,這個點壓根就不需要論證,那么多廣告大師都是非科班出身,而且從業至今,身邊很多出品不錯的同事,也都是五花八門的專業跨進來的。
但為什么很多人會提科班問題?也許這本身就是個大問題。
一、會品牌定位也要找準自身定位
大家習慣給品牌做定位、做傳播做方案很6,但真是自身遇到問題了,很多廣告人反而不會去分析問題本身。
特別是很多初入行的廣告人,在自身積累和專業度還不夠的情況下,遇到困難或者組內挑戰,第一時間想得不是如何解決問題或提升自己,而是質疑自己究竟適不適合?這時候,非科班是最容易說服自己的理由。
其實相比于很多工科類的專業崗,廣告行業可能是極少數門檻很低就能從事的從業,特別是文案和AE崗。
所以要考慮的應該是——非科班出身,以自己現有條件,什么崗位更容易上手?
如果會PS、有一點美感的話,設計入門不難;如果能寫點東西,也時常思考不同角度寫法,那么文案就很適合;亦或是擅長溝通交際,情商又高,做AE肯定順手;當然本身工科出身對數據又感興趣的,去做投放或數據分析也不錯……
所以知道自己是誰,比是不是科班更重要。
二、選公司和選Leader同樣重要
職場初期,決定從事的專業后,更重要的就是公司的選擇。
對于入職前3年的小伙伴,會建議選擇大公司,這里面有更完善的專業化流程和成長體系,雖然個人感受可能更像螺絲釘,但對專業項的成長和個人的長期職業觀養成,甚至再跳槽的身價,都還是利大于弊。
一些中小公司看起來更鍛煉人,但是以自己所見,初期入小公司的職場新人,除非綜合能力特別優秀的,否則更多是處于繁忙和迷茫中度過,很容易會喪失一輪關鍵期的成長。
其次,同等重要的是找到適合的Leader,對新人來講,能找到同專業的Leader無疑是成長最快的。不要以為你是文案,找個設計的Leader是互補,其實更多時候,在職業成熟期之前,大多數看似互補的組合,只會讓雙方降低出品質量。
選公司和Leader一樣,不要頭腦發熱。
三、學會溝通
這是自身很深的一個感受,看起來簡單,但對于很多職場新人來講,一多半的問題就出在這里。
一方面,廣告老鳥和你的溝通可能處在”不同頻“,他認為很基礎的一件事,對新人來講可能都未必能聽懂,最后出品自然偏差。
我認為溝通的核心是共情能力,即便初期不在一個頻道,也要有意識引導和找到一個能同頻次語境維度,這樣才是對自己以及項目組出品的最大幫助。
舉個例子,文初的小伙伴,就是新入職一家公司,在對服務品牌產品和人群理解還不夠的情況,接到任務去寫服務品牌的新品推廣語。當然也勤勤懇懇去寫了,但效果并不會樂觀。
這里邊核心問題就在于,已經服務品牌很久的Leader,根本不會覺得一些基礎概念,比如產品賣點、日常消費群情況是新人所不熟知的,只看出品自然覺得跟預期相差甚遠。
最簡單的解決方式,是新人需要花更多功課去理解品牌這些基礎信息,也能在不夠了解的情況下,創作前去發問,問這些看似無用的問題,以便喚醒Leader的意識,這是個還沒吃透服務品牌的新人。
切忌不懂的情況下直接去蠻干,效果可能更差。
四、技能提升非一朝一夕
很多新人恨不得一口吃成個胖子,我該如何快速學習策略?創意思維怎么養成?怎么快速成長為負責人?
要知道,就沒有速成的方法論,也不要把偶爾成功的個例當成范例。這里面起碼有兩個維度的積累是要長期進行的:
一是專業度,做廣告、即便只是文案,也要去學營銷、心理學、數據,也要略懂設計和運營。這些從哪來?除了專業就是經年累月的學習和積累。說起來簡單,專業每晉升一步,都是大量吸收后的產物;
二是經驗和閱歷,月收入3000的人,天天去給年薪百萬的人賣車或者賣房,自然很難戳中人,畢竟很少能夠真正理解這背后的真實需求。
其實很多廣告圈所謂的自嗨出品,一方面是不夠理解甲方,一方面是真的出品人和消費者的閱歷視野并不同。
二者都需要時間。
找準定位、選好企業和Leader、學會溝通、提升技能,都是很基礎的點,但如果能堅持這幾點下來,起碼可以做個合格的廣告人。
最后,所有的成長沒有一蹴而就,共勉。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