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藝術節|從共建到共創,一場不一樣的社群營造實驗
城市的邊界不斷延伸,“造房子”的速度不斷提升,當人們在談論“建筑”的時候,是在談論空間,還是以此為載體的生活?或許這一次的時代中國平常藝術節可以帶來某種實踐。在長期的社區洞察中,我們發現社區的生活形態會隨著居民的角色改變而演變,從而產生空間功能的迭代和進化。
對于如何讓社區變得更具生命力,秉持“生活藝術家”的品牌主張,今年我們做了一個嘗試,去發現和孵化社群的力量,引導社區自我更新、不斷生長,使建筑空間成為生活藝術的載體,并不斷迸發活力。從3月開始,時代中國逐步落地 “時代趣樂部”社群計劃。
此次8月的時代中國第二屆“平常藝術節”,也以倡導業主自治、共建分享的方式,完成了一次社群營造實驗。像視頻中“美術館舞蹈”、“架空層第二課堂”、“地鐵口樂隊”,通過記錄、洞見社區生活形態的演變,從“平常生活”中“看見藝術”。這一次,第二屆時代中國平常藝術節通過“社區看見·論壇”、“午后樂趣集”、“月下家宴”三個維度,去呈現社群共創的力量,把主場交給“日?!保€于“社群”。
社區看見·論壇:走進社區,看見藝術
2003年,在廣州時代玫瑰園社區臨時空間打造的“廣東美術館時代分館”,是時代中國在營造藝術社區上的一次重要實踐;2005年,雷姆·庫哈斯和阿蘭·弗勞克斯為美術館設計了一個永久性的建筑空間,最終于2010年9月建設完成。在此之后時代中國不斷發現,社區居住者在用藝術的方式,教化生活空間。我們也一直在思考,生活與藝術的邊界在哪?這一次,我們邀請到了多位對社區空間藝術有著獨到見解的大咖,展開對生活與藝術之間關系的探討。
▲左起:何志森、冼劍雄、黃征征、宋超
冼劍雄/ 著名建筑師 /
著名建筑師冼劍雄先生,作為當年玫瑰園一期的設計師,他提出,從人文的視角切入,站在居住者的角度思考需求與場景營造,建筑設計也可以是構建藝術社區、和諧鄰里社區的一種方式。平常藝術不能只專注在藝術流派,不能孤立掉生活中的一些小體驗。
何志森/ Mapping工作坊創始人 /
Mapping工作坊創始人何志森博士,他從先鋒視角去觀察和跟蹤各種城市人群,從生活里微小的物件出發,尿壺、拖鞋、牛奶盒等,發現了很多社區、城市甚至更寬泛的社會環境之間的聯系,他認為:藝術不僅僅是給人看的,而是能解決問題的,今天很多人在看大的東西,我看小的東西,只是因為他們也需要被關注,我們希望去發現很多平凡的英雄。
黃征征/ 時代中國景觀總工 /
時代中國景觀總工黃征征女士,與大家分享了時代對不同年齡居住者,對藝術生活空間需求的洞察。她認為生活與藝術是無邊界的,當原生的需求藝術化,生活即為藝術,在未來,時代中國將持續賦予社區藝術基因,構建實用且讓人快樂的藝術社區。
宋超/ 平常藝術節的首席共建伙伴、北辰青年創始人 /
平常藝術節的首席共建伙伴、北辰青年創始人宋超先生,也帶領到場的業主、媒體、行業代表和生活美學領域的青年,做平常藝術節的一日觀察員,與嘉賓共同暢想藝術生活社區,探討平常藝術的因子。
午后樂趣集:最高貴的藝術是使人快樂的藝術
午后樂趣集通過共創展覽和藝術教育,讓全年齡段的平常藝術家們都可以盡情施展自己獨特的藝術天賦,吸引更多人在平常中發現藝術、理解藝術、體驗藝術,真正實現藝術走進生活。
樂趣集現場,有設在時代玫瑰園架空層的花藝課堂,有社區的小朋友擔任市集攤主進行舊物交換和買賣,還有時代美育中心(時代教育的美術機構)的老師與小朋友一起協作流體球燈,通過握手共建,交流體驗,濃濃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人們沉浸在市集的樂趣中流連忘返。
月下家宴:藝術與日常相融,生活才最為動人
美食,是人們創造幸福感的方式之一,是最平常的藝術。通過美食凝聚鄰里關系,用情懷與心意建立居住者和社區之間的連接。
當夜晚來臨,數位明星大廚齊聚玫瑰園,向業主學習拿手家鄉菜式,在超級月亮的映襯下,將一樣樣平常美味烹制出來讓大家品味。當燈光就緒,業主們輪番上場,一場最平常不過的表演,讓人感受到生活的尋常之美,這也許是社區最美的模樣。
沒有生命力的建筑不能稱之為空間,賦予空間藝術因子,當生活與空間共生,即為社群。平常藝術節是時代中國對社群精神內核探索的第一步,令人感到欣喜的是,在這場社群共創實驗中,我們發現了平常生活背后的不尋常,就如這場月下的社群對話與鄰里家宴,當社群的力量被激發,空間、生活與藝術之間將會產生連接,融合共生。在社群運營探索上,時代發現了社區生活有趣、有料、有溫度的一面,時代認為,未來社區的模樣將會是一個可以互動的復合體,通過倡導“生活藝術家”的理念,時代將持續以藝術賦能社區,活化空間。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