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種方法變廢為寶,垃圾也可以被改造成藝術品
原標題:身披形式的外衣、輔以功能的內核,垃圾與藝術只有一線之隔
當上海市民已然開始為“垃圾分類”而焦頭爛額之時,我們自然不能袖手旁觀。
雖然還不曾被耳提面命,但那一聲聲來自靈魂的質問早已深入大街小巷;此時此刻,沒必要糾結、也不用質疑,要知道“垃圾分類”只是過程、不是目的;如果真能用我們片刻的“郁結”來換這個世界的“天朗氣清”,有選擇的人誰又會拒絕呢?
當然,對于已然箭在弦上的上海,我們還有時間觀望;但與其拿這段用來緩沖的時間“幸災樂禍”,還不如現在就從我做起,循序漸進開啟自己的“綠色生活”。
何謂“綠色生活”?
先定一個小目標:比如主動選擇,甚至是自己制作更多可回收、低消耗、更具藝術價值的生活用品,用它們驅逐生活的“垃圾圍城”。
下面我們就從剪紙、刺繡、木雕、肥皂、陶瓷、零件、塑料等七個方面探索藝術和生活“更干凈”的表現方式。
1、剪紙
土耳其藝術家@Sena Runa使用各種色調紙張折疊、堆疊以創作立體化的紙質雕塑。
在阿根廷長大的藝術家@Lucila Biscione使用剪紙和插圖紙來創作超現實,夢幻般的場景。
相比于Runa極致的細節構造,Biscione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了場景敘事;它們各有各的特色,但卻在某種程上賦予了剪紙“全新”的表現力,能夠表達更多的東西。
2、刺繡
英國曼徹斯特藝術家@Emily Botelho用刺繡表達出巖石海濱獨特的生態紋理。
柏林藝術家@KláraHosnedlová 以卡雷爾·雨果·希拉爾的臥室場景為靈感的刺繡女裝。
相比于Botelho專注于自然生態,Hosnedlová著眼于人物的情態表達;前者用一針一線凝固了一片汪洋,后者注重的卻是針線之外整個作品在場景中的想象力。
3、木雕
日本雕塑家@Yoshitoshi Kanemaki在他的三維肖像畫中捕捉年輕人的情感復雜性。
臺灣雕塑家@董明欽獨特的木料處理手法,賦予了木雕紗布一樣的表現力。
兩者的出發點一致,給了木雕本不存在的表達;但相比于Yoshitoshi側重于情緒表現,董明欽有著更多關于生命和不可見之處的思考。
4、肥皂
Instagram作者@krasinthusith利用肥皂、甜瓜和其他雕刻出令人驚嘆的幻想生物和花卉植株。
中央圣馬丁材料期貨碩士學位課程的學生@Mi Zhou把肥皂變身為一次性容器。
相比于前者把傳統的肥皂玩出了花樣,后者卻是考慮到可行性之后賦予肥皂更大的職能。
5、陶瓷
法籍日裔陶瓷藝術家@Kaori Kurihara從植物獲取靈感,創造出注重形式和幾何重復的紋理陶瓷。
@Anna Barlow 的大號陶瓷圣代。
兩者都在極力逼近真實,但相較于Kaori的以假亂真發現植物的細節之美,Anna的作品卻是在用“流動的真實”批判消費主義。
6、零件
法國藝術家@Edouard Martinet從車庫銷售和跳蚤市場采購垃圾金屬和汽車零件創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昆蟲。
波音商店曾為航空愛好者推出了一個“定制機庫”分類,其中的工藝品都是由真正的飛機零部件改造而來,它們在設計師的手中變成了奢華的家具。
兩者殊途同歸,都是利用廢舊零件再創作,但后者相比于Martinet的觀賞價值能夠發揮出更大的余熱。
7、塑料
藝術家@Devi Vallabhaneni將她在時尚和數學方面的雙重興趣融入她的植物珠飾中把塑料設計成為花卉,給了塑料全新的表達。
考慮到花卉的時令性,對于生長環境的要求;給它加上芳香劑,這種塑料花或許會有更大的可能。
剪紙、刺繡和雕刻,屬于傳統技藝,但是在運用不同的表現方式卻有可能誕生新的藝術形態。
肥皂、陶瓷和舊零件,都屬于常規材料,但是在新的藝術形態和產品功能包裝之后就能產生更多的額外價值。
塑料,作為萬能的材料和無處不在的垃圾,找到合適的表現方式它也能夠與藝術共生。
可見,“垃圾”也并非是自愿成為垃圾的,如果有可能誰不想身披藝術的外衣、輔以功能的內核換一種方式“生存”。
圖片素材來自于@thisiscolossal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