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DMP行業的三大挑戰
隨著移動互聯網廣告市場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移動互聯網公司或者傳統DSP技術公司紛紛開始做移動DSP。但移動DSP為了做到到“精準”的用戶群定位,有一個基礎問題需要解決:DMP需要通過一個內部唯一ID將多種數據進行整合,然后才可以進行深度特征和標簽加工。說到“唯一“那么問題來了。
在PC端有cookie這個久經考驗的方法,在PC端DMP系統可通過在客戶瀏覽器寫入cookie的形式,為用戶發放一個系統內的唯一ID,這個方法實用、可靠,為多數廣告系統和DMP采用。然而換到移動場景,這個ID的依托開始變得多樣、復雜和充滿挑戰。如果這個移動DMP內的唯一標識問題解決得不好,所有后面的故事就沒有了,或者僅僅停留在“故事”。
1. 移動設備的多種識別標識,究竟選哪一個?
PC端有cookie,移動瀏覽器上也有,但移動瀏覽器使用頻率遠沒有APP那么高,而cookie對于IN-APP的廣告數據分析是無效的。除此之外,移動設備上可以依靠的用戶識別標識還有MAC地址,IMEI移動設備識別碼(限手機),Android ID(匿名廣告用戶標識),IDFA(IOS系統的匿名廣告用戶標識),但究竟使用哪個用戶標識,不僅取決于用戶使用的操作系統,還有APP能夠獲得的權限,甚至用戶自己的隱私設置。因此這些問題更加考驗DMP的數據結構設計了。
2. DMP系統在數據識別上的盲點
大多數SSP/AD exchange傳遞給DSP的用戶標識都是加密和渠道隔離的,因此給許多DSP自建的DMP試圖通過凈價交易信息累積、獲取用戶信息變得非常挑戰。同時也導致了原本一個用戶經過了多個交易平臺傳輸后,變成了多個用戶,如果DSP沒有獨立發行SDK的能力,就很難去匹配來自不同交易市場的用戶標識數據了。這樣就會導致傳播效果與頻次控制受很大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如果DSP沒有獨立發行SDK廣告網絡能力,在廣告投放時只能盡量避免接入太多的交易平臺)
3. 用戶隱私的保護限制
移動DMP在管理與處理廣告主數據時過程更復雜,PC端可以依靠cookie,但在移動端廣告主需要面臨是否要把更隱私的用戶數據(android ID,IMEI,IDFA等等)傳送給DMP,因為當DMP一旦獲取這些用戶數據后,在隱私保護、保密條款、適用范圍上將面臨更嚴格的政策限制。
面臨以上挑戰,哪些公司做DMP更有優勢?
1. 大型的終端廠家,小米、蘋果等等,用戶自己獨立的ID體系,以及用戶云數據庫
2. 大型互聯網巨頭,BAT,或者大型巨頭APP,本身擁有大量的用戶數據累積
3. 運營商或者與運營商有數據戰略合作的供應商(運營商的數據更加詳細準確)
4. 擁有強大數據管理能力,SDK廣告網絡發布能力的移動DSP技術公司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