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尬演”小廣告,我每天都會偷偷看幾個
你看過微博“尬演小劇場”的領券廣告嗎?就是那種又尬又可笑,但還是忍不住想要看下去的那種!
比如這個:
女生用化妝品臉上過敏,被男朋友拉著找店家算賬,然而口罩一摘(嚇死個人),妝容難以言表……
事情還沒說,心機女就開始勾搭男友了……(你確定,帥么?)
說完來意后,女主卻被心機女反咬一口指責訛錢。劇情走到這里其實還說得過去。
然而下一秒,男生對女朋友反手就是一巴掌,立馬倒戈,指責她天天出來丟人現眼,還碰瓷訛錢。
你可能滿腦子疑問,他為什么不相信自己女朋友相信一個外人?
他這么回答:“這位美女這么可愛,怎么會騙人?”(吐血……)
隨即,渣男渣女一拍即合,女主角被拋棄。
下一步女主傷心尋求安慰,救世主順理成章地上場了,把這一切的原因歸結于女主不愛打扮。這是什么邏輯?
女主抱怨沒錢,領券的方法順勢而出,硬生生地,十分尷尬地,插入劇情……由一個完全陌生的聲音進行官方解說,真的是滿滿的違和感,完全出戲哦!
然而故事并沒有結束,真正的好戲在最后。
男生捉奸在床,掀開被子卻發是現女友與前女友。(OMG)
現女友喜歡的是前女友!
前女友不屑地說:“我只是玩玩你而已。”(作為觀者的我,內心無比復雜……)
真是尷尬,可笑,又刺激!嘴上無比嫌棄,心里全是666!
這種廣告刷著刷著微博就能看到一個,慢慢看多了你就會發現都是一樣的套路。
鐵打的套路
首先,角色固定。標配一個可憐又邋遢的女主,不是被拋棄就是被嫌棄。
尖酸刻薄的心機女或者小三,揶揄諷刺、煽風點火的擔當。(面部表情相當厲害)
道貌岸然,翻臉比翻書還快的劈腿渣男。
拯救女主的救世主,她會告訴你真相只有一個:被羞辱是因為不會打扮,最好的辦法就是買大牌!
最關鍵的對話:
“可是我沒錢啊!”
“傻孩子,關注博主領券啊!”
這時候十分花哨的領券廣告成功引出。
最后為了證明領券所帶來的成果,反轉的結局會成為“點睛之筆”,也是本劇最大的吸引力。
看完了就一個字,爽!
雖然劇情尬得令人一言難盡,但是大家卻不禁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所以,你為什么還是忍不住要看?
激動人心的主題
一般看廣告前,領券小廣告們都是這么自我介紹的:
這種充斥著“奸情”、“渣男”、“搶老公”的劇情標題,看著就很刺激啊!
夸張又露骨,低俗地毫不避諱,就像八卦與流言的吸引力一樣,這種上不得臺面的東西最能刺激大家的窺私欲。
這里有渣男渣女的情感糾紛:
有見不得人的職場壓迫:
有被嘲笑的窮學生:
還有尬到冷笑的劇情模仿:
品如篇
楚雨蕁篇
這些對顏值的諷刺,對窮人甚至農村的鄙夷,繞來繞去都繞不開“丑與美”,“窮與富”這兩個話題。貧富差距與顏值正義正是大家最真實的痛點,圍繞著這兩條世俗的鄙視鏈,導演變著花樣地設計劇情。
那么這些主題到底是怎么表現的呢?
既然都這么浮夸了,那就浮夸到底吧!
眼花繚亂的表演
小丑化的角色
這哪里是簡單的暈妝?這是毀容式化妝。女主一定要夠丑的要求,是不是感覺和LOGO一定要大的要求有異曲同工之妙?(捂臉)
極盡夸張的表演
冷笑,翻白眼,動不動就扇巴掌,情緒要多激烈有多激烈,面目要多猙獰有多猙獰。夠夸張,夠生動,夠飽滿,總之一句話,尬要尬得精彩!
五毛錢的配置
所選的場景不是大街上,宿舍里,就是電梯間,或者隨便一個室內。看多了你還會發現,演員和服裝經常重復出境,一不小心還能看串場。
呃……小姐姐啪啪打臉,一定是劇組沒錢。
所以道具也簡單粗暴,十分接地氣。
說是一千塊就是一千塊(那不寫著呢嗎)!
有意無意的蹭流量
每次進入領券廣告解說之前總要有意無意地讓大家看到一些明星的壁紙。
還有來電……
不免讓人覺得有蹭流量之嫌。
滑稽的配音
和生硬的原聲相比,領券小廣告的配音更加活潑滑稽。戲精式音色增加了整個劇情的戲劇感,讓觀者更有一種跳脫情境之外的看戲狀態。
觀眾:這么浮夸的劇情,我就看看你能玩出什么幺蛾子!(托腮)
除了演了這么一出戲騙著你看廣告,結局也不斷地在放大料!有人就表示總是直接看結局反轉。
無法拒絕的逆轉
這種廣告的結局只有一個,先變美,后打臉。
看慣了丑小鴨變白天鵝,灰姑娘變王妃的我們,怎能拒絕丑變美的期待感與沖擊感呢?還要看看變身之后美得夠不夠驚喜!
變美
變美之后呢?報復啊!
打臉
之前有多囂張跋扈,現在就要讓你有多悔不當初。正是這種報復的快感吸引很多人一定要看到最后,邊看邊覺得滿足與過癮。
因為大家對劇情的期待不可小覷,領券小廣告開始不斷突破各種驚人的奇葩劇情。
比如大家反應之前的劇情太過丑化女性,那就上演女性“翻身農奴把歌唱”的情節。
“你玩我閨蜜,我搶你兄弟”
不知道是不是為了擴大目標受眾,男生版變裝的形式也蠢蠢欲動。
除了越來越讓人哭笑不得,甚至還出現了同人傾向。
這么費勁周章地吸引大家的注意力,那它有沒有效果呢?
大家怎么看?
其實從這些主角的設定來說,都是一些學生或者職場實習生,屬于沒有錢的那一群人。
小編覺得領券的誘惑力是有的,可能會影響一部分人,但絕不是主流人群。也許大家會對領券避而不談,悄咪咪地試了試。
但其實更多人是置身事外,把關注點放在了劇情上。大家不過是想要尋求刺激感,有些東西雖然知道不好,還是想點開看看,當個笑話看完也就完了,最多也就是會吐槽一下,這種負面的形象能帶來的正向影響力并不一定可觀。
而且隨著尺度在三觀盡毀的邊緣不斷試探,這種廣告開始被越來越多人詬病,乃至抵制。
因為劇情尺度越來越大,演員也表示很少拍了。
就像很多網友的感覺一樣,領券這件事本身就給人一種投機取巧的意味,它本身是否光明正大還有待考證,更別說這不斷試探下限的劇情了。因此,更多的人還是希望編劇能夠收手,做個人吧!
數英原創內容,轉載請遵守規范
作者公眾號: 數英DIGITALING (ID: digitaling)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