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遇挫急轉彎:螞蟻金服聚焦AI,這次真能彎道超車?
在金融科技的江湖中,螞蟻金服一直是眾人矚目的焦點。自 2020 年其首次公開募股(IPO)計劃緊急剎車后,市場對其何時重啟上市的猜測就從未停歇。
2024年年底,網傳螞蟻金服重啟首次公開募股(IPO)的計劃,但遲遲不見螞蟻金服“官宣”。邁入 2025 年,諸多跡象如同拼圖碎片般逐漸拼接完整,暗示著螞蟻金服重啟上市或許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設想。
在合規進程上,螞蟻此前陸續斬獲多張關鍵業務牌照,如錢塘征信、重慶螞蟻消金、支付寶相關牌照等,2024年12月更是獲批參與數字人民幣試點,這無疑是監管層面投下的信任票,為其上市之路清掃障礙。
從內部人事變動來看,3月1日起,螞蟻集團總裁韓歆毅接任螞蟻集團CEO一職,新任 CEO 投行經驗豐富,其履新時機蹊蹺,似乎專為上市籌備預留了充足的內部調整時間。更重要的是,從A股上市規則出發,螞蟻金服2023年1月完成實控人變更,到2025年1月恰好滿足申報科創板的時間要求。
當然,以上均是筆者基于客觀事實的猜測,螞蟻金服能否順利重啟IPO并實現穩健發展,仍然充滿不確定性。
上市急剎車,影響猶在
回溯往昔,螞蟻金服憑借支付寶的強勢普及,開啟了無數用戶便捷支付的大門。與此同時,創新性的互聯網金融產品“花唄”與“借唄”橫空出世,精準擊中年輕一代及小微企業的資金需求痛點,迅速籠絡海量用戶,資本也紛至沓來。
彼時,螞蟻金服估值超2萬億,A+H 股雙重上市的號角已然吹響,萬眾矚目的高光時刻近在咫尺,誰料在最后一刻遭遇“急剎車”。在2020年計劃上市的過程中,由于監管環境變化,公司首次公開募股(IPO)被暫停,隨后進入了為期三年的整改階段。
螞蟻金服上市被叫停絕非偶然,背后是對金融風險的深度洞察與審慎考量。
螞蟻金服的業務版圖極為龐大,橫跨支付、信貸、理財等多個核心金融領域,規模之巨史無前例。一旦監管出現漏洞,其引發的系統性金融風險,足以撼動整個金融體系根基,牽一發而動全身。
時至今日,螞蟻金服上市急剎車留下的創傷仍在。
一方面,錯失上市時機之后,新興金融科技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傳統金融機構也紛紛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對螞蟻金服的市場份額虎視眈眈。支付領域,微信支付等強勁對手緊追不舍;信貸業務,銀行等金融機構依托深厚底蘊,推出一系列創新產品,與“花唄”“借唄”分庭抗禮。
另一方面,監管壓力更是時刻警醒著螞蟻金服。盡管三年整改期間,螞蟻金服陸續取得多張重要業務牌照,在合規之路上艱難前行,但監管層對于金融科技行業的監管標準日益嚴格,挑戰不可謂不大。
總而言之,螞蟻金服若想在2025年重啟IPO后實現穩健發展,不僅要在業務創新上另辟蹊徑,挖掘新的增長曲線,更要與監管層保持深度溝通,精準把握監管脈搏,確保合規經營。
轉型、創新,不能停
IPO 折戟后,螞蟻金服便被監管陰霾所籠罩。在這般高壓態勢下,螞蟻金服的業務調整已從“選擇題”變成了“必答題”。
在傳統業務方面,螞蟻金服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對花唄、借唄、余額寶等業務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整改,同時進一步明確了支付寶與網商銀行之間的業務范圍,優化了二者的業務邊界劃分。
一來,花唄、借唄業務不再盲目擴張規模,而是重新審視業務模式,加強風險管理,優化用戶授信機制;二來,余額寶不再追求規模的無節制增長,而是合理調控,注重資金的安全性與流動性,回歸貨幣基金的本質;三來,支付寶與網商銀行的業務隔離,進一步厘清了不同業務板塊的邊界,降低了風險傳導的可能性,讓整個業務體系更加穩健有序。
在創新業務方面,螞蟻金服緊跟時代前沿,高舉“AI”戰略大旗,還集團內部成立了“NextEvo”部門,專注于 AI 創新研發與應用,由螞蟻集團副總裁徐鵬親自掛帥,足見其對 AI 戰略的重視程度。
近兩年,螞蟻金服在AI上的動作不斷,自研螞蟻百靈大模型,重點布局在生活服務、金融服務、醫療健康等場景的應用。目前已經推出生活管家“支小寶”、AI 金融管家“螞小財”、AI 健康管家等多款 AI 應用。
例如:生活管家“支小寶”能精準解答用戶生活中的各類問題,從美食推薦到出行攻略,無所不知;AI 金融管家“螞小財”則專注于為用戶提供專業的金融咨詢與投資建議,助力用戶做出更明智的金融決策;AI 健康管家為用戶提供健康監測、疾病預防等貼心服務,宛如一位隨時在線的私人醫生。
不僅如此,螞蟻集團通過投資布局,構建起螞蟻金服在 AI 領域的生態版圖,為其后續的技術研發與應用拓展提供了強大的資源支撐。據了解,螞蟻金服至少投資了6家公司,涵蓋大模型公司智譜 AI、月之暗面,視頻生成公司愛詩科技、生數科技,AI 芯片公司墨芯和秘塔。
這一系列戰略布局表明,螞蟻金服正努力在合規壓力下實現轉型與創新。盡管面臨嚴峻的監管和市場挑戰,但其在新業務領域的拓展為未來發展開辟了新的增長途徑。
推進AI 戰略,會更好嗎?
在這場轉型之戰中,AI 戰略被螞蟻金服視作關鍵利刃。在螞蟻集團20周年活動上,馬云意外亮相,他著重提了AI,并斷言未來 20 年的 AI 時代將帶來超乎想象的變革。
不可否認,AI 已成為重塑各行業格局的核心力量。螞蟻金服顯然也敏銳捕捉到這一趨勢,毅然加大在 AI 領域的投入與布局,試圖在通用人工智能這片充滿機遇與挑戰的藍海中闖出一片天地。
在C端,螞蟻金服基于AI技術推出的各類應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試圖打造消費者的智能生活入口。在B端,螞蟻金服持續深耕隱私計算等數據要素技術的研發,力求打破數據孤島,讓數據加速流動,從而更深度地服務產業。
不僅如此,螞蟻集團還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前沿領域,加碼具身智能、AI 眼鏡等創新項目,試圖在大模型之外,尋找到更多破局點。然而,螞蟻金服推進 AI 戰略并非一路坦途,仍面臨諸多嚴峻挑戰。
從技術層面來看,大模型的訓練需要海量數據、強大算力以及頂尖算法的支撐,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短板,都可能導致模型性能落后。盡管螞蟻金服在 AI 研發上投入巨大,但在底層技術的突破上,仍需與谷歌、微軟等全球科技巨頭,以及國內新興 AI 力量展開激烈角逐。
從市場競爭角度而言,螞蟻金服在 C 端與 B 端均面臨強敵環伺。
在 C 端消費金融市場,微信支付憑借強大的社交生態,與螞蟻金服的支付寶形成雙雄爭霸之勢,雙方在支付場景拓展、用戶粘性提升等方面展開激烈爭奪;在 B 端產業服務市場,傳統金融科技企業如恒生電子、金證股份等,憑借深厚的行業經驗與客戶資源,在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服務領域占據一席之地。
綜上所述,螞蟻金服推進 AI 戰略,無疑為其未來發展勾勒出一幅充滿想象空間的藍圖。然而,技術瓶頸、市場競爭與監管壓力等重重挑戰阻隔,螞蟻金服能否在這場AI爭霸賽中勝出,仍是一個未知數。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