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會搶80后飯碗,不分男女
我是鄭玹宇,來自韓國,初中趕上第一次互聯網浪潮,賺到了人生第一個百萬美金,進過軟銀風投,2013年從北大畢業。從最初在北大參加社團活動,只能聽懂20%的中文,到現在和中國的伙伴們一起在中關村創業,做一款針對中國大學生的移動社交平臺tataUFO,我在中國近六年的經歷一直圍繞著幾個關鍵詞:大學生、80后、90后。
不少人問我,為什么選擇在中國創業,為什么選擇大學生這個群體,為什么要做社交平臺?我想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北大讀書期間,大二結束時我要回韓國服兵役(每一個歐巴的必經之路),三年的間隔讓我身邊的同學由85后全都變成了90后,2011年重返北大的我,成了名副其實的“叔叔”。當年特殊的“留級”給了我一個客觀觀察中國大學生變化的機會,目前的創業更讓我廣泛地接觸了90后大學生,也讓我得出一個觀點,就是90后會搶了80后的飯碗,尤其是85后要小心了。
90后的“爹”有錢又任性
從時代背景和父輩影響來看,80后的“爹”很嫩,90后的“爹”才叫有眼光有膽識。
80后上小學初中的時候,還是90年代。他們能接觸到的電視節目等媒體很官方,很紅色,很單一,很無聊。那時候中國的互聯網環境沒那么發達,寬帶普及也比較少,聽朋友說,他們童年里能看的基本是西游記黑貓警長,能玩的也就是路邊街機小霸王,能聽的大都是周杰倫老磁帶,能摸的也只是墻上朦朧的明星照。這些都是美好的,但是遠遠沒那么精彩。
90后就大不相同,2000年之后上小學的他們趕上了中國發展迅猛的時候,特別是互聯網的普及,獲取信息和傳遞聲音的途徑不再只依靠幾個官媒,從小看韓劇英劇美劇長大,視野以及看待問題的角度變得很不一樣。
80后的父母是50后,90后的父母是60后。1993年中國市場開放后,出現了很多發展機遇。60后相對年輕,孩子年齡也小,所以他們面對機會更愿意去冒險,比如很多人在恢復高考后接受高等教育,一部分人成為外企的翻譯,眼界變得很開闊,他們其中一些人后來成為了外企或民企的老板,是中國財富積累的第一代。
50后就沒有這么幸運,當時他們的整體年齡40多歲,孩子也上學了,心態比較保守,錯過了好機會,于是給孩子很多壓力,規劃孩子的人生,反而錢多又忙的60后,給孩子很多自由的空間成長。
90后的生活才叫“生活”
90后的生活才叫“生活”,80后簡直就是“三無青年”,沒眼界,沒亮點,沒妹子,從來沒經歷過“年輕”,從小直接變老。
我剛進入北大時,身邊的80后每個月的零花錢也就七八百人民幣,沒錢買花跟妹子表白只能在她宿舍樓下喊樓,約妹子去電影院星巴克就得吃一周的泡面。等我服兵役回來,身邊的90后每個月平均花費兩三千,消費意識超前,知道分期購買,兩者一對比,一個苦B,一個酷B。80后大學生很少去校外,多數是三點一線(宿舍,食堂,圖書館)。我很清楚地記得第一天在北大上課,政治經濟學,問身邊的同學下課后想干嘛,周末計劃干嘛,他的回答都是去圖書館學GRE,我問他為什么,他說是父母希望他以后出國留學。大一的第一堂課,還沒有真正開始體會大學生活,就已經因為父母的期待,過早地規劃了人生,甚至還嫌晚,可能他的同學高考之后就開始去圖書館學GRE了。
90后在大學的課余生活就很多樣,愛好也很豐富。周末出去聚會,K歌,逛夜店,當志愿者,寒暑假出國嘗普吉美食,逛曼谷小館子,到東京看夜景,來首爾購物...窮游、gap year等在90后眼里司空見慣的詞匯,可能在80后心里是遙不可及的概念(最近惡補中國的成語,不知道用的對不對)。
80后在大學的實習和戀愛也一樣悲催,當時大學出國交換或者實習的機會不多,競爭又激烈,有些同學大學四年從沒經歷過實習,畢業直接全職工作,對職場和未來的規劃也都很雷同,很保守,很盲目,基本都是考研,進大公司,爭戶口,買房買車,畢業兩三年就結婚。不少人從未談過一場戀愛,都是從韓劇里找幻想,從父輩那聽建議,從相親中要保證。
90后的社交方式才更合理,從大一大二就開始做實習,經歷不同公司的工作環境,了解外面的世界,也了解自己的興趣。他們對生活索要的答案多種多樣,也敢于提出不同的追求和夢想,談的戀愛次數普遍≧2,沒有錢買房子沒關系,享受當下的生活就好,沒遇到合適的TA沒關系,不需要礙于面子著急結婚。
90后穿著時尚的“滑板鞋”
來自職場的壓力和社會的變化,我覺得80后尤其是85后,努力只是徒勞,穿著“平底鞋”,怎么跟得上90后的節奏。
越來越多的90后畢業生涌入職場,與80后競爭,可能很多80后還沒太察覺到這股來勢洶洶,特別是在創意、設計、廣告、產品等領域。等這部分80后察覺到,他們已經被甩出好幾條街,后知后覺=后會無期。如果他們已經達到senior級別還好,很多菜鳥沒當幾年的85后就相當危險,職場里的入職年份保證不了升職空間,過多的顧慮和猶豫只會喪失絕佳機會,這些我在面試的過程中深有感觸。
拋開那些嚴肅的職場規劃不談,就連同事們一起出去玩,90后也是最會玩的群體,成了CEO(Chief Entertainment Officer)。最近媒體經常聊90后創業,我認為雖然他們缺乏經驗,多少顯得有些幼稚(比如余佳文),但是他們比80后敢于冒險,有充足的時間經營夢想,能夠理解現在年輕人的想法和眼光。現在很多85后創業者甚至裝成是90后在炒作,已經說明在競爭關系中,他們在心態上就示弱了。
90后這個群體剛引起人們注意的時候,被附加了很多標簽,什么“奇葩”“腦殘””非主流”“垮掉的一代”,這些標簽本身就很沒節操,難道愛玩愛社交,不買房子不買車,不在意輿論是否認同,沒有依照父輩傳統價值觀生活,就是“瘋狂”么?更何況,幾個標簽根本無法代表90后,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每個人都很有個性,而很多80后的最大特點就是沒特點。
現在眾多產品和活動的設計更多樣,更有內涵,像安踏、李寧這種過去單純依靠價格而被80后爭相追逐的“便宜”品牌會死掉,只有像小米這種注重品牌和高性價比的模式,才會讓90后買賬。90后有更明顯的年輕人的態度,也逐漸變得冷靜、成熟和出色,當他們成為整個社會主流的時候,對社會、市場、文化、產業等方方面面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我相信這個影響整體上是積極的,也是無法逆轉的。所謂“90后現象”不會是暫時的,只有90后吸引80后,80后吸引不了90后,而且相當一部分的80后,即使再努力奮斗,新時代也沒有能載動他們的船,這不是誰的錯,或者誰做的不夠好,只是因為格局變了,這部分人不屬于未來。
我是tataUFO創始人鄭玹宇,85后。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