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營收下滑,乳業巨頭遭遇成長煩惱?
曾經在乳業市場風光無限的伊利,如今卻陷入了業績下滑的困境。
據2024年財報顯示,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收887.33億元,同比下降8.61%;歸母凈利潤108.68億元,同比增長15.86%,雖然凈利潤有所增長,但營收的下滑還是讓市場為其捏了一把汗。單看第三季度,營收290.37億元,同比下降 6.66%;歸母凈利33.37億元,同比增長8.53%。這樣的數據對比以往伊利的高速增長,無疑是一記沉重的警鐘。
從業務板塊來看,液體乳業務作為伊利的營收主力,前三季度實現營收575.24億元,雖然規模仍居行業第一,但增長乏力。冷飲業務前三季度營業收入83.44億元,雖然業務規模、市場份額連續29年穩居全國第一,但也面臨著市場競爭和消費需求變化的挑戰。而奶粉及奶制品業務,盡管前三季度營收213.30億元,同比增長7.07%,創歷史新高,但在整體乳業市場的大環境下,也難以獨善其身。
內外交困
近年來,國內牛奶產量持續增長,2021-2023年,國內牛奶產量年增速均在6.7%及以上,然而消費增速卻相對緩慢,僅為2%-3%。這種供需不平衡的狀況日益凸顯,導致市場供過于求。大量的牛奶涌入市場,而消費者的需求增長有限,使得原奶價格不得不承受巨大的下行壓力。
首先,自2021年開始,原奶價格就從高位持續滑落,截至2024年9月已連續31個月下跌,總體跌幅約30%。原奶價格的下跌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伊利的生產成本,但也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市場上牛奶價格競爭激烈,產品價格難以提升,伊利的營收受到了明顯的沖擊。而且,供過于求的市場狀況也使得伊利的庫存壓力增大,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來管理庫存,進一步壓縮了利潤空間。
其次乳業市場的競爭可謂是進入了白熱化階段。蒙牛作為伊利的老對手,一直緊緊追趕,在產品創新、市場份額爭奪等方面給伊利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蒙牛不斷推出新的產品系列,加強品牌營銷,試圖在市場中分得更大的蛋糕。
除了蒙牛之外,新興品牌也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它們憑借著獨特的產品定位和營銷策略,迅速在市場中占據了一席之地。一些主打有機、低脂、高鈣等特色的乳制品品牌,吸引了不少追求健康和品質的消費者。這些新興品牌的崛起,進一步分散了市場份額,使得伊利面臨著份額被蠶食的風險。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伊利不得不加大市場推廣和促銷力度,這無疑增加了銷售費用,降低了利潤。為了吸引消費者,伊利可能會推出各種優惠活動、廣告宣傳等,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競爭對手也在采取類似的策略,使得市場競爭陷入了惡性循環,伊利的市場拓展難度不斷加大。
最后,新生兒數量的減少,直接導致了奶粉市場的萎縮。據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新生兒數量持續下滑,這使得嬰幼兒奶粉的需求也隨之減少。而經濟下行引發的消費降級,也讓消費者在購買乳制品時更加謹慎,對價格的敏感度提高。他們可能會選擇性價比更高的產品,或者減少乳制品的消費。消費者的需求和選擇也在發生著變化,更加注重健康、營養和品質。對于有機、低糖、無添加等概念的乳制品需求逐漸增加,而傳統的乳制品則面臨著市場份額下降的風險。如果伊利不能及時跟上消費者需求的變化,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就很容易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
伊利的應對之策
面對困境,伊利積極采取內部優化措施,力求降低成本、提升產品競爭力和拓展市場渠道。
在成本控制方面,伊利憑借自身龐大的業務規模,構建起規模化采購體系。作為中國乳制品行業的領軍企業,伊利每天有1.2億份產品到達消費者手中,每年超過13億名消費者享用其產品。這種巨大的銷售量,使得伊利在原材料采購時擁有極強的議價能力。
并且,伊利通過整合供應鏈,與供應商共同優化物流配送等環節,進一步降低采購過程中的隱性成本。同時,對于包裝材料等其他重要原材料,伊利同樣通過規模化采購,從全球范圍內篩選優質供應商,實現成本的有效控制。
在產品結構調整上,伊利積極順應消費升級的趨勢,加大了對高端產品的研發和推廣力度。比如,旗下的高端冰淇淋品牌“須盡歡”,不僅在原料上嚴選,保證每款冰淇淋都添加了超過35%的鮮牛乳,還在工藝上創新,采用行業首條全自動立體文創冰淇淋- 196℃液氮冷媒隧道生產,確保冰淇淋結構豐富性和細節造型展現,口感綿密緊實。
2024年4月,“須盡歡”與長隆集團攜手共創,推出八款融入卡通樂園元素的聯名冰淇淋新品,進一步提升了產品的吸引力和市場競爭力。除了冷飲業務,在液態奶、奶粉等其他業務板塊,伊利也在不斷推出高端化、差異化的產品,滿足消費者對于品質和健康的追求,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利潤率 。
在渠道建設方面,伊利持續深化“織網計劃”。自 2006 年實施該計劃以來,伊利不斷投入資源以精細化和扁平化管理渠道,增強對渠道的掌控力。在數智化戰略的引領下,伊利的渠道拓展和市場滲透“雙管齊下”,全面覆蓋國內市場,并下沉至鄉鎮終端。
面對下沉市場的層次性、復雜性及消費者特性,伊利摒棄簡約粗放、大水漫灌式的市場策略,深入市場、精準定位,充分利用渠道、品類、人群的細分紅利,精耕細作。在傳統渠道上,伊利積極推進立體化渠道建設,拓展市、縣級市場,不管是海拔4100米的西藏拉木村,還是云南最邊遠的地區勐阿村,都能看到伊利的產品。
在新興渠道上,伊利積極嘗試直播、短視頻等電商模式,更加貼近消費者需求,其在電商平臺的零售市占份額長期處在細分市場首位 。
同時,伊利深知奶源對于乳業的重要性,一直致力于加強對上游奶源的把控。伊利通過與國內外優質奶源供應商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以及投資建設自有牧場,確保了奶源的穩定供應和質量安全。
另外,為了尋求新的增長點,伊利也在積極進行跨界投資和業務拓展。雖然目前伊利的主要業務集中在乳制品領域,但也開始涉足其他相關行業,如植物蛋白飲料、礦泉水等。伊利對長白山礦泉水項目進行投資,總投資為 2.1 億,投產后將新增日產能 1296 噸,年產 47.3 萬噸,這有助于伊利實現多元化全品類發展戰略,降低對單一業務的依賴。
在國際化方面,伊利也在加速推進全球化戰略,打造資源網、智慧網、市場網,構建起優勢互補、高效協同的全球一體化經營網絡。
未來展望:困境中的曙光
盡管伊利目前面臨著諸多困境,但乳業市場的未來仍然充滿希望,伊利也具備在困境中破局的潛力。
從行業趨勢來看,隨著國家對乳業的重視以及一系列政策的出臺,乳業市場有望逐步回暖。國家開會穩定奶牛生產,這一舉措不僅體現了政府對乳業的高度重視,也預示著乳業市場未來的發展方向和潛力。當前政策面全面向好,為乳業市場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些政策不僅關注奶牛養殖的規模化、標準化,還強調乳品加工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力求通過全產業鏈的協同發展,破解當前奶業面臨的困境。
從供需關系來看,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乳業市場的供需失衡狀況有望得到改善。隨著上游端牧場產能逐步去化,奶價拐點或將在2025年下半年出現,行業有望迎來景氣周期。2024 年行業開啟自我調節,奶牛存欄量同比減少4.5%至630萬頭,原奶產量同比下降2.8%至 4161.13萬噸,這一調整有效降低了上游壓欄壓力,加速了高成本、低效養殖產能的退出,供需缺口收窄為價格企穩奠定了基礎,市場預計年內原奶價格將結束連續三年下跌趨勢。
伊利自身也擁有強大的實力和優勢,使其在困境中依然具備破局的能力。伊利作為行業龍頭,品牌價值深入人心,擁有龐大的消費群體和完善的銷售渠道。在2024年凱度BrandZ最具價值全球品牌榜中,伊利憑借領跑行業的品牌價值,再度蟬聯全球乳業第一,這充分證明了其品牌的影響力和市場認可度。伊利還在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提升產品的競爭力。
伊利在國際化和多元化發展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為未來的增長奠定了基礎。而且伊利在鞏固乳制品業務的同時,也開始涉足其他相關行業,如植物蛋白飲料、礦泉水等,多元化發展戰略有助于伊利降低對單一業務的依賴,提高抗風險能力。
伊利當前雖然面臨業績下滑、行業供需失衡、市場競爭加劇以及消費市場變化等諸多困境,但通過積極的內部優化和外部合作拓展,已經在降本增效、產品創新、市場拓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隨著乳業市場未來的逐步回暖以及自身優勢的不斷發揮,伊利有望在困境中實現破局,重回增長軌道,繼續引領中國乳業的發展。
結語
伊利在乳業市場的困境中,正經歷著一場嚴峻的考驗。
業績下滑的陰影籠罩著這家乳業巨頭,行業供需失衡、市場競爭加劇以及消費市場的變化,都像一道道難關橫亙在伊利前行的道路上。但伊利并沒有坐以待斃,而是積極地采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從內部優化到外部合作拓展,每一步都彰顯著其破局的決心和努力。
乳業市場的未來,既充滿了挑戰,也蘊藏著無限的機遇。隨著國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市場供需關系的調整,乳業有望迎來新的發展階段。而伊利憑借其強大的品牌實力、完善的產業鏈布局和持續的創新能力,完全有可能在困境中實現逆襲,重新奪回增長的動力,繼續在乳業市場中占據領先地位。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