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你最希望消失的品牌營銷熱詞是什么?
本文摘自近期Branding Magazine中The Branding Roundtable欄目的采訪。
翻譯:Labbrand朗標
世界各地的眾多品牌管理專家們共同探討了2015年品牌管理將會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其中的一個問題頗為有趣——2015年你最希望消失的品牌營銷熱詞是什么?
1.以顧客為中心(Customer Centricity)
——Vladimir Djurovic, CEO, Labbrand朗標
“‘以顧客為中心’。為什么這么說?因為盡管在構建和管理品牌時,的確應該將‘超出顧客期望’這一點作為一個考量要素。但是品牌的出發點和存在原因并非是‘以顧客為中心’。品牌的義務不單單是要讓顧客感到驚喜或以他們為中心,而是應該首先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即樹立品牌愿景,明確自身的價值和目的。”
2. 大數據(Big Data)
——Tom Adams, Global Head of Strategy, FutureBrand
“‘大數據’這個詞已經和先前的‘數字’及‘創新’一樣,沒了用武之地。它們并沒能讓人變得更明白,而是讓信息變得更晦澀難懂。這主要是因為“大數據”提供的是單純的聚合數據,而不是詳細地告訴我們它能做什么,又或者是能有什么用處。”
3. 數字品牌管理(Digital Branding)
——Jorge Aguilar, Executive Director of Strategy, Landor朗濤
“2015年最應該消失的品牌營銷熱詞應該是‘數字品牌管理’。正如朗濤2015年的趨勢預告中所提到的,線上和線下的界限已不復存在。我們正處于數字時代,所以品牌管理本身就應該是通過多種多樣的渠道,在每個品牌接觸點與顧客產生互動。因而,‘數字品牌管理’這個詞完全是多余而又老套的。”
4.數字品牌建設(Digital Brand Building)
——Scott Davis, Chief Growth Officer, Prophet
“‘數字品牌建設’這個詞應該被消滅。不過,這并不是說不應該在數字世界建設品牌。此外,我也不喜歡武斷地給所有的‘千禧世代’和‘Y世代’貼上標簽,認為他們所有人的行為、態度和品牌認知都一樣,因此把他們當同一類人對待。既然這樣,還不如把所有母親歸為一類,她們肯定都是一樣的。”
* 千禧世代Millennial(或稱Y世代):指20世紀90年代初期至21世紀00年代初期出生的人
5. 品牌規范(Brand Guidelines)
——Alexander Haldemann, CEO, MetaDesign
“‘品牌規范’。在未來,各種指導規范文件都會變得更加靈活,能隨時間發生演變。品牌大使將會成為與目標消費者溝通的新方式。雖然這些指導規范仍然會存在(就像字典一樣),未來會出現一種更實用和靈活的系統用來保證品牌的一致性。”
6. 編策(Curate)
——Margaret Molloy, CMO, Siegel+Gale思睿高
“2015年,應該消失或被更好定義的熱詞是‘編策’。你可以在你的Pinterest或Twitter上‘編策’內容和想法,但會‘編策’的人未必就是一名‘編策者’(curator)。要想成為一名‘編策者’,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素質。”
7. 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
——Sean McCoy, CEO, HKLM Group
”我希望在明年‘利益相關者’這用詞可以被消滅。這個詞從定義上看是至關重要的,它被用于形容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但卻是一個被濫用和政治化的不恰當的表達方式。”
8. 浸入式廣告(Native Advertising)
——Don Peppers, Founding Partner, Peppers & Rogers Group
“我想要消滅的熱詞?‘浸入式廣告’。它聽上去無傷大雅,但又很有迷惑性,因為這個詞實際上應該叫作‘推廣內容’或是‘隱藏廣告’。”
9.千禧一代(Millennial)
——Dominik Prinz, Senior Director of Strategy, Interbrand
“如果圣誕老人今年能夠滿足我的一個愿望,那我就要許愿品牌界不再使用‘千禧世代’這個詞。這是最被濫用,又最不能讓人理解的一個詞。我們根本不能把年齡相差近20歲的人歸為一類來談,這沒有任何的意義,我們也不該繼續嘗試做這樣的歸類。人與人之間的有差別,也更復雜。不過,這不是什么壞事。”
10.雇主品牌建設(Employer Branding)
——Michael Savage, Director of Employer Brand, JWT INSIDE
“你可能對我的答案感到驚訝,因為我的職稱就是雇主品牌建設總監。但我希望“雇主品牌建設”一詞在2015年消失。這個詞和與其相關的內容都已經成為了過去式,限制和低估了它的真正價值。”
11.內容(Content)
——Claude Singer, Chief Strategist, Siegelvision
“我一直對‘內容’這一用詞不以為意。這個詞將人類生活中最豐富的表達變成了營銷者到處推銷的商品。我希望,與其使用‘內容’這一涵蓋如此廣泛的詞語,不如更加具體的描述所傳播的內容,比如新聞、評論、聊天、紀錄片等等。”
12.大數據(Big Data)、實體和網絡界線的模糊(Blurring the lines between physical and digital)或者意見領袖(Thought Leader)
——Russ Stoddard, CEO, Oliver Russell
“我更傾向于‘小數據’,我很清晰地了解實體和網絡之間的區別。至于意見領袖,我想引用一首R.E.M的老歌,現今那些所謂的思想領袖的大都只是Thought Leader Pretend(自稱的思想領袖)。”
13.不(No)
——Rob Swan, Executive Creative Director, Brand Image / SGK
“我希望消失的詞是‘不’。風險規避才是真正的風險,太多時候,出于自我保護,偉大的想法被拋棄或是被規避了。這樣的規避在創意文化中的反映就是,在我們想要天馬行空的時候卻往往首先擔心還未到來的負面反饋。在文化意識的層面上來說,這樣的規避是非常危險的,尤其是當我們需要前所未有的成長和進步時。‘也許’就好多了。有了網絡,我們有能力設想情境,然后快速地對它做評估。你會發現,你的創意伙伴會和你一起大膽嘗試——也許你會有非凡的創造。”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