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周報丨劇星傳媒執行總裁俞湘華亞太廣告節隨記
好奇心周報:劇星傳媒專欄,關注營銷行業話題,不裝逼,不套路,帶著一顆好奇心,撥云見日,探究底層邏輯。
亞太廣告節每年都有,每年都在這里(芭堤雅)。
亞太廣告節的展覽中心就挨著住宿的酒店,步行3分鐘即可抵達。進入展廳,今年主展廳的案例展陳頗具深意,300余件獲獎作品以"創意考古"形式層疊鋪展(案例都被做成one page貼在展板上),從泛黃的90年代平面稿到全息投影的元宇宙案例,構成一部動態的廣告進化史。日本電通的《數據詩箋》系列尤為驚艷,將用戶行為數據轉化為俳句體品牌敘事,在機械理性與人文感性間架起橋梁。
*中國商務廣告協會國內代表團合影
除了案例展,我們還可以看到很多各國廣告影片,以及聽各種各樣的論壇。
首日論壇《AI時代的創意倫理》引發熱議,91%的廣告主已將AI納入營銷體系。但正如TOPic創意合伙人韓旭所言:"我們視AI為效率工具而非替代者,中國在DeepSeek、豆包等本土AI工具的深度應用已形成獨特方法論"。TikTok專場展示的AI創意解決方案,恰印證了這種技術實用主義傾向。
廣告配樂工作坊揭曉的"自然頻率解碼技術",將蟬鳴、潮汐等環境音重構為品牌音軌。這種技術突破呼應著沉浸式設計原則中的感官一致性要求——當泰國團隊用香茅精油調制廣告聯名香薰時,嗅覺營銷正在突破傳統傳播維度。
《短視頻時代的創意生存法則》論壇拋出震撼數據:TikTok內容平均生命周期48小時,熱度峰值僅120秒。這迫使創作者在"快速試錯"與"精雕細琢"間尋找平衡點。
日本電通創意總監山田裕介的演講極具啟發性:"我們要做文化轉譯者而非搬運工"。其獲獎作品《壽司元宇宙》將江戶前美學解構為數字符號,既保持文化本真又構建全球化對話界面。
我驚嘆于這些廣告人的工匠精神——能沉下心來,敏感、細膩而又有耐性。他們顯得如此純粹、乃至天真。但他們是幸福的、驕傲的。
迫不及待想分享一些現場聽到的觀點,囿于篇幅限制,精選了2個主題,附錄如下:
01、要快速地創作用戶關心的內容,而不是制作精美的內容
如果在完善內容上花費過多時間,就會錯過快速發展周期中的機會之窗。在抖音(TikTok)上,一個視頻的平均熱度維持時間為兩分鐘左右,一條內容的平均生命周期約為兩天。而且通常情況下,最后10%的完善工作成本更高,但產生的影響卻更小。花在完善內容上的額外時間本可以用來創作更多的內容。
作品應該展示給現實生活中的消費者看,他們會給出反饋——提供有關偏好的數據,以便更好地進行迭代。
創作者往往會因害怕受到評判和失去控制而畏縮不前。真正的失敗是不去嘗試。管理者應該鼓勵大膽嘗試和冒險。
一些最棒的創意最初可能與產品并沒有直接關聯。消費者樂于自由地建立聯系。混亂的開端可以通過學習、嘗試和測試帶來好的結果。品牌應該把自己當作消費者,在高壓環境中進行嘗試,不要過度受品牌準則的束縛。
02、游戲中沉浸式設計的原則
現實也是一種模擬。這種觀點可以追溯到柏拉圖時代,并且被現代哲學家所普及,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多年來,游戲圖形從簡單的像素發展到高度逼真且實時的環境。在設計游戲體驗時,應從人類視角出發,基于人類心理學和故事敘述來創造直觀且無縫銜接的體驗。應該利用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等感官傳感器來設計沉浸式體驗,會產生了強烈的影響,它激活了大腦中的某些東西,并引發了強烈的情感。
沉浸式體驗設計的原則:
【沉浸式整合】當技術、故事和物理環境無縫結合時,才會產生真正的沉浸感,營造出一種錯覺并賦予敘事深度;
【觀眾自主性】觀眾對體驗的掌控權越大,情感聯系就越強,因為這涉及到做出會影響結果的選擇;
【感官一致性】如果任何一個元素(如視覺、聽覺或觸覺方面)感覺不協調,沉浸感就會被破壞;
【情感投入】精心設計能帶來如驚奇和興奮等一系列情感的體驗,會產生持久的影響,因為人們會記住他們當時的感受;
【包容性】最好的體驗是為了讓任何人都能參與而設計的,排斥會導致失去觀眾;
【可靠性】將技術推向極限需要可靠性;否則,一旦出現問題,沉浸感就會被打破;
【安全性】信任至關重要,用戶需要在身體和情感上都感到安全,才能享受這種體驗;
【改進與反饋】最初沒有任何體驗是完美的;收集反饋并愿意改進是成功的關鍵。
三天聽完后,發現了兩個問題。
Q、老外的表達往往深入淺出,貫穿很多案例,比較隨意發散,知識的結構性不強。而中國大咖們的演講則相反。這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嗎?有沒有什么深層次的文化解讀?
中西方演講風格的差異確實存在一定的普遍性,這種差異根植于深層的文化基因和社會結構之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進行文化解構:
認知范式的分野
1、演繹邏輯vs歸納邏輯
西方學術傳統自亞里士多德三段論開始,形成了從具體到抽象的思維路徑。牛津辯論社253年的傳統培育了用案例推導結論的思維慣性,這種認知方式滲透到演講文化中,表現為"案例驅動型"表達。
中國自朱熹理學以降,形成了"理-氣-物"的形而上框架,科舉制度800年對"起承轉合"文章結構的強化,塑造了先立論后論證的演繹傳統。這種思維慣性在當代演化為"框架先行"的演講模式。
2、解構主義vs整體主義
西方后現代思潮對權威敘事的解構,使得演講者更傾向于通過碎片化案例拼貼意義。而中國"天人合一"的哲學傳統,促使演講者追求體系化的知識呈現,體現為"體大思精"的結構追求。
權力結構的鏡像
1、平權社會vs差序格局
斯坦福大學傳播學研究發現,英語演講中平均每千詞出現2.3次自我降格表述(如"這只是我的拙見"),而中文演講同類表述高達5.7次。這種差異折射出演講者對自身權威定位的認知差異。
2、知識民主化vs知識圣殿化
哈佛大學中國研究中心2021年調查顯示,78%的中國受訪者期待演講呈現"完整的知識圖譜",而西方受眾65%更看重"思維啟發性"。這種期待差異形塑了不同的演講策略。
教育系統的模因傳承
1、蘇格拉底問答法vs注疏傳統
西方教育中的案例教學法滲透率高達62%(據OECD 2020數據),這種訓練使得演講者天然擅長敘事化表達。中國經典教育的"章句之學"傳統,培養了體系化建構能力。
2、批判性思維vs尊師重道
劍橋大學比較教育研究顯示,西方課堂師生對話占比38%,中國課堂系統講授占比73%。這種教學模式的代際傳遞,塑造了不同的公共表達慣性。
媒介生態的塑造
1、脫口秀文化vs講堂傳統
西方Ted演講平均每3分鐘插入一個生活案例,這種風格源自其300年咖啡沙龍文化和50年電視脫口秀傳統。中國則承襲了書院講學的"傳道授業"模式,央視《開講啦》節目統計顯示,專家演講系統理論闡述占比達58%。
2、視覺思維vs文本思維
MIT媒體實驗室研究證實,英語演講PPT中圖片使用率比中文演講高40%,這種差異部分源于漢字本身的表意特性對抽象思維的塑造。
現代性轉型的張力
1、知識付費浪潮的沖擊
得到APP數據揭示,中國知識類演講結構化程度正在下降,案例使用率三年間從29%提升至41%,顯示傳統表達范式正在發生現代轉型。
2、全球化的話語調適
普林斯頓大學跨文化研究顯示,中國學者在國際會議中采用案例教學法的比例,已從2001年的18%提升至2021年的53%,表明文化表達模式存在動態演化。
這種差異本質上是不同文明形態在知識傳播領域的具象化呈現。正如費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理解差異背后的文化邏輯,遠比評判高下更有價值。在全球化3.0時代,兩種表達范式正在孕育新的雜交優勢,TikTok上爆火的"知識膠囊"視頻,正是這種融合的初現端倪。
Q、作為亞太地區廣告規模遙遙領先的中國,為什么在此次盛會上獲獎甚少,也少有觀點輸出呢?
中國自2002年起便穩居亞洲第一廣告大國地位,2024年市場規模預計達1251億美元(數字廣告占比80%),占亞洲整體廣告規模60%-70%,一枝獨大。日本(占10%-15%)、印度(占5%-8%)、韓國(3%-5%)緊隨其后。那為什么作為廣告“大戶”的中國,在亞太廣告節上并沒有什么存在感呢?我請教了同行的很多團友。概括起來,大致是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中國廣告人英文水平層次不齊,語言的障礙是整體參與性不高的底層原因。但是日本的廣告人英語也沒好到哪里去——上臺分享的嘉賓中罕見不用英文的有且僅有兩個日本人,但是日本在此次亞太廣告節上存在感很足。
其次,中國廣告市場長期存在“重實效、輕創意”的傾向。中國媒介的數字化率高,商品銷售的電商化率高,我們都在追求“效果”的馬上可見性,而不是長期主義的“品牌”提升。日韓的線下門店,依然是銷售的主要渠道,而不像中國全部都在“卷”線上的流量。很難評價這兩種模式孰優孰劣。
中國的用戶注意力向移動互聯網集中,網絡媒介陷入用戶時長爭奪“血海廝殺”,短視頻、電商平臺商業化優勢顯著,品牌更依賴KOL矩陣和自播常態化。而其他亞太區域媒介生態尚未完全數字化(電視尚有一席之地),這也導致日韓的廣告依然還在注重精細化敘事與品牌調性,通過簡潔的視覺語言傳遞普世價值,而這更符合主流的廣告創意價值觀。
第三,文化差異。在歐美評委占主導的國際廣告賽事中,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很難被理解和認可。戛納國際創意節主席Terry Savage曾指出,中國廣告需要更清晰地解釋文化細節,才能讓國際評委產生共鳴。
行文至此,感覺出些許的廣告的創意性與賣貨性的矛盾來。我以為,廣告能獲獎,自然是好事,是廣告人的榮光;但是廣告的核心功能還是要能賣貨,還是要服務“金主”(而不是國際賽事的評委),幫助其解決賣貨的問題。品牌廣告的長期主義,與效果廣告的即時促銷作用,應該是企業主生意的“雙翼”,不可偏廢。更看重品牌廣告,還是效果廣告,應該取決于動態化的市場競爭格局。這其中,數字化的、準確的、深層的用戶需求洞察(而不是創意人的主觀臆斷),都是核心。
*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如有疑問請聯系小編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