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Pocket 3 VS 千元CCD:情緒經濟如何改變影像市場
在攝影設備領域,兩種看似矛盾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市場。
一方面,以大疆Pocket 3為代表的技術極致化產品,憑借便攜性與智能化成為自媒體創作者的“生產力工具”。
另一方面,早已被時代淘汰的CCD卡片機,在二手市場身價飆升,成為Z世代追捧的“復古神器”。
技術進化與復古回潮并行的背后,是消費者情緒表達的遷移——從對高畫質、高技術參數的崇拜,轉向對情感價值、真實感與復古美學的追求。技術平權降低了創作門檻,卻也催生了用戶對差異化表達的渴望。
01 大疆Pocket 3:好看便攜定義新剛需
大疆Pocket 3自2023年上市以來,迅速成為全球小型攝像機市場的“現象級產品”。
在全球社交媒體上,到處都能看到大疆的身影。數據顯示,在日本市場,大疆Pocket 3自2023年11月發售以來,連續11個月穩居第一,單機型貢獻了日本攝像機市場24.3%的銷量,相當于每4臺售出的攝像機中就有1臺是大疆Pocket 3。
(圖源日本分析公司BCN)
大疆在日本攝像機市場的崛起不可謂不矚目。在索尼、松下等知名本土品牌的主場上,大疆Pocket 3自2023年11月發售以來,品牌市占率一路走高。盡管松下和索尼在日本影像旺季的9月有所回升,但離大疆仍有較大差距。
(圖源日本分析公司BCN)
在中國,長期缺貨并不妨礙它榮登銷售榜首,部分渠道更是加價30%,供不應求。
不難看出,TOP10的商品中,大疆Pocket 3的定位尤為獨特。傳統品牌在追求輕便與畫質的極致平衡時,仍未突破微單相機的產品形態;雖然繁復的相機設定能帶來無數可能性,但更多消費者渴望的是入門級的開箱即用產品;而五千到近兩萬不等的價格帶,更是讓購買決策變得謹慎再謹慎。
而Pocket 3的誕生,以“便攜性+性價比”重構影像設備的形態。口袋化設計、一鍵式操作和防抖性能,既滿足了入門級設備的友好性,又符合創作者對輕量化設備的需求。而它的售價遠不及日系產品,更是打破了傳統品牌依賴高價策略的壟斷格局,不到4000元,就能擁有相機+穩定器+支架。
(圖源小紅書博主@凱奧西)
更為重要的是,Pocket 3通過更上鏡的廣角鏡頭與社交媒體的廣泛安利,從工具升級為生活記錄伴侶,契合年輕群體對“松弛感”內容與儀式感消費的追求,而日系品牌仍困于技術參數競爭,忽視消費者情感聯結。
也因此,Pocket 3的用戶畫像尤其集中于年輕女性創作者。她們熱愛隨時隨地記錄當下,希望能保留最真實的自己與人生瞬間。在小紅書上,“pocket3”的筆記數超過89萬篇,消費者們不斷記錄與分享自己的作品,更是給Pocket 3提供源源不斷的新素材。
(圖源小紅書博主)
對于進階消費者而言,Pocket 3的核心賣點并非畫質,而在于防抖性能與隱蔽性。
對Vlog創作者而言,設備的存在感越低,越能維持拍攝對象的自然狀態。探店博主無需因舉著相機而尷尬,旅行者也不必因攜帶笨重設備破壞心流體驗。這種“無負擔創作”的心理價值,超越了技術參數本身。
Pocket 3的成功不僅僅在于設備形態的革新,更在于它重新定義了"好影像"的標準——不是實驗室里的動態范圍測試,而是能否在櫻花飄落的瞬間,從口袋掏出一臺隨時待命的記錄者。這種對即時性美學的捕捉能力,或許才是數字時代真正的稀缺資源。
(圖源小紅書博主)
02 CCD相機:技術缺陷催生的復古美學
當4K畫質、智能防抖等專業性能已下沉至消費級產品,創作者們卻開始在千篇一律的"完美影像"中尋求突圍,CCD相機特有的噪點美學和操作儀式感重新獲得了消費者的青睞。
(圖源小紅書博主)
京東發布銷售情況顯示,2022年上半年,CCD相機的銷量同比增長15倍,Z世代購買CCD相機的量同比增長20倍。CCD相機的價格區間從100元到1000元不等,但知名品牌的熱門機型一機難求或溢價嚴重。據攝影器材博主孫小明稱,他曾測評的佳能G12在購入時價格僅300+元,目前價格超過3000元。
從目前市售的CCD相機的高頻詞云圖中不難發現,較少提及知名品牌,以本土白牌為主,目標群體主要是學生。他們困于校園生活管理,無法使用手機記錄生活,于是將目光轉向CCD相機。零花錢能買到的輕量化機身,手動對焦與實體按鍵的簡單操作,既規避了專業設備的笨重感,又通過物理交互創造了區別于手機拍攝的儀式價值。
更有趣的是,當下追捧CCD的00后,其實并未體會過CCD繁盛時的千禧年代。這場復古潮流的本質,是數字原生代們對算法化審美的逆向選擇,用CCD來對抗算法時代的“過度完美”。CCD的技術缺陷反而成為了獨特的風格特征,冷色閃光燈與低分辨率成像,意外營造出“冷白皮”與朦朧氛圍,契合了“偽素顏”“原生感”的審美趨勢。
更關鍵的是,CCD的“過時”屬性被賦予情感價值——消費者默認其成像“未經修飾”,從而獲得心理安全感。在快節奏的生活中,粗糙的噪點與模糊的畫質反而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可以短暫逃離現實、沉浸于幻想的“安全島”,更是東亞文化對“緊繃中的松弛感”的獨特追求。
(圖源小紅書博主)
然而,CCD相機市場的繁榮背后,產業鏈能否持續發展仍有待考量。知名品牌出品的CCD相機基本已經停產,消費者將視線聚焦于二手市場,但二手翻新市場魚龍混雜,許多翻新后的CCD相機以次充好,消費者難以辨別真偽。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日本垃圾分類制度令普通人難以處理復雜材質的過時相機,催生出日本CCD回收供應鏈,將一些過時但仍有價值的相機運回中國,經過重新翻新后,再分發給市場上的經銷商。隨著我國法律法規的完善,如今已不允許從海外進口此類產品,導致知名品牌的CCD相機變成了一個存量市場,價格不斷上漲。
在這場技術懷舊與消費焦慮的共謀中,CCD相機的復興更像是數字時代的藝術表達。它既是對AI浪潮的溫柔抵抗,也是快節奏社會的情感代償。
(圖源小紅書博主)
03 一切器材,都在為情緒表達服務
手機攝影的普及與AI剪輯工具的成熟,大幅降低了內容創作門檻,曾經需要復雜操作的希區柯克變焦效果,如今只需滑動濾鏡參數條就能實現,這種技術平權既帶來機遇,也引發焦慮——當技術不再稀缺,攝影師的核心價值是否轉向敘事能力?
答案或許是肯定的。Netflix劇集刻意使用手持鏡頭模仿“紀錄片真實感”,正說明情緒表達的重要性已超越技術本身。小紅書、抖音等內容平臺推崇“接地氣”風格,也倒逼創作者放棄專業設備。知名攝影師鄧璐坦言,用相機拍攝會拉開與觀眾的距離,而手機或Pocket 3的淺景深更像隨手記錄。這種“刻意營造的隨意感”才是算法時代的生存策略——用戶更易相信“真實”,哪怕它是精心設計的產物。
攝影設備的未來將呈現兩極分化:一方是追求8K、120幀的極致參數黨,用AI與硬件無限逼近真實;另一方是擁抱CCD、膠片的手工愛好者,用復古與瑕疵刻意疏離現實。看似背道而馳的選擇,實則共享著相同的創作邏輯——技術必須成為情緒的容器。如今的影視專業的學生,也已經開始用Pocket 3拍攝文藝片案例。這正是年輕一代打破設備迷信的體現——工具不重要,重要的是鏡頭能否傳遞角色的喜怒哀樂。
(圖源小紅書博主)
大疆與CCD的流行,揭示了消費者從“技術崇拜”到“情感優先”的轉變。當設備性能觸及天花板,情緒價值成為新的戰場。而無論是哪種選擇,核心邏輯始終如一——設備只是載體,人才是意義的源頭。
當你按下快門時,是想定格現實,還是再造一個融入個人情感的影像世界?答案或許就在每個創作者對自我表達的探索中。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